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学硕

作品数:25 被引量:1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青年发展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食品
  • 6篇基因
  • 5篇基因组
  • 5篇标准物质
  • 5篇测序
  • 4篇全基因
  • 4篇全基因组
  • 4篇全基因组测序
  • 4篇微生物
  • 4篇基因组测序
  • 3篇乳粉
  • 3篇沙门氏菌
  • 3篇食品检测
  • 2篇大样本
  • 2篇样本量
  • 2篇饮食
  • 2篇纱布
  • 2篇食品安全
  • 2篇种属
  • 2篇阪崎肠杆菌

机构

  • 25篇中国食品药品...
  • 2篇国家食品安全...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山东瑞安药业...
  • 1篇湖北省食品质...

作者

  • 25篇王学硕
  • 23篇崔生辉
  • 18篇刘娜
  • 5篇路勇
  • 4篇邢书霞
  • 3篇李景云
  • 2篇罗飞亚
  • 2篇丁宏
  • 2篇吕冰峰
  • 1篇尚靖
  • 1篇骆海朋
  • 1篇任秀
  • 1篇杨保伟
  • 1篇裴新荣
  • 1篇徐建国
  • 1篇林兰
  • 1篇张庆生
  • 1篇刘冰
  • 1篇张伟
  • 1篇陈倩

传媒

  • 8篇中国食品卫生...
  • 4篇食品安全质量...
  • 3篇中国药事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食品科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环境诱变...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10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菌体和gDNA标准物质的研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为满足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准确检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能力验证需求,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全基因组测序信息的均匀稳定的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菌体及gDNA标准物质。方法: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CMCC 4484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明确CMCC 44841的种属、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和毒力基因。对CMCC 44841进行astA、aggR、pic特征性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确认。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含量为103 CFU/样品的菌球和含量为20 ng/样品的gDNA小球。参照CNAS-GL017对20个菌球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样品分别于-20、4、25℃和37℃条件下保藏,对其贮藏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进行评价。组织3家实验室进行协同标定和验证。使用5种不同基质的即食食品样本,按照国标法检验标准物质的适用性。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CMCC44841基因组大小为5.057285 Mb,GC含量为50.6%,编码区基因5173个。种属鉴定结果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血清预测结果为O127:H21,MLST为ST40型,携带除aggR、astA、pic之外其他相关的毒力基因。PCR扩增出astA、aggR、pic片段大小分别为102、400 bp和1111 bp。菌体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结果F=1.59,符合标准物质的要求。菌体和gDNA标准物质样品于-20℃和4℃保藏60 d,25℃保藏7 d,37℃保藏5 d后仍然稳定。经3家实验室协同标定,菌体标准物质样品含量均为103 CFU/样品。20件不同基质的食品样品加入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标准物质进行检验,均可以检出。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菌体及gDNA标准物质所用菌株来源于我国国内分离菌株,且具有明确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均匀性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适用性良好,能够满足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能�
赵琳娜刘娜王学硕崔生辉
关键词:标准物质全基因组测序
人面部皮肤来源疑难鉴定细菌的分子鉴定方法探索
2024年
目的比较分析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MALDI-TOF MS、16S rDNA测序和WGS技术对皮肤来源的24株细菌的鉴定结果,为疑难菌种的准确鉴定提供方法参考。方法针对24株人面部皮肤来源的疑难鉴定菌株,分别采用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MALDI-TOF MS、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基于WGS的ANI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并评估各鉴定方法的准确度。结果MALDI-TOF MS方法在细菌种水平的鉴定准确度为8.3%,在属水平的鉴定准确度为70.8%;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在属水平的鉴定结果与WGS一致,但在种水平的鉴定结果仍存在较大差异。以目的菌株与数据库推荐参考菌种的ANI值为评价标准,仅12株菌(50.0%)能够准确鉴定到种水平。结论针对皮肤来源的疑难鉴定细菌,以VITEK 2 Compact为代表的生化鉴定方法和MALDI-TOF MS的鉴定准确度有限,综合使用16S rDNA测序和WGS等分子鉴定技术能提高鉴定准确度。
王丹羽尚靖王学硕骆海朋李景云窦越瞿洪仁崔生辉路勇
关键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全基因组测序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外用制剂体外抗菌效果评价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建立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外用制剂的抗菌效能评价体系。方法:建立适用于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琼脂稀释法的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外用制剂前处理方法,搭建由11个种属72株细菌构成的评价用菌种库,并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外用制剂的抗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待评价制剂MIC与相同处方比例的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X和Y的MIC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极显著高于进口制剂A的MIC(P<0.01),极显著低于进口制剂B的MIC(P<0.01)。结论:本文初步建立了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外用制剂体外抗菌效果评价用菌种库和针对性前处理方法,该方法可有效识别不同制剂之间由于抗菌成分配方不同引起的抗菌效果差异,为今后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外用制剂体外抗菌效果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方法参考。
周刚赵琳娜王学硕刘娜刘宗银曹慧敏林兰崔生辉
关键词: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琼脂稀释法
多杂质大样本量液体的微生物富集装置及检测系统装置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杂质大样本量液体的微生物富集装置,包括预过滤组件和微生物富集组件,所述的微生物富集组件包括了由亲水纤维材料制成的微生物富集单元,所述的亲水纤维材料的吸液量大于5g/g,纤维材料组成的微生物富集单元单位体积...
王学硕崔生辉赵琳娜刘娜
一种多杂质大样本量液体的微生物富集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杂质大样本量液体的微生物富集装置,包括预过滤组件和微生物富集组件,所述的微生物富集组件包括了由亲水纤维材料制成的微生物富集单元,所述的亲水纤维材料的吸液量大于5g/g,纤维材料组成的微生物富集单元单位体积...
王学硕崔生辉赵琳娜刘娜
文献传递
果蔬灌溉水及相关样品中沙门菌污染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2025年
目的 探讨我国果蔬灌溉水中沙门菌污染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22年6月至12月,从湖北省和陕西省采集果蔬灌溉水样品410份,参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细菌学分析手册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9类17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预测血清型和耐药基因。结果 29份样品检出沙门菌,分别来自3份果蔬、25份灌溉水及1份土肥,总体检出率为7.07%。灌溉水检出率(22.32%)高于果蔬(1.46%)和土肥(1.08%),个体种植户检出率(13.01%)高于规模种植户(4.03%)。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共鉴定出19种血清型,检出最多的血清型为汤卜逊(24.14%)。31.0%的菌株为耐药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24.1%的菌株为多重耐药株,最高可对8类14种抗生素耐药。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抗生素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携带率为100%,其他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依次为叶酸代谢途径抑制剂类31.03%、磷霉素类27.59%、四环素类27.59%、酰胺醇类27.59%、喹诺酮类24.14%、β-内酰胺类20.69%、大环内酯类6.90%和利福霉类6.90%,30%以上菌株携带6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基因。结论 湖北省和陕西省果蔬、灌溉水和土肥均检出沙门菌,灌溉水中分离菌株血清型呈多样性且携带耐药基因种类较多。
赵兰馨李冰妍刘丽莎刘世伟崔生辉徐建国王学硕杨保伟马弋胡豫杰白莉
关键词:灌溉水沙门菌全基因组测序流行病学特征
可生食蔬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存特征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究可生食蔬菜品种、温度、接种部位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存活的影响,为可生食蔬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和关键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冻干定量单增李斯特菌为菌株来源,以彩椒、洋葱、黄瓜、圣女果和生菜5种可生食蔬菜的表面和切面为单增李斯特菌的接种点,在4℃、25°C条件下培养7 d,定期监测每份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菌量,对其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单增李斯特菌冻干菌种不同瓶间菌量均匀(F=1.923,P<0.05),-20℃储存28 d后的复苏率为93.3%±4.2%。在4℃条件下,除了彩椒表面、黄瓜切面、生菜表面和生菜切面外,单增李斯特菌在其他蔬菜上放置7 d后均未见显著生长(δ<0.5 log_(10)CFU/mL)。在25℃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在彩椒、洋葱、圣女果、生菜以及黄瓜切面上均呈现为支持生长[δ为(1.16±0.35)~(2.68±0.18)log_(10)CFU/mL]。单增李斯特菌在黄瓜切面、生菜表面和切面放置7 d后,菌量仍持续增长,在生菜的表面和切面生长趋势和浓度基本一致。结论单增李斯特菌在可生食蔬菜上的存活能力与蔬菜种类、表面与切面、储存温度等条件密切相关,温度的控制对降低其在可生食蔬菜中的风险至关重要。生菜和切后的黄瓜作为单增李斯特菌高风险食品,应引起风险评估的重视。
景宇李景云王学硕窦越封岩刘冰白莉崔生辉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温度接种部位
2016-2018年中国淡水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状况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中国淡水产品抗生素残留问题的现状。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农业部公告、行业标准等对2016-2018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8775批次淡水鱼、淡水虾、淡水蟹中的孔雀石绿、氯霉素、恩诺沙星等抗生素含量进行检测,并按照国家标准或部门公告判定结果是否合格。结果2016-2018年淡水蟹类、淡水鱼和淡水虾的合格率分别为98.08%、97.77%和96.65%,不同品种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661);各类抗生素3年的总体合格率均在98.5%以上;除2017年不同价格淡水虾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973,P<0.05)外,其余不同区域、不同价格、不同售卖场所的产品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抗生素残留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改善。
裴新荣罗飞亚王学硕貌达邢书霞吕冰峰
关键词:淡水产品抗生素残留食品安全
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及其基因组DNA标准物质的研制及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筛选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菌株,并将其申报为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China Medical Bacterial Specie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CMCC)标准菌株;以此标准菌株研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EHEC菌株及其基因组DNA标准物质,并将其申报为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方法 依据GB478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从160株来源于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中筛选EHEC菌株,按照CMCC菌株管理规定整理材料将其申报为标准菌株。用其制备EHEC菌液及其基因组DNA溶液,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分别制备菌株类(103CFU/样品)和基因组DNA类(20 ng/样品)样品各600个。将这两种样品各随机抽取20个进行均匀性检验;并分别于25、37℃条件下存放1、3、5、7 d取样检测运输稳定性,于4℃条件下存放7、14、28 d取样检测短期保存稳定性,于-20℃条件下存放14、28、60 d取样检测长期保存稳定性。组织3家实验室对两种样品进行协同标定。筛选20种食品基质对菌株样品进行使用效果评价。结果 从160株来源于患者的大肠埃希菌中筛选出1株EHEC菌株,最终申报为CMCC(B)43207标准菌株。均匀性检验中,F_(菌株样品)=0.662 0.05;20个基因组样品的eae、stx1、stx2基因均为阳性。于25和37℃保存7 d、-20℃保存60 d、4℃保存28 d后,菌株样品活菌含量均为10^(3)CFU/样品,基因组样品的eae、stx1、stx2基因均为阳性。随机抽取的EHEC菌株和基因组DNA样品经3家实验室鉴定均为EHEC,活菌含量均在10^(3)CFU/样品的水平,且eae、stx1、stx2基因均为阳性。在20种食品基质中加入样品后均可检出,本底对照均未检出。EHEC菌株及其基因组DNA样品均纳入我国药品标准物质,编号分别为80024和80056。结论 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HEC菌株及其基因组DNA标准物质可提高EHEC检验的时效�
刘娜王亚萍赵琳娜王学硕崔生辉
关键词:基因组DNA
餐饮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危害分析、污染调查与防控被引量:56
2013年
目的调查了解餐饮消费环节熟肉制品和凉拌菜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分析沙门氏菌的危害和污染分布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建议,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的科学监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采样检测、结果分析评价并导出结论和建议的方法。结果在调查采集的371份样本中,检出沙门氏菌36株,检出率9.70%(其中,熟肉检出率为14.75%,凉拌菜检出率为7.23%);在凉拌菜品种中,凉拌荤菜的检出率为8.40%,凉拌素菜的检出率为5.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2,P>0.05);按被采样单位所属业态比较,小吃店检出率最高,为24.39%,其次是小型餐馆17.57%,快餐店和学校食堂的样本均未检出沙门氏菌,不同业态的检出率有极显著差异(χ2=21.028,P=0.001);按被采样单位卫生等级比较,C级餐饮服务单位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为28.13%,与A、B级餐饮服务单位的检出率有极显著差异(χ2=24.607,P=0.000)。结论餐饮服务单位的熟肉和凉拌菜存在一定程度的沙门氏菌污染,小吃店、小型餐馆和C级餐饮服务单位熟肉和凉拌菜的污染水平较高;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持续监测及推进餐饮企业建立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等综合措施,有效防范沙门氏菌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王学硕崔生辉邢书霞丁宏
关键词:餐饮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状况防控措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