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燕 作品数:15 被引量:31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开环膦酸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前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9年 开环膦酸核苷类(Acyclic nucleoside phosphonates,ANPs)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结构中的游离电荷使其生物利用度较低,毒性较大,特别在治疗乙肝或艾滋病毒感染时需要长期用药,其毒性更加不可忽视.将开环膦酸核苷类抗病毒药制备成适当形式的前药,可以使其顺利吸收并在靶部位释放出原药,大幅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以替诺福韦、阿德福韦和西多福韦的结构出发,综述了近几年开环膦酸核苷类前药的研究和应用近况. 高梦远 刘洪涛 连玉菲 高欣丰 耿云鹤 李文燕关键词:抗病毒药 前药 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的抗结核活性及其构-效关系 被引量:6 2018年 自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个氟喹诺酮诺氟沙星问世以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日新月异。经过30余年的发展,氟喹诺酮已成为继头孢菌素之后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广谱、高效、低毒性化疗药物。氟喹诺酮骨架可供修饰的位点较多,在发现全新结构骨架愈发困难的今天,氟喹诺酮已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结构骨架。除经典的抗菌活性外,氟喹诺酮的"非经典"生物活性不断拓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某些产品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与其他一线药物联合使用,在临床上对治疗耐多药或对一线抗结核药物不耐受的患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氟喹诺酮在抗结核领域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为寻找活性更高、疗程更短和毒副作用更小的抗结核先导物,药物化学家设计合成并评价了多个系列的氟喹诺酮衍生物,并得到了一些苗头化合物。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氟喹诺酮类化合物在抗结核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着重探讨了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期为寻找氟喹诺酮类抗结核新候选物提供理论依据。 耿云鹤 李文燕 胡远强 冯连顺 刘明亮关键词:氟喹诺酮 结核病 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新型喹诺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被引量:1 2017年 以4-硝基愈创木酚、乙氧甲叉基丙二酸二乙酯、2-巯基苯并噻唑等为原料,经烃化、还原、缩合、环合、水解、缩合酰化等反应合成了2个喹诺酮-3-甲酰胺类衍生物、2个喹诺酮-3-甲酸硫酯类衍生物,化合物结构经核磁氢谱、质谱确证,结构未见文献报道,为新型喹诺酮类小分子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化合物基础。 李文燕 刘洪涛 任炳楠 徐辰四氢异喹啉类PCSK9变构抑制剂的合成 2023年 PCSK9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有效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靶点,抑制其活性可明显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1是一种PCSK9变构抑制剂,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以2-氨基噻唑、2,2,6-三甲基-4H-1,3-二噁英-4-酮为原料,酰化得到3-羰基-N-(噻唑-2-基)丁酰胺,再与3,4-二甲氧基苯乙胺缩合得到(E)-3-((3,4-二甲氧基苯乙基)氨基)-N-(噻唑-2-基)-2-丁烯酰胺,最后环合得到目标化合物1,总收率为79.4%. 李文雅 刘洪涛 马志欣 李文燕关键词:PCSK9 抑制剂 新型抗结核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8年 结核病导致全球每年180万患者死亡,是细菌性感染致死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协同感染的增加以及多药耐药菌的产生,迫切需要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出现。目前已有数个针对敏感和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化合物处于临床或临床前期研究,为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带来希望。综述了目前正在使用和研发的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外药理活性及临床研究数据,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洪涛 李文燕 任炳楠关键词:抗结核药物 1-(烷氧苯基)-6-氟-7-二甲氨基-1,8萘啶-3-甲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 被引量:2 2019年 以-5-氟-2,6-二氯烟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缩合、亲核取代、环合、水解、酰化等9步反应合成了20个1(烷氧苯基)-6-氟-7-二甲氨基1,8萘啶-3-甲酰胺类衍生物,结构均经质谱和核磁氢谱确证.以S1647为阳性对照,采用放射性结合试验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顶端钠依赖性胆酸转运体(ASBT)的抑制活性.活性结果表明,多数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ASBT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c1在10μmol/L浓度下对ASBT的抑制率为67.9%,与阳性对照物S1647相当.初步构效关系表明,6位氟取代对活性不利,侧链长度以5~6个碳链长度为宜,链末端对称季铵盐形式对活性并无明显影响. 刘洪涛 杨玉鹏 连玉菲 李文燕 王明华 王菊仙关键词:ASBT 降胆固醇药物 Vonafexor(EYP001)的合成 2022年 以5-溴水杨醛为起始原料,与溴乙酸乙酯通过2步反应环合生成5-溴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再与1-Boc哌嗪反应生成5-(4-叔丁氧羰基哌嗪)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接着经N-氯代丁二酰亚胺(NCS)氯代得到4-氯-5-(4-叔丁氧羰基哌嗪)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最后脱去Boc保护基,与2,6-二氯苯磺酰氯反应得到4-氯-5-[4-(2,6-二氯苯磺酰基)-1-哌嗪基]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水解后得到目标化合物EYP001,总收率为58.3%. 姜珊 刘洪涛 田文华 李文燕含Ala-Gln结构连接子的核酸适体偶联药物的合成、稳定性和细胞增殖抑制研究 2025年 目的 合成含有新型二肽连接子的核酸适体偶联药物,评估其血清稳定性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方法 合成连接子MC-Ala-Gln-PABC-PNP(6a),并引入PEG8得到连接子MC-PEG8-Ala-Gln-PABC-PNP(6b)。将连接子的两端分别与单甲基澳瑞他汀E、靶向c-Met的核酸适配体连接,合成核酸适体偶联药物。在胎牛血清中研究核酸适体偶联药物的体外血清稳定性,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结果 合成的核酸适体偶联药物1a、1b、1a'、1b'具有相对良好的血清稳定性,表现出较明显的特异性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论 可以通过改变二肽并同时加入PEG8片段来提高核酸适体偶联药物的稳定性和特异性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孙悦 常珍 张旭 曹爽 雷蕾 祝江业 李文燕 安明关键词:连接子 稳定性 细胞增殖 核酸适体偶联药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2024年 目的 制备核酸适体(58个碱基)与一甲基澳瑞他汀E(MMAE)或依喜替康DX8951的偶联物,评价其体外抗胃癌细胞活性。方法 以不同取代羧酸为起始原料经酰胺缩合、取代等反应制得连接子4a~4d,通过连接子4a~4d,将MMAE或DX8951与核酸适体偶联制得核酸适体偶联药物1a~1f、7a~7f,制得化合物经质谱、核磁等确证结构;以人胃癌细胞SUN-5为阳性细胞,利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及存活率,以分析核酸适体偶联药物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合成了连接子4个,核酸适体偶联药物12个,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a~1f、7a~7f均具有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1a~1d、7a、7c~7f的IC50值均在100 nmol/L以下,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论 核酸适体偶联药物具有显著的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能力,与全身毒性的、非靶向性的细胞毒素MMAE等相比,更具安全性。 朱香荣 常珍 祝江业 张旭 李文燕 安明关键词:连接子 核酸适体 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表达上调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综述B类I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SR-BI)基因表达上调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29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 SR-BI是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受体,能选择性介导胆固醇和HDL颗粒中胆固醇酯的吸收,在HDL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提高SR-BI基因表达,可促进胆固醇外流,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因此SR-BI基因表达上调剂有望成为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许多报道的天然或合成小分子化合物具有SR-BI基因表达上调活性,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结论已报道的化合物虽然活性值不高,直接作为SR-BI基因表达上调剂候选药物应用较为困难,但以其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对发现新的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SR-BI基因表达上调剂有重要意义。 李文燕 刘洪涛 王瑞芝关键词:抗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