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欢欢

作品数:6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性
  • 3篇脑性瘫
  • 3篇脑性瘫痪
  • 2篇痉挛
  • 2篇痉挛型
  • 2篇骨骼肌
  • 2篇大鼠骨骼肌
  • 1篇动物
  • 1篇症状
  • 1篇神经生长
  • 1篇神经生长因子
  • 1篇神经损伤
  • 1篇神经损伤修复
  • 1篇生活质量
  • 1篇鼠神经生长因...
  • 1篇双侧颈
  • 1篇双侧颈总动脉
  • 1篇水合氯醛
  • 1篇特征性
  • 1篇偏瘫

机构

  • 3篇佳木斯大学附...
  • 2篇佳木斯大学康...
  • 2篇佳木斯大学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6篇冯欢欢
  • 5篇庞伟
  • 3篇王玉昌
  • 1篇李晓捷
  • 1篇汤敬华
  • 1篇李雪梅
  • 1篇王亚男
  • 1篇姜志梅
  • 1篇范艳萍
  • 1篇许洪伟
  • 1篇徐艳
  • 1篇王灿
  • 1篇李松
  • 1篇孙艳秋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组式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探讨小组式手-臂双侧强化训练(HABIT)对痉挛型偏瘫儿童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入院的符合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10)。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作业治疗结合小组式HABIT每天1 h,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 FIM)和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 QL^(TM))3.0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UEFT评分、Wee FIM评分和Peds QL^(TM)3.0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3.970,P<0.01),且试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306,P<0.05)。结论小组式HABIT可改善偏瘫儿童的上肢精细功能和双手协调能力,提高儿童的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
王灿姜志梅王亚男孙艳秋汤敬华李雪梅冯欢欢
关键词:脑性瘫痪功能独立性生活质量
麻醉方法对痉挛型瘫痪大鼠动物模型构建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建立大鼠痉挛型瘫痪模型时的最适麻醉剂量及方式。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均行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A组予10%水合氯醛5 ml/kg皮下注射,B组予10%水合氯醛4 ml/kg皮下注射,C组予10%水合氯醛4 ml/kg腹腔注射,D组予10%水合氯醛3 ml/kg皮下注射,E组予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注射,F组予10%水合氯醛2 ml/kg皮下注射。比较每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术中死亡率。结果 A组在麻醉中全部死亡,F组无深度麻醉。B组起效时间(6.5±0.7)min,维持时间(121.4±3.9)min,死亡率0;C组起效时间(5.5±1.1)min,维持时间(122.0±3.6)min,死亡率30%;D组起效时间(9.6±0.8)min,维持时间(106.7±3.7)min,死亡率0;E组起效时间(7.4±1.2)min,维持时间(105.3±3.5)min,死亡率20%。皮下注射总体死亡率0,腹腔注射总体死亡率25%。结论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建立大鼠痉挛型瘫痪模型时,采用10%水合氯醛4 ml/kg皮下注射麻醉,大鼠麻醉死亡率低,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
王玉昌庞伟许洪伟冯欢欢范艳萍
关键词:水合氯醛麻醉
脑性瘫痪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基因被引量:2
2017年
脑性脑瘫(CP)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其临床类型、合并症、神经影像学表现、病因及遗传变异都具有异质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CP起源于先天而非后天,早产、宫内感染等高危因素对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可作为诱发因素。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一些具有痉挛、共济失调或不随意运动表型等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容易被误诊为CP,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表现出"肌张力障碍"的共性特征。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如染色体微阵列和第二代测序技术),数量空前的肌张力障碍新的基因被发现。在这里,为了与CP易感基因区别,将易"伪装"成CP的肌张力障碍疾病基因称为"CP症状基因",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的CP遗传病因学(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原因)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冯欢欢庞伟
关键词:脑性瘫痪
痉挛型大鼠骨骼肌不同功能状态下表面肌电特征性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痉挛型瘫痪大鼠骨骼肌不同功能状态对其表面肌电特征性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5日龄新生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痉挛型瘫痪大鼠模型组和正常饲养组。复制痉挛型瘫痪大鼠模型成功后饲养30天,根据肌肉三种功能状态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放松状态组、B向心性收缩状态组、C离心收缩状态组。每组包括痉挛型瘫痪大鼠10只,正常大鼠10只。检测工具采用Bio Trace+Software进行表面肌电的测试和分析;检测肌肉为伸膝肌群;检测指标为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检测方式为电针刺激诱发不同收缩状态。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放松状态下痉挛大鼠RMS(2.76±0.09)v,正常大鼠RMS(2.82±0.07)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126>0.05;向心性收缩状态痉挛大鼠RMS(10.25±0.35)v,正常大鼠RMS(11.07±0.81)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12<0.05;离心性收缩状态痉挛大鼠RMS(3.32±0.27)v,正常大鼠RMS(4.0±3.045)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01<0.05。结论:痉挛型骨骼肌收缩时肌纤维的募集异于正常骨骼肌,表面肌电对鉴别肌痉挛有效。
王玉昌庞伟冯欢欢李松徐艳贾清政
关键词:表面肌电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评估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CP)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痉挛型双瘫CP患儿60例,采用双盲法将符合标准的患儿纳入到本研究。按年龄、性别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将研究对象按照0~2岁、>2~4岁2个年龄段分级)水平分层,采用抽签法进行层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用注射用mNGF 18 μg,用药10 d后停药5 d,连续用药,20支/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儿Gesell发育量表(GDD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PDMS-G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PDMS-FM)和下肢关节活动度(ROM)等评分量表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患儿Gesell(粗大运动:57.40±18.13、44.87±10.95;精细运动:64.83±18.04、62.60±17.34;适应性:76.07±14.99、70.57±11.19;语言:74.20±15.07、71.23±13.38;个人-社交行为:67.40±14.10、61.40±12.96)、PDMS-GM(94.33±16.03、81.13±20.15)、PDMS-FM评分(91.53±19.73、91.10±15.84)和ROM改变量[内收肌角:左侧(69.67±22.2)°、(49.17±21.82)°,右侧(69.83±21.63)°、(49.67±21.61)°;腘窝角:左侧(160.08±30.02)°、(125.50±25.78)°,右侧(160.17±22.46)°、(126.00±25.31)°;足背屈角:左侧(10.17±6.09)°、(4.33±7.28)°,右侧:(9.83±6.23)°、(4.83±7.48)°]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Gesell大动作(57.40±18.13)、PDSM-GM评分(94.33±16.03)提高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4.87±10.95、81.13±2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mNGF较单纯康复训练对CP患儿的发育和运动功能的改善有更为显著的作用。
赵会玲冯欢欢李晓捷庞伟
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神经生长因子神经损伤修复
痉挛型瘫痪大鼠骨骼肌DNA甲基化水平与肌纤维构型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骨骼肌在痉挛状态下对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及与肌纤维构型的相关性。方法健康5日龄Wistar新生仔鼠10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前者制备痉挛型瘫痪大鼠模型成功后饲养30 d。对两组大鼠腓肠肌进行肌肉活检。分别进行骨骼肌DNA甲基化水平测定、骨骼肌Ⅰ型肌球蛋白重链m RNA半定量RT-PCR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骨骼肌总体DNA甲基化水平(4.95±0.83)×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9±0.75)×10%(P<0.001);模型组骨骼肌Ⅰ型肌球蛋白重链m RNA表达量(1.23±0.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4±0.29)(P<0.001)。电镜观察,模型组骨骼肌Z线排列不规整,两旁骨骼肌线粒体增多,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部分断裂;粗细肌丝数量关系失衡,肌原纤维包膜融合,有的包膜间隙增宽。结论痉挛型瘫痪大鼠骨骼肌DNA低甲基化,Ⅰ型肌球蛋白重链m RNA高表达;电镜检测以Ⅰ型纤维表现为主。没有充足证据表明骨骼肌DNA甲基化水平与肌纤维构型改变相关。
王玉昌庞伟冯欢欢刘师振张慧
关键词:甲基化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