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海权

作品数:27 被引量:14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地震
  • 9篇断层
  • 7篇形变
  • 6篇地壳
  • 4篇地震危险
  • 4篇地震危险性
  • 3篇地震前
  • 3篇震前
  • 3篇跨断层
  • 3篇北部
  • 2篇地壳形变
  • 2篇地面沉降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断层形变
  • 2篇断裂带
  • 2篇多项式
  • 2篇形变分析
  • 2篇时空演化特征
  • 2篇强震

机构

  • 25篇中国地震局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有色金属矿产...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北京市地质研...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河北省区域地...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7篇尹海权
  • 9篇徐东卓
  • 4篇王世进
  • 4篇张维杰
  • 4篇李腊月
  • 4篇周洪瑞
  • 3篇张超
  • 3篇王晟宇
  • 2篇陈长云
  • 2篇王生文
  • 2篇何庆龙
  • 2篇占伟
  • 2篇郭祥云
  • 2篇高磊
  • 2篇田晓
  • 2篇郑小明
  • 1篇刘文龙
  • 1篇杨辉
  • 1篇郑小明
  • 1篇余大新

传媒

  • 4篇地质学报
  • 3篇地震研究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3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遥感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与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被引量:1
2025年
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基于块体划分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91个潜在地震危险区。将基于GNSS速度场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面应变率等大地测量结果应用到经典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给出各潜在危险区的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并综合分析了乌什7.1级地震与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概率预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速度场、应变率场和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速度场方向变化与动力背景有关,大小变化与天山构造带的吸收作用有关。南天山西段主压应变特征最为明显,其次是阿尔金断裂带。各块体边界断裂带中NW走向的断裂带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NE或近EW向的断裂带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整个天山地区以挤压变形为主。基于乌什地震震前数据获取的高概率危险区段主要集中在南天山西段,包括NE走向的迈丹断裂带、那拉提断裂带和乌孙山脊断裂带,NW走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和克孜勒陶断裂带北西段等。北天山强震危险概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包括阜康断裂带、博格达断裂带西段等。乌什7.1级地震发生在高发震概率迈丹断裂带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陈长云尹海权
关键词:地壳变形应变率滑动速率
利用精密水准数据分析晋冀蒙交界区垂直形变特征
2020年
在水准复测数据分析过程中,针对水准点遭到破坏导致数据连续性不佳、利用率降低等情况,利用相邻年份同名水准点数据求解垂直形变量,以距离、待内插点与观测点所处断层信息进行确权,构建多项式内插模型,对研究区范围内的垂直形变量进行内插,丰富研究区范围内的数据量,提高数据的连续性及利用率。以每个内插值的垂直形变量、形变速率、形变加速率组成的状态向量构建卡尔曼滤波模型,对研究区范围进行滤波,利用滤波结果对1984年以来晋冀蒙交界区的垂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实验证明本文方法有效,对地震预测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常明尹海权
关键词:垂直形变卡尔曼滤波
乌海盆地岗德尔山西麓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性被引量:3
2019年
岗德尔山西麓断裂是桌子山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乌海盆地的控盆边界断裂.关于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研究成果很少.通过实地地质地貌调查、构造剖面分析以及OSL测年,综合分析研究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综上所得,岗德尔山西麓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有过明显活动的断裂.自观音庙至岗德尔山陵园,断裂整体走向近SN,倾向W,倾角80°左右,被切断的沉积层顶部或断裂上覆地层底部的OSL年龄样品测试结果分布在83.5~7.8 ka之间,最新活动时间集中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之间;自岗德尔山陵园至黄河村,断裂整体走向NNE,倾向NWW-NW,倾角60°~80°,被切断的沉积层顶部或断裂上覆地层底部的OSL年龄样品测试结果分布在86.9~2.7 ka间,最新活动时间集中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之间.根据岗德尔山西麓断裂野外调查所得的几何学特征,显示该断裂是一条由多条近平行的高角度断层组成的正断层系,整体表现出以拉张为主的运动特征.
徐东卓尹海权李胜虎朱传宝
关键词: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性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被引量:19
2020年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2013~2017两期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采用块体负位错模型,分别反演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不同段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地表应变结果,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前后两期的变形差异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日本3·11地震间的可能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地震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郯城以北的段落闭锁程度有所减弱,中南段东部地区主张应变率增强,处于拉张状态;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应变积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2013~2017最新一期反演结果显示莒县以北断层闭锁程度仍较高,闭锁深度较深,为右旋挤压亏损,是1668年郯城地震的未破裂段;莒县以南到泗洪附近断层闭锁程度较低,无滑动亏损积累;泗洪以南到嘉山段断层闭锁程度较高,是历史地震的未破裂段,同时该地区小震不活跃,易于应力积累,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李腊月李玉江张风霜陈长云尹海权贾玥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
跨断层形变监测场地布设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从我国地震预报的紧迫性和跨断层形变监测短临预报的优势出发,发现目前跨断层监测网络布局的多个问题,并通过"面-线-点"的思路,对优化跨断层监测网络布局提出意见和思路,即以区域地震活动背景研究和活动断裂体系研究为基础,对相关断裂进行详细的分段性研究和活动性分析,然后结合现有观测场地的监测效能评估结果进行活动断裂调查,最终得出跨断层监测场地优化方案。
尹海权徐玉健徐东卓王生文王宁张振伟王世进
关键词:跨断层形变
GPS技术在芦山大地震前后电离层异常扰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基于IGS提供的GIM数据,将四分位法引入到分析电离层电子含量数据中去,对芦山Ms7.0地震前后各十天的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利用IGS和JPL分析中心的电子含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4月16—20日出现明显的VTEC负异常现象。在排除磁暴等电离层异常扰动的影响因素后,认为电离层的异常变化极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徐玉健尹海权乔龙侯颉闫琳琳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电离层地震前兆
丽江与芦山两次M_(S)7.0地震震例回溯研究及亚失稳特征探讨被引量:2
2023年
基于川滇地区的跨断层观测资料,采用多种形变分析方法,针对川滇地区监测状况较好的1996年丽江、2013年芦山两次M_(S)7.0地震开展震例回溯研究,并以亚失稳理论及实验室结果为指导,归纳总结跨断层观测获得的断层运动在亚失稳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可能的表现形式,寻找区域范围内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探索地震进入亚失稳状态的跨断层识别标志。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震源区在震前数年主要表现为弱变形的状态,可能是孕震晚期发震断层闭锁、断层近场应力应变积累趋于极限的表现。震源区边缘附近300 km范围内在震前数月至3年出现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断层活动具有协同化现象,但仅个别跨断层场地观测到了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失稳过程类似的图像,大多数场地仅仅观测到了稳态(线性阶段)、亚稳态(偏离线性阶段)特征,亚失稳态特征并不清晰,分析可能与跨断层场地所处的构造位置及观测周期有一定关系。
李腊月尹海权马伶俐李智蓉张超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6.4地震序列的矩心矩张量解及动力环境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文中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汇编的震相数据,基于2021年5月18—28日云南漾濞地震周边101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研究,获得了2144个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此次地震的主余震分布、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与维西-乔后断裂的位置并不一致,且走向与其呈小角度相交,推断该地震的发震断裂可能是维西-乔后断裂的次级断裂或其他未知断裂。在精定位结果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自助优化BABO(Bayesian Bootstrap Optimisation)算法对2021年5月18—28日云南漾濞M 6.4地震和M≥3.6地震序列进行了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云南漾濞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漾濞M 6.4主震为右旋走滑型兼有少量正倾分量,矩心深度为5.9km,大多数余震与主震的机制一致,以右旋走滑为主,只是在余震区的东南段西分支处震源性质有明显的不同,为正走滑型。整个地震序列的矩心深度为3.5~8.2km。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震区主压应力场近SN向、走向滑动错动类型略带正倾分量。从地震序列分布和应力方向来看,本次地震的主要动力来源可能是川滇地块向SE的挤出作用,地震破裂过程和破裂样式代表了川滇地块挤出后的“松弛”过程。从构造背景上看,本次漾濞地震可能是在川滇地块向SE挤出和印度板块向W后撤(或者地幔底侵)2种动力环境下发生的。
郭祥云尹海权汪贞杰杨辉
关键词:地震精定位应力场矩张量解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震预警设备运行能力综合评价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对12个省地震局地震预警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基于2022年地震预警设备故障信息及备机调查资料和地震预警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模型结构,本文构建了地震预警设备运行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预设范围内的地震预警设备运行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综合评价结果与地震预警站网运行实际情况相符合,能够正确评价地震预警设备运行状况。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改善评分较低的项目,补齐地震预警设备运行中的短板,为今后的地震预警站网运行维护工作提供参考。
王世进尹海权张超何庆龙
慢地震幕式震颤与慢滑移:特征、成因与新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普通地震是断层脆性形变破裂并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而慢地震是一种能量释放缓慢的地震,其持续时间比地震矩类似的普通地震长得多,从几分钟到一周,甚至数月,常规的地震仪检波器很难记录到它们,随着数字观测技术的发展,地震仪器频带的增宽、地震波形数据向高分辨率、高精度进步,地震学家们在过去20年间才在地震图噪音中识别到大量的慢地震。慢地震常发生于与板块边界有关的构造环境中,如日本西部南海海槽、卡斯凯迪亚、哥斯达黎加、阿拉斯加、智力、新西兰、圣安德烈斯断层等板块边界带中,具有幕式震颤与慢滑移等特点。
尹海权
关键词:地震幕滑移震颤圣安德烈斯断层地震波形数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