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丽娟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理
  • 2篇行为干预
  • 2篇卒中
  • 2篇卒中后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后
  • 2篇干预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理行为
  • 1篇心理行为干预
  • 1篇血性
  • 1篇认知功能障碍
  • 1篇生态学
  • 1篇失眠
  • 1篇睡眠
  • 1篇睡眠障碍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脑卒中
  • 1篇重复经颅磁刺...
  • 1篇慢性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张业敏
  • 3篇林丽娟
  • 1篇李成
  • 1篇孙会芹
  • 1篇张鹏飞
  • 1篇方克炳
  • 1篇陈贵海
  • 1篇杨丽亚
  • 1篇葛伟

传媒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生态学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生态学执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03例,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将病人分为睡眠障碍组与睡眠正常组。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生态学执行功能行为评估量表成人版(BRIEF-A)评估睡眠质量和执行功能,比较其组间差异;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PSG睡眠参数与BRIEF-A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睡眠障碍组BRIEF-A量表总分(GEC)、元认知指数(MI)及其因子(组织、计划、工作记忆、任务启动、任务监控)、行为管理指数(BRI)及其因子(转换、抑制、自我监控、感情控制)评分均高于睡眠正常组(P<0.05~P<0.01)。与睡眠正常组相比,睡眠障碍组睡眠总时间(TST)缩短,睡眠效率(SE)下降,非快速眼动睡眠相三期(NREM3)减少,快速眼动睡眠相期入睡潜伏期(RL)、入睡潜伏期(SL)、入睡后觉醒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相一期占睡眠总时间的比例、快速眼动睡眠相期占睡眠总时间的比例(REM%)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EC、MI、BRI与TST、SE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GEC、MI与NREM3占睡眠总时间的比例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和P<0.05),与REM%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GEC与REM%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伴有睡眠障碍病人较不伴有睡眠障碍者存在生态学执行功能的损伤,且与睡眠-觉醒周期中睡眠参数相关。
张业敏杨丽亚张鹏飞林丽娟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生态学
心理及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观察心理及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急性脑卒中入院且伴认知功能障碍后遗症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办法;观察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行为与心理康复干预。通过为期5个月的治疗,采取慢性精神病患评定量表(SSP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认知功能评定量表(MMSE)、抑郁自评量表(SDS)、病耻感应对量表COR量表针对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负性情绪发生情况,以量表的形式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SPI、SDS、COR及MMSE、SDSS量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SSPI、SDS、COR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SDSS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MMSE评分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SD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脑卒中后遗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行为与心理干预有助于健全社会功能、缓解负性情绪,对患者早期精神失常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张业敏方克炳葛伟林丽娟
关键词:心理干预行为干预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后遗症
HF-rTMS联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慢性失眠共病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失眠共病焦虑/抑郁患者主客观睡眠和脑功能状态(BFS)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23年1月-2024年9月慢性失眠共病焦虑/抑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理行为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心理行为干预联合HF-rTMS(10 Hz,20 min/次,2次/d,共10 d)。评估治疗前后2组主客观睡眠、BFS、汉密尔顿焦虑(HAMA-14)、抑郁量表(HAMD-17)变化。结果(1)治疗后实验组的HAMD-17[6.50(5.00,8.00)分]、HAMA-14[7.00(6.00,9.75)分]、阿森斯[5.00(4.00,7.00)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0.50(8.25,12.00)分、14.00(9.25,15.00)分、10.00(9.00,12.75)分,P<0.05]。(2)实验组治疗后脑混沌、内专注、困倦、脑惰性、脑疲劳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抑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治疗后多导睡眠图指标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非快速眼动睡眠相三期占比(NREM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入睡潜伏期、快速眼动相期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NREM1%、快速眼动睡眠相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失眠共病焦虑/抑郁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均有改善作用,HF-rTMS联合治疗效果更显著。
林丽娟陈贵海孙会芹李成张业敏
关键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心理行为干预慢性失眠焦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