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娟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油田
  • 3篇性能研究
  • 2篇输油
  • 2篇清蜡
  • 2篇文昌油田
  • 2篇海底
  • 2篇海底管道
  • 2篇海底输油
  • 1篇油藏
  • 1篇油管
  • 1篇油管线
  • 1篇暂堵
  • 1篇乳液
  • 1篇乳液稳定性
  • 1篇润滑
  • 1篇润滑机理
  • 1篇润滑系数
  • 1篇润滑性
  • 1篇润滑性能
  • 1篇生物活性

机构

  • 1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作者

  • 12篇吴娟
  • 9篇梅平
  • 4篇陈武
  • 3篇赖璐
  • 3篇尹先清
  • 2篇李水清
  • 2篇刘华荣
  • 2篇王林海
  • 1篇王腾飞
  • 1篇艾俊哲
  • 1篇颜学敏
  • 1篇吴小梅
  • 1篇邹华
  • 1篇郑延成
  • 1篇李中宝
  • 1篇杨欢
  • 1篇杨波
  • 1篇朱宏阳
  • 1篇李强

传媒

  • 3篇化学与生物工...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日用化学工业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油田化学
  • 1篇钻井液与完井...
  • 1篇油气田环境保...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当代化工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4
  • 3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羧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采用铂金板法测定羧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CGS-12)的表面张力曲线,考察了溶液pH、无机盐以及醇的加入对CGS-12表面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滴体积法测定CGS-12的动态表面张力曲线,并探讨其动态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GS-12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临界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80μmol/L和26.37mN/m;当溶液pH值为6时,CGS-12的表面张力值最低,且其表面张力随溶液pH的变化具有可逆性;CGS-12的表面张力随NaCl浓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CGS-12的表面张力随着CaCl2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基本不变;CGS-12的表面活性随着正丁醇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醇碳链长度的增加,cmc的变化并不明显,但γcmc却明显降低;动态表面张力结果表明,CGS-12浓度较低时,吸附初期为扩散控制,吸附后期为混合动力学控制,浓度较高时,吸附初期曲线难以模拟,吸附后期为混合动力学控制。
吴娟邹华梅平
关键词:表面活性抗盐性能
文昌油田海底输油管线在线清蜡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文昌油田产出原油蜡含量较高,含蜡原油在集输条件变化时易沉积结蜡。为了保证原油集输系统稳定运行,筛选出一种在线乳液型清蜡剂体系,并对其清蜡效果进行了评价。确定在线乳液型清蜡剂体系配方为:油相(V二甲苯∶V环己烷=1∶1)∶水相(1%JFC+0.5%SPAN60+0.5%AEO9+1%NaOH)=1∶1。在20mL乳液型清蜡剂体系中加入0.5g蜡样,在50℃下清蜡8h,清蜡效果较好,清蜡率达83%以上。对在线清蜡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吴小梅吴娟梅平陈武
W11-4N油田海管在线清垢作业现场试验
2013年
为了验证在线清垢剂的清垢效果,解决W11-4N油田海管结垢堵塞问题,开展了为期45d的低含水输送海管在线清垢现场试验工作。结果表明,清垢作业试验获得成功,清垢达到了预定目标。海管进口压力和海管进出口压差均大幅下降,降幅均约为130kPa,且在作业后期稳定在此数值左右;清垢作业结束时,海管输送液分离水样中Ca2+浓度下降并稳定在520~600mg.L-1,接近作业前期浓度(500~580mg.L-1);清垢作业完成后,拆卸发球阀外观结垢已彻底清除,且无明显腐蚀迹象,海管输送液分离水样中Fe2+浓度稳定在0.2~0.3mg.L-1,清垢作业期间海管腐蚀速率比加清垢剂前大大降低;清垢作业的返出液对油水分离处理无明显影响;清垢作业完成后,W11-4N油田生产稳定,外输6英寸海管保持日输送液量为1330m3,海管输送压力稳定正常。
王林海陈武沈靖刘华荣吴娟梅平尹先清
关键词:海底管道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改性纳米SiO2及其Pickering乳液稳定性被引量:3
2019年
采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亲水型纳米SiO2改性得到了MPS-SiO2纳米粒子,将MPS-SiO2纳米粒子进一步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改性得到了PMMA-SiO2纳米粒子。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接触角测试表明纳米SiO2改性成功。以亲水型纳米SiO2、MPS-SiO2、PMMA-SiO2、疏水型纳米SiO24种粒子作为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研究了油水比(体积比,全文同)、纳米SiO2浓度、pH值、盐浓度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静置24h后,油水比为1∶1时,质量分数为1%的亲水型纳米SiO2、MPS-SiO2、PMMA-SiO2制备的乳液剩余体积分数依次为48%、80%、76%,表明2种改性后的纳米SiO2的乳化性能显著增强;亲水型纳米SiO2、MPS-SiO2、PMMA-SiO2制备的Pickering乳液最佳油水比为1∶1,疏水型纳米SiO2制备的Pickering乳液最佳油水比为1∶2;4种纳米SiO2粒子的乳化性能均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与其他3种粒子相比,PMMA-SiO2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受pH、盐浓度的影响较小。
吴娟朱宏阳梅平陈武李中宝
关键词:纳米SIO2乳液稳定性
胺基多元有机膦酸盐在中性盐水体系中的缓蚀性能研究
2013年
对胺基多元有机膦酸盐缓蚀剂HAS-03在中性盐水体系中的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价,并讨论了缓蚀剂浓度、盐的种类及浓度、腐蚀温度等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油气田开发中使用的中性盐水完井液体系的防腐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用价值。
吴娟梅平艾俊哲尹先清
关键词:缓蚀剂
含氢硅油改性聚醚破乳剂的表界面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将聚醚破乳剂SP169、AP201和AE1910进行硅油改性获得改性破乳剂SISP、SIAP和SIAE,并通过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上述破乳剂的表面参数cmc、γ_(cmc)、Γ_(max)、A_(min),结果显示改性后的破乳剂表面张力更低。动态油/水界面张力研究结果显示,多支化的SIAP和SIAE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更强。通过不同破乳剂的油/水界面黏弹性研究,得到了破乳剂油/水界面扩张弹性(εd)和扩张黏性(ωηd)随着扩张频率(ω)变化的曲线,结果表明聚醚改性主要影响了破乳剂油/水界面黏性模量的变化。研究了破乳剂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性能,SP169和AP201改性后破乳剂SISP和SIAP性能提升最明显。
杨荻梅启翔吴娟赖璐梅平
关键词:破乳性能
新型芳香酰腙类席夫碱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以对氯苯甲酸、甲醇、水合肼及氯代苯甲醛为原料,设计合成了邻氯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对氯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和2,4-二氯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及红外光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菜粉蝶5龄幼虫为试虫,研究3个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3个芳香酰腙类席夫碱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尤以2,4-二氯苯甲醛对氯苯甲酰腙的触杀活性和胃毒活性最强。
许静仪彭文情刘旭强吴娟何家佳李水清
关键词:酰腙席夫碱生物活性
科研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提高采收率原理》从提高波及效率和洗油效率为切入点,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基本的驱油原理,各提高采收率技术的驱油理论、适用条件、矿场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提高采收率原理》是一门实践应用为主的专业课,适用于油田应用化学、石油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该课程知识体系繁杂,抽象概念、理论相互交错,导致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通过把前沿关键技术的科研案例引入课堂,可有效深化理论体系的实践应用背景,进而能够很好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教研协同理念旨在培养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时代创新人才,能够为未来进入油气开采领域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综合素质。
王腾飞卢福伟吴娟李水清颜学敏杨欢
关键词:教学质量
文昌油田海底输油管线清蜡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对文昌油田海底管线的固体蜡样组成进行分析,通过筛选得到一种停产油基型清蜡剂体系及配方:98%主清蜡剂(环己烷、二甲苯体积比为1:1)加2%表面活性剂(十二胺、JFC、SPAN60质量比为2:3:1),并对清蜡剂体系的清蜡效果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油基型清蜡剂体系的清蜡效率可达80%。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对停产清蜡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李强吴娟梅平郑延成
两亲性碳点在硅酸盐钻井液中的润滑性能被引量:1
2024年
硅酸盐钻井液具有抑制封堵能力强、环保等优点,但其润滑性能差,这制约了硅酸盐钻井液的广泛应用。利用极压润滑仪测定含有两亲性碳点和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剂的硅酸钠溶液的润滑系数,筛选出性能优异的润滑剂,并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动态光散射和接触角仪等分析其润滑机理。实验结果发现,两亲性碳点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和耐温性,在5%硅酸钠水溶液中添加0.3%两亲性碳点C_(12)-CDs,经过110℃高温热滚16 h前后体系的极压润滑系数可从0.500左右分别降低至0.065和0.063,润滑系数降低率高达87.52%,而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剂并无润滑效果。进一步探究其润滑机理,C_(12)-CDs在石英砂表面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100 mg/L的C_(12)-CDs溶液吸附前后的表面张力从44.81 mN/m上升为64.03 mN/m,其吸附量可达到89.23 mg/L;且粒径分析数据表明,C_(12)-CDs可将Na_(2)SiO_(3)溶液的平均粒径从514.0 nm分散为63.2 nm。碳核表面的多羟基结构和长疏水链可促进两亲性碳点在金属钻杆、井壁和硅酸聚集体表面的吸附,两亲性碳点作为润滑剂与硅酸钠钻井液体系配伍性能好,添加C_(12)-CDs的现场硅酸盐钻井液润滑系数降低率可达到86.34%,可为硅酸盐水基钻井液润滑剂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何丹丹赖璐梅平梅平吴娟
关键词:硅酸盐钻井液润滑系数润滑机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