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芊

作品数:11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农业
  • 3篇污染
  • 3篇面源
  • 3篇面源污染
  • 2篇氮流失
  • 2篇农业可持续发...
  • 2篇欧氏距离
  • 2篇评价指标
  • 2篇小流域
  • 2篇流失量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可持续发展评...
  • 2篇
  • 1篇循环型
  • 1篇意愿
  • 1篇支付意愿
  • 1篇生态
  • 1篇生态补偿
  • 1篇生物炭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北京市气候中...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生态环境部环...
  • 1篇农业农村部农...

作者

  • 11篇王芊
  • 4篇罗良国
  • 3篇胡博
  • 2篇杨世琦
  • 2篇王娜娜
  • 1篇张晴雯
  • 1篇武永锋
  • 1篇杨林章
  • 1篇武永峰
  • 1篇栾庆祖
  • 1篇高燕虎
  • 1篇朱昌雄
  • 1篇杜章留
  • 1篇张庆忠
  • 1篇王艳
  • 1篇郭伟
  • 1篇刘宏斌
  • 1篇娄翼来
  • 1篇邢佩
  • 1篇杨颖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农业展望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文献调研的我国部分地区单位产量氮流失量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基于CNKI、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面源污染"为主题,以"N"、"淋洗"、"径流"、"化肥"、"缓控释肥"、"秸秆还田"等为关键词,搜索1995年至2016年发表的文献资料,共收集了我国三大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氮(N)径流和淋洗的近200篇研究文献。通过提取文献中的施肥量、土壤养分、质地、灌溉降雨、产量等数据,计算单位产量N流失量及分析其影响因子,并基于逐步回归方法,构建不同作物和施肥管理措施的单位产量N流失量模型。结果表明:(1)施用化肥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单位产量N淋洗量主要受土壤全N的影响,黄淮海平原主要受到施N量和土壤全N的影响;(2)长江中下游平原单位产量N径流量主要受到田间水分管理措施及施磷量、土壤全N的影响;(3)在缓控释肥、秸秆还田条件下,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土壤全N含量、施N量。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单位产量N径流量高于单位产量淋洗量,需通过生态沟渠、缓冲带等技术加强对田间径流中的N的拦截、回收利用,扩大水稻缓控释肥的施用面积;在黄淮海平原,施用化肥条件下施N量是单位产量N淋洗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优化减少施N量,控制砂质土壤条件下的水肥施用,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在东北平原,要加强水肥运筹调控提高氮利用率。
王芊
关键词:径流淋洗
197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洪涝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性防涝排涝部署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97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42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分析洪涝发生频率、洪涝强度和洪涝发生站次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度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覆盖水稻关键生育期洪涝灾害时空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区中度、重度洪涝发生频率所占比最大,中度洪涝发生频率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重度洪涝发生频率集中在湖南、江西、浙江;特涝发生频率集中在安徽北部与江苏。同时,1971─2012年间研究区域洪涝发生影响范围总体年际尺度变化不明显,洪涝强度20世纪90年代最强,但整体有降低趋势。从研究区水稻物候期来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集中发生在7─8月,早稻与一季稻分别处于灌浆成熟期与拔节孕穗期。【结论】在研究区域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密度,重点可在研究区内(安徽北部、江苏、湖南、江西、浙江)早稻进入灌浆期与一季稻拔节孕穗期前期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依靠研究区地势特点与农田生态自身环境稳定性,预防和排除水稻洪涝灾害。
王慧芳吴立栾庆祖郭伟王芊邢佩张硕高燕虎
关键词:水稻洪涝时空分布特征
循环型农业清洁流域建设——以柘皋河流域为例
2021年
为在流域尺度下构建全面系统的面源污染防控体系,以安徽省巢湖流域内一个典型的农业流域柘皋河流域作为案例,调查该流域种植制度、养殖模式、农村生活等数据,分析其面源污染特征,基于水环境容量计算柘皋河流域种植源氮磷减排潜力,在借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循环型农业清洁流域建设,并从环境效益和技术应用两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并在实施减排措施基础上开展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柘皋河流域内氮、磷年排放量分别为1923和168t;种植源氮减排率为37%,磷水环境容量空间充裕;实施清洁集成技术减排措施能够实现流域减排目标;综合评价指标值为0.684,表明流域的管理状况不佳。最后,提出了构建市场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养空间布局和加大政策支持等方面建议,以提升清洁技术效益和改善流域环境管理。
王芊郑利杰朱昌雄
关键词:循环型水环境容量
基于欧氏距离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重庆秦巴片区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通过收集整理近年来重庆秦巴片区7县区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和人口与社会3大类16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指标的目标系统,参考目标系统值并根据指标类型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转换。本区域耕地资源较为缺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较低,而人均粮食量和农村饮水安全等指标与目标值接近。利用欧氏距离法计算了2014年各县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计算结果表明本区域的ASDI值介于0.548~0.674之间,总体处于中低可持续发展水平。7县区以开州区、巫溪县、巫山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奉节县、万州区居中,城口和云阳县相对较低。基于各县的评价指标系统的协调度(MHC)计算结果,MHC与ASDI总体上保持相似的趋势。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既要着眼于自身各子系统的完善,也要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本区域应确保生态保护的优先发展定位,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农业的内生增长动力,以推动高质量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王芊杨世琦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欧氏距离评价指标
基于欧氏距离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为综合评价贵州省铜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研究建立了包括3大类别共16个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了由各指标最优值构成的目标系统,并围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整理了2014年铜仁市10县区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欧氏距离法计算出各县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同时也基于16个评价指标计算了各县的协调度(MHC)。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的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较高,而P肥施用与农业环保生产技术措施推广率较低,区域ASDI值介于0. 600~0.651之间,处于中低可持续发展水平。10县区中以石阡、思南、碧江3县的ASDI值最高,江口、玉屏县居中,印江、沿河、万山、德江、松桃5县相对较低。各县的MHC值与ASDI值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表明均衡发展水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本文提出了包括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王芊杨世琦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欧氏距离评价指标
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思考及实践被引量:9
2024年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是加快推进中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该研究在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梳理和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在治理主体、投入要素、技术体系与产业链条方面的瓶颈,解析了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内涵,阐述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浙江平湖在践行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面的先进做法及应用效果。总结了典型案例在网格化健全污染综合防治“整建制”、特色化延伸综合防治“全链条”、以及全方位保障污染综合防治“全要素”三个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以期为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整体解决方案,示范带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刘连华张晴雯黄雪良燕燕王芊习斌李旭冉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基于氮流失控制的种植结构调整与配套生态补偿措施——以竺山湾小流域为例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实地和查阅文献的方式调研了竺山湾小流域稻麦、蔬菜和果树的常规生产、清洁生产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和氮(N)素流失等数据,采用线性优化模型,统筹考虑经济收益最大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根据N流失总量高低对竺山湾小流域种植业结构设置了五种情景(Ⅰ、Ⅱ、Ⅲ、Ⅳ和Ⅴ)进行调整。情景Ⅰ以经济收益最高为目标,情景Ⅱ、Ⅲ分别在削减情景Ⅰ设定的N流失量20%和30%的约束下,各自实现其经济收益最高的两个情景。对于情景Ⅱ和情景Ⅲ,其N投入量、N流失量分别为6 267 t、511 t和5 567 t、447 t。与常规种植结构相比,这两种情景均达到了N肥投入减少20%、N流失量减少30%的项目预期目标,相对净收益分别达到8.456亿元、7.966亿元,高于未调整前常规种植结构的7.873亿元,属于五种结构调整情景中的最优和次优情景。估算了与种植结构调整相配套的生态补偿资金,包括机会成本补贴和生态效益奖励两部分。除去交易成本后,最优情景和次优情景相应的生态补偿总金额分别为961万元和3 507万元,补偿标准分别为739 Yuan hm^(-2)和2 696 Yuan hm^(-2)。提出了本区域内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竺山湾小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本区域种植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王芊武永峰罗良国
关键词:面源污染清洁生产模式
生物炭的10年土壤培肥效应被引量:28
2018年
大量短期的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土壤碳固定,提升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然而关于生物炭的长期土壤肥力效应尚不明确。为此,依托持续10年的生物炭的田间定位试验[4个处理:对照(CK)、生物炭4. 5 t·hm-2·年-1(B4. 5)、生物炭9 t·hm-2·年-1(B9. 0)、秸秆还田(SR)],研究了长期施用生物炭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长期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 H值没有显著影响,但容重降低了2. 2%~8. 2%,施用生物炭的土壤电导率降低了1. 5%~7. 8%,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电导率提高了4. 7%~13. 4%。施炭和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增加57. 7%~123. 1%,总氮含量提高11. 3%~21. 9%,总磷没有显著性变化。不同处理土壤NH+4-N含量的差异不显著,而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土壤NO-3-N含量增加3. 8%~67. 1%,且高炭处理的效果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23. 1%~42. 0%,速效钾含量上升了2. 0%~23. 1%。总体而言,长期施用生物炭提升了土壤肥力,尤其是对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有显著的效果。
史思伟娄翼来杜章留王芊韩硕张庆忠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肥力
环竺山湾湖小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减排潜力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农田面源污染一直被认为是竺山湾湖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实地调研农户的方法考察了环竺山湾湖小流域粮食作物(水稻、小麦)、蔬菜、果园生产在"十二五"初期养分投入状况,结合太湖流域"十一五"期间已获示范验证、可推广应用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模式或实践,估算了环竺山湾湖小流域种植业生产控污减排能力。结果表明,基于目前的稻麦、蔬菜和果树种植面积,规模化应用稻-麦施肥减量技术和稻-绿肥技术轮作模式可分别实现无机N投入减量132.4、424.3 t·a-1和总N减排20、42.3 t·a-1;蔬菜种植优化技术模式可减少无机N投入993.7 t·a-1和减排总N 181.3 t·a-1;果园优化施肥与三叶草截流控害集成技术模式,至少可实现节省无机N投入1000 t·a-1和减排总N 116.8 t·a-1。综上,环竺山湾湖小流域种植业生产已较"十一五"时期无机N投入水平明显降低,但依然还有减量空间;有机肥施用量逐步提升,但符合竺山湾湖小流域的最适施用水平还有待深入研究。最后给出了环竺山湾湖小流域农田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建议,以期为改善竺山湾湖水质进而确保太湖水质安全提供支持。
胡博罗良国武永锋王艳王芊王娜娜杨林章
关键词:农田面源污染减排潜力
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实践进展被引量:12
2016年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兼顾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发达国家通过生态补偿措施来激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政策措施实用且有效,推动了可持续农业的快速发展。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效果,并基于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生态农业和生态标记等方面的生态补偿实践,指出了制约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发挥更积极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补偿金额、补偿期限和补偿方式。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清单等政策建议,对于加快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博杨颖王芊罗良国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