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莉

作品数:20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儿童
  • 4篇血压
  • 3篇队列研究
  • 3篇性别差异
  • 3篇儿童青少年
  • 2篇动脉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中膜厚...
  • 2篇性别
  • 2篇性别因素
  • 2篇学龄儿童
  • 2篇学龄儿童青少...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脂肪
  • 2篇体格
  • 2篇内中膜
  • 2篇内中膜厚度
  • 2篇中膜
  • 2篇中膜厚度
  • 2篇小学生

机构

  • 17篇北京市顺义区...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中医医院...

作者

  • 17篇李莉
  • 15篇赵瑞兰
  • 15篇赵芳芳
  • 11篇段军伟
  • 6篇甄国新
  • 3篇彭涛
  • 2篇马迎华
  • 2篇王会波
  • 1篇李永进
  • 1篇李辉
  • 1篇刘盛田

传媒

  • 6篇中国学校卫生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首都公共卫生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现况调查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顺义区6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过去12个月伤害发生情况和伤害相关行为发生情况。结果顺义区中小学生伤害共计调查1093名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6.83%(184/1093),其中男生为19.63%(105/535),女生为14.16%(79/558);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6.39%(89/543)、19.93%(55/276)和14.60%(40/274);城区学校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2.22%(120/540),乡镇学校伤害发生率为11.57%(64/553)。伤害类型以跌倒/坠落(52.17%,96/184)、钝器伤(10.87%,20/184)、锐器伤(10.33%,19/184)为主;伤害发生地点以学校最多,占44.57%(82/184);伤害发生时前3位的活动依次为行走(28.80%,53/184)、体育活动(25.54%,47/184)和休闲娱乐(20.11%,37/184)。受伤部位以下肢和上肢为主,共占73.91%(136/184)。受伤后主要以急诊室/门诊/校医室就诊为主,占55.98%(103/184)。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的主要是运动前经常不做热身和乘车经常不系安全带,分别为60.66%(663/1093)和59.19%(647/1093)。结论顺义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伤害相关行为发生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社会、学校及家庭的联合干预。
赵芳芳赵瑞兰段军伟李莉
关键词:伤害相关行为
北京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性别差异被引量:23
2021年
目的探索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的性别差异,为明确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北京市顺义区2009—2018年6~18岁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健康体检资料,经匹配个人信息后共纳入94122名学生,计算年龄别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增长速度,以及以身高增速高峰年龄(PHA)为基点的体重和BMI增长速度,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增长速度的性别差异。结果男、女生平均身高、体重和BMI随年龄增长而增长,除10~11岁男生平均身高低于女生外,其他年龄段男生平均身高均高于女生,各年龄段男生的平均体重和BMI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显示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存在性别年龄交互作用(t值分别为-67.56,-47.46,3.22,P值均<0.01),即每个年龄段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具有性别差异;男生PHA为12岁,女生PHA为10岁,男生出现身高增速高峰较女生晚2年,但峰高高于女生。男生体重增长速度高峰年龄为12岁,女生为11岁。男生BMI增长速度曲线呈"双峰"状且最大增长速度年龄为10岁,女生为11岁,男生较女生早1年;调整PHA后的体重增长速度曲线均显示,男生和女生青春期体重增长与身高增长相一致,即体重增长速度在PHA前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PHA达到高峰,之后又下降;7~9岁男生可能出现青春期启动前脂肪堆积。结论青春期各年龄段男、女生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存在性别差异,且体重的变化与身高增长密切相关。
赵瑞兰李子昂肖惠迪段军伟李莉赵芳芳书文李梦龙奴比娅·阿马尔江加吾兰·祖农胡翼飞
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体格检查青少年
儿童水合状态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参数的关联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索儿童水合状态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参数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6月基线调查的1643名和2023年4月随访的1501名儿童,收集水合状态、MASLD资料以及随访时1499名儿童的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参数。肝脏脂肪衰减值(UAP)≥249 dB/m定义为存在肝脂肪变性,肝脏硬度值(LSM)≥8.0 kPa定义为存在肝纤维化。MASLD、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定义为肝脏不利结局。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基线和随访合并时水合状态与MASLD、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以及肝脏不利结局数量之间的关联。结果:基线时1643名儿童年龄[M(Q_(1),Q_(3))]为6.6(6.4,6.8)岁,男828名(50.4%)。基线和随访时分别有35.0%(575/1643)和76.2%(1144/1501)的儿童处于脱水状态(P<0.001)。随访时MASLD患病率高于基线时[12.7%(191/1501)比6.9%(113/1643),P<0.001]。以水合正常儿童为参照,基线和随访合并时,脱水状态儿童发生MASLD(RR=1.77,95%CI:1.42~2.20)、肝脂肪变性(RR=1.28,95%CI:1.08~1.52)、肝纤维化(RR=1.65,95%CI:1.09~2.50)及肝脏不利结局数量更多(RR=1.47,95%CI:1.25~1.73)的风险均增加。结论:儿童脱水状态与包括MASLD、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测得的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在内的肝脏不利结局相关。
何辉明李梦龙彭涛赵瑞兰肖惠迪赵芳芳李莉宋青青胡翼飞
关键词:肝脂肪变性儿童
北京市顺义区乳母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格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育龄妇女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格的影响。方法以问卷形式收集乳母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前超重组乳母的新生儿体重较孕前体重正常乳母的新生儿体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期增重超重者的新生儿体重和身长均较孕期增重合适者的新生儿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格密切相关,育龄妇女孕前应尽量达到正常体重标准,孕期保持适宜增重,确保胎儿正常发育及新生儿各项体格指标符合标准。
李莉李永进王会波李辉
关键词: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
高年级小学生社会时差与心理行为的相关性
2025年
目的探究高年级小学生社会时差与心理行为的关系,为促进小学生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4年4—6月在北京市某区方便选取9所公立小学共4341名四至五年级小学生,使用自编问卷调查小学生睡眠情况,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调查小学生的心理行为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小学生不同社会时差水平与心理行为问题得分的关联。结果小学生社会时差<1.0,1.0~<2.0,≥2.0 h者分别占57.6%,30.6%和11.8%。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发现,调整协变量后,与社会时差<1.0 h的小学生相比,社会时差在1.0~<2.0和≥2.0 h的小学生内化行为问题得分更高[β值(95%CI)分别为0.23(0.05~0.41),0.28(0.02~0.54)],社会时差≥2.0 h的小学生外化行为问题得分更高[β值(95%CI)=0.42(0.13~0.71)](P值均<0.01)。在男生、平均夜间睡眠时长≥9 h的小学生中,与社会时差<1.0 h者相比,社会时差1.0~<2.0 h的小学生内化行为问题、外化行为问题得分更高[β值(95%CI)分别为0.32(0.07~0.56),0.51(0.11~0.90),0.26(0.06~0.46),0.58(0.25~0.91),P值均<0.05]。结论社会时差较大可能是高年级小学生发生内、外化行为问题的风险因素,缩小社会时差可能有助于减少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赵瑞兰朱桂因彭涛甄国新赵芳芳宋青青李莉马迎华
关键词:昼夜节律精神卫生
北京市顺义区6~8岁儿童躯干脂肪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索北京市顺义区6~8岁儿童躯干脂肪指数(TFI)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开展的“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采用人群普查的方法,最终纳入资料完整的1503名6~8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超声检查收集身高、体重、体成分、血压、血常规与生化和cIMT等信息,采用线性回归分析cIMT相关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TFI识别高cIMT儿童的最佳截断值,并同时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TFI儿童的cIMT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6.7±0.3)岁,其中男童占50.0%(752名)。男、女童cIMT分别为(0.358±0.024)和(0.355±0.023)mm,TFI的M(P25,P75)分别为0.70(0.22,1.78)和0.74(0.23,1.52)kg/m^2。男、女童高cIMT检出率分别为2.1%(16名)和3.3%(25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身高、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FI与cIMT呈正相关(P值均<0.05);女童身高、SBP、甘油三酯(TG)、TFI与cIMT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cIMT呈负相关(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FI识别高cIMT的最佳截断值男童和女童为1.78和1.14 kg/m^2,分别位于P75和P66。应用TFI最佳截断值进行分组,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年龄、身高、SBP、DBP、TG和HDL‑C等因素后,不同TFI男、女童的c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5)。结论TFI与cIMT有关联,具有识别早期血管结构损害的潜在应用价值。
李梦龙甄国新段军伟李莉书文赵芳芳李子昂奴比娅·阿马尔江肖惠迪赵瑞兰胡翼飞
关键词:儿童队列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北京市某区9~18岁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某区5所学校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检查、问卷调查及所在教室教学环境检测,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弯曲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8岁中小学生1342人,其中男生687人,女生655人,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主,占81.45%。9~18岁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106例,检出率为7.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学段(OR=0.147)、黑板平均照度达标(OR=0.415)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保护因素,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间1~3 h(OR=2.030)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北京市某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较高,受学段、教学环境、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间多因素影响,应加强社会、学校及家庭的联合干预。
赵芳芳赵瑞兰段军伟李莉
关键词:脊柱弯曲影响因素
中学生抑郁症状状况及其日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区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及其日常生活行为方面的影响因素,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某区2所初中和1所高中8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抑郁症状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的日常生活行为影响因素,α=0.0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中学生831人,其中男生435人(52.35%),女生396人(47.65%)。共172名学生有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高三学生为参照,初二(OR=2.366,95%CI:1.034~5.417)、初三年级(OR=3.836,95%CI:1.703~8.641)学生检出抑郁症状较高。过去7 d从来不吃(OR=0.342,95%CI:0.169~0.693)、少于每天1次(OR=0.514,95%CI:0.293~0.900)油炸食物学生抑郁症状检出低于每天1次及以上学生。过去7 d天天吃早餐学生检出抑郁症状低于从来不吃学生(OR=0.301,95%CI:0.124~0.730)。以每天睡眠时间≥9 h为参考,睡眠时间<7 h学生检出抑郁症状较高(OR=3.649,95%CI:1.903~6.997)。喝过酒学生检出抑郁症状高于不喝酒学生(OR=1.991,95%CI:1.307~3.033)。结论北京市某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多因素相关,应加强抑郁的科普宣传和干预工作,关注日常饮食、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赵芳芳赵瑞兰李莉甄国新
关键词:中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
小学生坐姿习惯与视屏距离对筛查性近视的联合作用
2025年
目的 探讨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坐姿习惯和视屏距离的关联,为小学生近视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4年4-6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区4所小学1 394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学生筛查性近视与坐姿习惯和视屏距离的关系。结果 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63.8%;13.1%自我报告坐姿不端,47.1%自我报告视屏距离≤20 cm。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学校、睡眠质量、父母近视情况、体质健康水平、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周末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及课后服务类型等协变量后,与坐姿正常的小学生相比,坐姿不端的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风险更高(OR=1.73,95%CI=1.03~2.92);与视屏距离>20 cm的小学生相比,视屏距离≤20 cm的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风险更高(OR=1.32,95%CI=1.02~1.71);坐姿习惯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在男生中更明显(OR=2.00,95%CI=1.03~3.88)(P值均<0.05)。坐姿习惯与视屏距离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与坐姿正常且视屏距离>20 cm相比,坐姿不端且视屏距离>20 cm的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风险更高(OR=1.82,95%CI=1.12~2.96,P<0.05)。结论 坐姿习惯、视屏距离均与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有关,坐姿不端相较于视屏距离有更高的近视风险,两者与小学生筛查性近视风险存在交互作用。
赵瑞兰彭涛甄国新赵芳芳李莉宋青青朱璠马迎华
关键词:坐姿近视
多种群体性干预措施应用于中小学生视力低下防控中的作用分析
2020年
分析探究在中小学生视力低下防控中采用多种群体性干预措施的应用作用。方法:选择本区某小学A校一年级学生93人,B校一年级学生93人,其中A校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作为观察组,B校不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防控作用。结果:对比两组学生视力变化情况,在采取干预措施前,对比两组学生视力水平,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采取干预措施以后,观察组视力水平所得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呈现为P<0.05。对比分析干预后视力低下检出率、视力低下新发率以及视力恢复率,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对比结果为P<0.05。结论:在中小学生视力低下防控中采取多种群体性干预对促进学生视力水平尽早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在预防近视以及视力健康保护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普及推广。
李莉赵瑞兰段军伟赵芳芳
关键词:视力低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