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媛媛
-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课-CBL教学法在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微课-案例为基础(CBL)教学法在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阳市中心医院2023级内科规培住院医师7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CBL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观察组采用微课-CBL教学模式培训,培训6个月后对比两组考核成绩、教学效果、临床思维能力、培训满意度。结果培训6个月后观察组基础理论、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大于对照组(P<0.05);培训6个月后观察组在促进理论知识领悟、调动学习主动性、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问题分析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提高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6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思维能力总分为(102.16±9.33)分,大于对照组的(92.32±8.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6个月后观察组培训总满意度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微课-CBL教学法,能提高教学效果、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培训满意度。
- 邓亚男谢媛媛倪猛
- 关键词:住院医师循证内科思维能力
- 地方性砷中毒与肝肾功能损伤关系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究地方性砷中毒与肝肾功能损伤关系。方法选取我市某乡镇饮水含砷量为0.02-0.77mg/L的2个病村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参考地方性砷中毒相关诊断标准,将调查对象分为砷中毒(研究)组与非病例(对照)组,采集其尿样及血样。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评估患者肝功能情况,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以尿微量白蛋白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水平评估患者肾功能,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方法作为终点法;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采用速率法测定。结果本组共调查648人,其中研究组141例,对照组507例,砷中毒检出率为21.76%;研究组肝功能异常率为10.64%,对照组肝功能异常率为5.41%,研究组肝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几何均数分别为2.30mg/g Cr、2.15mg/g Cr,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几何均数分别为2.45U/g Cr、2.21U/g Cr,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方性砷中毒与肝肾功能损伤有联系,同时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可作为砷中毒造成肾脏损伤的早期重要指标。
- 刘圆方樊宏伟高改云汪宁倪猛孙晓李静王艳萍谢媛媛
- 关键词:砷中毒肝功能肾功能
- 血清ProGRP、ANXA1、RHBDD1水平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至胃癌的关系及联合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膜联蛋白A1(ANXA1)、菱形结构域蛋白1(RHBDD1)水平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进展至胃癌的关系及联合预测癌变风险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CAG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年,根据是否进展至胃癌分为CAG组94例和癌变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血清ProGRP、ANXA1、RHBDD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ProGRP、ANXA1、RHBDD1与CAG病情的关系,采用偏相关性分析血清ProGRP、ANXA1、RHBDD1与CAG病情及癌变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roGRP、ANXA1、RHBDD1对CAG进展至胃癌的预测价值。结果癌变组患者的血清ProGRP、ANXA1、RHBDD1分别为(216.75±60.04)pg/mL、(5.63±1.18)g/L、(0.61±0.20)ng/mL,明显高于CAG组的(153.42±41.66)pg/mL、(4.45±1.02)g/L、(0.22±0.0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的血清ProGRP、ANXA1、RHBDD1分别为(179.72±40.19)pg/mL、(5.00±0.94)g/L、(0.34±0.10)ng/mL,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的(138.04±35.26)pg/mL、(4.04±0.81)g/L、(0.22±0.0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LGIM分级Ⅲ~Ⅳ级患者的血清ProGRP、ANXA1、RHBDD1分别为(186.37±43.50)pg/mL、(5.16±0.89)g/L、(0.38±0.11)ng/mL,明显高于Ⅰ~Ⅱ级患者的(141.69±38.92)pg/mL、(4.11±0.85)g/L、(0.20±0.0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ATP患者的ProGRP、ANXA1、RHBDD1分别为(220.61±41.77)pg/mL、(5.84±0.78)g/L、(0.61±0.17)ng/mL,明显高于CAG伴轻度ATP患者的(183.72±35.64)pg/mL、(5.21±0.70)g/L、(0.38±0.12)ng/mL、CAG伴IM患者的(160.49±26.18)pg/mL、(4.63±0.64)g/L、(0.26±0.08)ng/mL和CAG患者的(141.68±22.57)pg/mL、(3.98±0.59)g/L、(0.18±0.0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roGRP、ANXA1、RHBDD1与Hp感染、OLGIM分级、胃黏膜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roGRP、ANXA1、RHBD
- 邓亚男谢媛媛李文君倪猛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膜联蛋白A1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对晚期胃癌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被引量:4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对晚期胃癌化疗患者的增效和减毒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晚期胃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FOLFOX6化疗,对照组患者同时予以信迪利单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予以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以21 d为一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72-4(CA72-4)]、免疫功能[CD3^(+)、CD4^(+)、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胃蛋白酶原水平(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以及生存质量[卡氏行为状态(KPS)]。结果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ORR)率、疾病控制(DCR)率分别为64.29%、8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71%、65.71%,而各项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125、CEA、CA72-4、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分别为(26.13±3.02)U/mL、(28.94±3.26)U/mL、(3.05±0.74)ng/mL、(5.46±1.03)U/mL、(12.07±1.05)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7±3.54)U/mL、(34.96±3.88)U/mL、(5.74±1.02)ng/mL、(8.12±1.34)U/mL、(15.69±1.78)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周期、3个周期后的血清CD3^(+)、CD4^(+)、Ig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周期、3个周期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有效率为8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晚�
- 谢媛媛邓亚男许禹孙晓
- 关键词:胃癌化疗参芪扶正注射液增效减毒
- 血清TGF-β、CCL20、IFN-γ对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联合鉴别诊断价值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干扰素γ(IFN-γ)对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联合鉴别诊断价值及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3例胃癌患者作为癌变组,103例胃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癌前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TGF-β、CCL20、IFN-γ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GF-β、CCL20、IFN-γ对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诊断价值,采用相对危险度分析血清TGF-β、CCL20、IFN-γ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并比较癌变组不同病理特征患者的血清TGF-β、CCL20、IFN-γ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TGF-β、CCL20、IFN-γ与胃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癌变组患者的血清TGF-β、CCL20水平分别为(40.78±6.44)pg/mL、(44.53±9.18)pg/mL,明显高于癌前病变组的(31.19±4.81)pg/mL、(33.76±6.47)pg/mL,IFN-γ水平为(31.47±10.03)μg/L,明显低于癌前病变组的(50.68±16.2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GF-β、CCL20、IFN-γ诊断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AUC为0.796、0.806、0.810,联合诊断的AUC为0.905,敏感度为84.47%,特异度为83.50%,明显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相对危险度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GF-β、CCL20β高表达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分别是低表达患者的2.758倍、3.101倍,IFN-γ低表达患者胃癌发生风险是高表达患者的2.668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清TGF-β、CCL20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IFN-γ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TGF-β、CCL20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IFN-γ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患者血清TGF-β、CCL20水平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患者,IFN-γ水平明显低于中高分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
- 邓亚男谢媛媛李文君倪猛
- 关键词:胃癌胃癌前病变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
- RPA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铂类药物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RPA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铂类药物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9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清,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血清标本中RPA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用SDS软件进行基因分型,根据RPA1基因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CC组(n=38)、CT组(n=28)、TT组(n=26)。所有患者均给予奥沙利铂注射液治疗,观察CC组、CT组、TT组之前临床疗效的差异。根据临床疗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60)与无效组(n=32),比较2组一般资料差异,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CC+CT组、TT组生存情况,用生存曲线分析不同RPA1基因型患者用药后的生存情况。结果CC组、CT组、TT组总体临床疗效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CC组、CT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TT组(P<0.05),CC组与CT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组与无效组在有无癌栓、RPA1基因分型上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PA1基因分型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铂类药物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1.570,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C+CT组2年内生存情况明显优于TT组(P<0.05)。结论TT型RPA1基因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铂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RPA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铂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预测其临床疗效的新指标。
- 沙金平薛萌谢媛媛
- 关键词:晚期结直肠癌铂类药物临床疗效
- 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血行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血行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112例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化疗后1年内血行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34)与未转移组(n=78)。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行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在分化程度、白蛋白、血小板、癌胚抗原(CE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白蛋白水平低、血小板水平高、CEA水平高、TGF-β1水平高是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血行转移的危险因素(OR>1,P<0.05)。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和Y-X直线相近,模型准确度良好,验证模型显示C-index值为0.865,具有良好区分度;绘制ROC曲线对风险模型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模型预测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血行转移的AUC为0.865。结论 不可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存在血行转移风险,低分化、白蛋白水平低、血小板水平高、CEA水平高、TGF-β1水平高均是其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可预测患者血行转移风险。
- 谢媛媛许禹邓亚男
- 关键词:直肠癌局部晚期不可手术血行转移
- 血清PDGF、OPN水平与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预后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骨桥蛋白(OPN)水平与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P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清PDGF、OPN水平。所有患者均行TACE治疗,于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清PDGF、OPN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L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DGF、OPN对PL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评估PDGF、OPN预测PL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临床收益情况。结果108例PLC患者完成1年随访,将29例预后不良者纳入预后不良组,79例预后良好者纳入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甲胎蛋白(AFP)、PDGF、OPN分别为(4.91±0.86)mm、(494.74±100.09)μg/L、(429.28±92.30)pg/m L、(115.82±20.45)ng/m 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4.20±0.82)mm、(411.15±88.10)μg/L、(350.46±74.93)pg/mL、(97.37±16.5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AFP、PDGF、OPN均是PLC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PDGF、OPN单独及两者联合检测预测PLC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0.768、0.844,联合预测的AUC明显高于单独预测(P<0.05);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在阈值0.10~0.57、0.81~0.97范围内,PDGF、OPN联合预测PLC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净收益率明显优于单一指标,且在高风险阈值0.10~0.70、0.75~0.97范围内,联合预测净收益率>0,净收益率最大值为0.269。结论血清PDGF、OPN与PLC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有关,用于预测预后有一定价值,且联合两项指标可提高预测效能。
- 谢媛媛许禹邓亚男孙晓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预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骨桥蛋白
- 贝伐珠单抗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的增效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IF-1α/VEGF)信号通路探究贝伐珠单抗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的增效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6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SOX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贝伐珠单抗+SOX方案治疗,21d为一个周期,共治疗两个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毒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HIF-1α/VEGF信号通路、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CA72-4、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特异抗原(TPS)]和免疫功能,同时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0.29%、77.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59%、6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周期、2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的HIF-1α、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周期、2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72-4、CEA、TP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周期、2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血清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有效率为7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胃癌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生存质量,其治疗效果确切且相对安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 谢媛媛邓亚男许禹孙晓
- 关键词:晚期胃癌化疗
- 伴发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根治后1年内H.pylori阳性再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2025年
- 目的分析伴发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根治后1年内H.pylori阳性再现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验证该模型对H.pylori阳性再现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伴发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共513例,剔除18份无效问卷,最终将有效回收问卷的49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H.pylori根治后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H.pylori阳性再现,分为再现组和未再现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伴发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根治后1年内H.pylori阳性再现的危险因素。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并优化风险预测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该模型校准度及对伴发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根治后1年内H.pylori阳性再现的预测效能。结果495例伴发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根治成功1年后238例患者H.pylori阳性再现,H.pylori阳性再现率为48.08%。再现组患者规范用药、规律体育锻炼、免疫力低下占比及持续喝酒年限、平均每日睡眠时间、血清H.pylori免疫球蛋白G(HP-IgG)水平与未再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规范用药(OR=0.322,95%CI:0.125~0.832)、规律体育锻炼(OR=0.314,95%CI:0.132~0.746)、平均每日睡眠时间(OR=0.296,95%CI:0.109~0.802)是伴发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根治后1年内H.pylori阳性再现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而免疫力低下(OR=3.924,95%CI:1.784~8.629)、持续喝酒年限(OR=3.911,95%CI:1.325~11.542)、血清HP-IgG水平(OR=4.252,95%CI:1.467~12.326)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发预测贡献度由高-低依次为规范用药、血清HP-IgG水平、免疫力低下、规律体育锻炼、平均每日睡眠时间、持续喝酒年限;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伴发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根治后1年内H.pylori阳性再现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
- 邓亚男谢媛媛倪猛李文君
- 关键词: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