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代旭光

作品数:22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地质
  • 5篇页岩
  • 5篇孔隙
  • 5篇CO
  • 4篇水-岩
  • 4篇SUB
  • 3篇地质封存
  • 3篇地质构造
  • 3篇孔隙特征
  • 3篇储层
  • 2篇岩心
  • 2篇岩心夹持器
  • 2篇页岩气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迁移量
  • 2篇瓦斯
  • 2篇瓦斯地质
  • 2篇围压
  • 2篇下志留统
  • 2篇煤层气

机构

  • 20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0篇代旭光
  • 11篇王猛
  • 11篇王猛
  • 6篇桑树勋
  • 4篇刘世奇
  • 4篇宋昱
  • 2篇周效志
  • 2篇刘晓斐
  • 2篇韩思杰
  • 2篇刘统
  • 2篇李文豪
  • 2篇黄凯
  • 2篇李晓萍
  • 1篇刘鹏
  • 1篇王笑然
  • 1篇刘鹏
  • 1篇邱磊
  • 1篇王笑奇

传媒

  • 2篇煤炭技术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煤炭工程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2017年全...

年份

  • 4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北省煤层气开发潜力的模糊优选被引量:1
2016年
以河北省为例,选取资源、储层、开发条件3项因素,以及渗透率、含气量、煤层厚度等9个方面指标,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并结合权重分析,对开滦、张家口、兴隆、邢台、峰峰、邯郸6个矿区进行优选排序,最后将有利区运用地图反映。
代旭光王猛
关键词:煤层气
一种CO<Sub>2</Sub>-水-岩石动态反应模拟装置及实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CO<Sub>2</Sub>‑水‑岩石动态反应模拟装置及实验方法,涉及地球化学水岩反应技术领域,模拟装置包括气液内循环系统、CO<Sub>2</Sub>输入与监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和pH监测系...
代旭光桑树勋王猛刘世奇郑司建宋昱冯光俊
超临界CO_(2)-水-页岩作用矿物溶蚀/沉淀特征及其对页岩吸附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23年
阐明超临界CO_(2)与页岩相互作用物质成分和孔隙结构变化对于实现CO_(2)封存和提高天然气产量至关重要。目前有关矿物溶蚀导致的封存空间演化现象已被大量报道,然而对于次生沉淀发育及封堵特征知之甚少,且缺乏理论和实验支撑。利用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以超临界CO_(2)(scCO_(2))-水-页岩反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低温N_(2)吸附和等温吸附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反应时长(6~30 d)矿物溶蚀/沉淀特征及其对页岩吸附性能的影响,揭示封存条件下流固界面动力学特征及孔隙结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反应后样品中钙质和钾质矿物质量分数随时间逐渐减少,溶液中Ca^(2+)和K^(+)离子质量浓度显著升高。反应过程导致方解石矿物显著被溶蚀,同时页岩表面也产生了较多的碳酸盐沉淀。溶蚀作用会扩大原有孔隙空间,造成3.29~4.50 nm孔隙体积增加;沉淀作用会覆盖原生孔隙空间,导致孔体积增量减少。受溶蚀和沉淀作用影响,孔隙表面分形维数D_(1)微弱增大,结构分形维数D_(2)则为减小趋势,孔隙非均质性增强。总体而言,溶蚀作用会造成样品封存空间增大,导致更多的CO_(2)分子被极化,scCO_(2)流体与页岩相互作用相应增强,这是吸附量和吸附势增大的主要原因;沉淀作用前后样品吸附量和吸附势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沉淀作用对页岩封存能力影响较弱。研究溶蚀和沉淀机制及其对封存空间的影响,对于实现高效、长期的CO_(2)地质封存有重要启示作用。
代旭光王猛王猛郑司建任斌徐慎
一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试验井口密封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试验井口密封装置,包括呈线性依次设置于矿井内部的多级密封结构,每级密封结构均包括与矿井内壁密封定位连接的环形定位组件和单向进气组件,环形定位组件包括环形密封板,环形密封板的中心开设有进气孔...
郑司建谢毫韩明辉桑树勋刘世奇王猛皇凡生刘晓斐周效志代旭光刘统韩思杰王笑然杨轶田钰琛
开平煤田煤层气成藏类型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开平煤田是我国典型的向斜控气发育区,基于煤田的构造发育特征,分析了煤田煤层煤质特征,探讨了煤田的含气性,模拟了主采煤层的埋藏—生气史。结果表明,在开平煤田的不同构造部位,由于煤系埋藏条件和后期构造运动影响,煤层气地质演化史不同,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唐山矿型、吕家坨矿型和东欢坨矿型。其中,唐山矿型和吕家坨矿型均经历了两次煤层生气过程,由于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唐山矿型煤层气保存条件较好,现今煤层气最富集;东欢坨矿型经历了一次煤层生气过程,由于构造简单,除开平向斜NW翼的中部构造煤发育导致煤层气较富集以外,其他地区煤层甲烷逸散作用强烈,现今煤层气含量最低;吕家坨矿型受燕山晚期岩浆侵入的影响,煤变质程度较大,现今煤层气含量介于两者之间。
代旭光王猛黄凯李晓萍
关键词:煤层气岩浆侵入逆冲推覆构造
山西河东煤田中—南部煤系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为探讨山西河东煤田中—南部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表征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应用扫描电镜并结合氩离子抛光技术对储层各类孔隙形貌特征进行直观观察研究;借助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实验测试对泥页岩储层孔径分布、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进行间接表征;通过单因素拟合分析及SPSS多因素综合分析表征孔隙结构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页岩中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隙4类孔隙,孔隙形态以四周开放的平行板状孔,细颈广体孔和墨水瓶孔为主,孔隙连通性较好;孔径多为纳米尺度,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储层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发育主要由微孔和介孔贡献;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黏土矿物含量、TOC和R_O呈正相关关系,与脆性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黏土矿物和脆性矿物中,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伊利石、绿泥石、伊/蒙间层和斜长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石英、钾长石和高岭石含量为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精细表征了河东煤田中—南部山西组、太原组和下石盒子组煤系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河东煤田中—南部地区煤系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谢卫东王猛王猛王彦迪
关键词:河东煤田孔隙特征影响因素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封存的实时监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二氧化碳封存的实时监测方法及系统,属于二氧化碳封存监测技术领域。根据实际封存情况,在地表、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储层中布设监测传感器和检测仪,获取实时数据,并传输到远程监控平台中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中进行储存...
郑司建平立华韩明辉桑树勋刘世奇王猛皇凡生刘晓斐巫修平周效志代旭光刘统韩思杰
陆相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莱阳凹陷水南组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研究莱阳凹陷陆相水南组页岩的孔隙发育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实验观察页岩孔隙微观形貌,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及低温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对水南组页岩孔隙进行全尺度表征;并结合有机地化参数和矿物组成分析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扫描电镜镜下观察发现莱阳凹陷陆相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隙等4种微观孔缝。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及低温二氧化碳吸附实验联合表征发现孔隙连通性整体较好,孔隙形态以平行板状的狭缝形孔和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形孔为主,孔径分布曲线呈多峰形态,大孔、中孔、微孔均发育较多,而比表面积主要由小于100 nm的孔隙,尤其以小于2 nm的微孔贡献为主。有机碳含量对孔隙发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黏土矿物主要贡献中孔和微孔体积,石英、长石对大孔发育有积极的影响,而碳酸盐矿物会胶结堵塞孔隙,造成大孔、中孔及微孔体积均减小,对孔隙发育为消极的影响。
邱磊刘鹏刘鹏王笑奇王笑奇
关键词:页岩气孔隙特征
林南仓煤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基于林南仓煤矿丰富的地质构造和瓦斯资料,深入分析矿井地质构造特征,研究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利用等温吸附实验结果预测煤层中瓦斯含量。结果表明:林南仓煤矿所处构造部位属于轴向NWW的不对称向斜,北翼倾角陡立,南翼倾...
王猛代旭光黄凯
关键词:地质构造等温吸附瓦斯含量
文献传递
煤矿区碳排放的确认和低碳绿色发展途径研究被引量:28
2021年
开展煤矿区碳排放的系统评价和减排路径的综合分析,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针对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不清、核算模型缺乏及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方法,厘清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并建立碳排放量核算模型,明确煤矿区低碳绿色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煤矿区碳排放(CH_(4)和CO_(2))来源可划分为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两大类,并细分为5种类型,针对不同碳排放源提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煤矿区要加大节能和低碳技术的投入,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瓦斯的监测力度,加强绿色矿山修复和建设,积极参与碳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及培育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低碳、绿色产业体系;此外,煤矿相关单位应高瞻远瞩,深入分析并发挥政府的低碳环保政策的作用,与相关高校加强合作,在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大力推动煤制氢技术的发展,突破CO_(2)-ECBM和CCUS关键技术中的运输、封存选址、安全稳定性评价、成本降低等瓶颈问题,以期在双碳背景下碳减排过程中实现经济、环保双重效益。
王猛王猛代旭光代旭光
关键词:煤矿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