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芹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放疗
  • 5篇转移瘤
  • 4篇解毒
  • 4篇骨转移
  • 3篇毒性
  • 3篇神经毒
  • 3篇神经毒性
  • 3篇疼痛
  • 3篇硼替佐米
  • 3篇周围神经
  • 3篇周围神经毒性
  • 3篇椎体
  • 3篇骨转移瘤
  • 2篇蛋白
  • 2篇炎症
  • 2篇疼痛程度
  • 2篇通络
  • 2篇通络汤
  • 2篇椎体转移
  • 2篇椎体转移瘤

机构

  • 12篇河北省沧州中...

作者

  • 12篇马芹
  • 6篇张萌
  • 5篇张楠
  • 4篇王志芳
  • 2篇蒋玥
  • 2篇孟祥玲
  • 1篇赵恩锋
  • 1篇杨宗宇
  • 1篇刘非
  • 1篇王国华
  • 1篇张振山

传媒

  • 2篇四川中医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生物技术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癌症进展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 1篇临床研究
  • 1篇反射疗法与康...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毒定痛方预防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析解毒定痛方预防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解毒定痛方,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治疗4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的生活质量(QOL-C30)量表评分、疼痛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8(IL-8)水平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RP、IL-8、疼痛评分和QOL-C30评分对比无差异(P_(均)>0.05);治疗1周~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呈逐步降低趋势,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均)<0.05);治疗2周~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CRP、IL-8、疼痛评分和QOL-C30各项评分呈逐步改善趋势,且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_(均)<0.05);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的CRP、IL-8、疼痛评分和QOL-C30各项评分呈逐步改善趋势,且优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和治疗4周,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_(均)<0.05)。实验组疼痛缓解有效率96.67%,中医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8.33%和73.33%(P_(均)<0.05)。结论:解毒定痛方能有效减低骨转移瘤患者的CRP和IL-8的水平,改善患者放疗爆发痛的疗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马芹刘清磊王苗张亮
关键词:骨转移瘤放疗
解毒定痛方对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解毒定痛方对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及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给予解毒定痛方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疼痛因子、疼痛程度,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病变局部或皮肤温度较高、病变局部疼痛、肢体疲倦、头晕目眩、纳差、口干渴评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前列腺素E_(2)(PGE_(2))、5-羟色胺(5-HT)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变局部或皮肤温度较高、病变局部疼痛、肢体疲倦、头晕目眩、纳差、口干渴评分及TNF-α、IL-6、NE、β-EP、SP、PGE_(2)、5-HT、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病变局部或皮肤温度较高、病变局部疼痛、肢体疲倦、头晕目眩、纳差、口干渴评分及TNF-α、IL-6、NE、β-EP、SP、PGE_(2)、5-HT、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更低,治疗组临床疗效更高(P<0.05)。结论:解毒定痛方可有效缓解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患者疼痛程度,疗效显著。
王苗张楠马芹张亮王志芳张萌
关键词:骨转移瘤疼痛程度炎症因子
温经通络汤对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患者神经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IL-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温经通络汤对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患者神经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IL-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经硼替佐米治疗后相关的周围神经毒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经通络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疼痛、生活质量、IL-6和CRP水平的差异。结果总有效率方面,治疗后研究组(80.00%)较对照组(53.33%)高,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病变程度和VAS评分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神经病变程度和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QOL-C30功能量表评分、QOL-C30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升高,QOL-C30症状量表评分、QOL-C30单项指标评分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QOL-C30功能量表评分、QOL-C30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QOL-C30症状量表评分、QOL-C30单项指标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IL-6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下调,且治疗后研究组CRP、IL-6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硼替佐米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常规甲钴胺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汤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病变程度和神经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王苗张楠杨东马芹蒋玥张亮
关键词:温经通络汤周围神经毒性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清CTX-Ⅰ、IGF、睾酮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血清I型胶原蛋白C末端异物肽(CTX-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睾酮(T)的影响。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数据。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采用PKP治疗(PKP组)32例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Oswestry残疾指数(ODI),以及12个月后的CTX和T、IGF水平。将PKP组手术前后的椎骨中位高度与受伤椎骨的Cobb角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随访6~16个月。与PVP组相比,PKP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ODI值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PKP组椎体高度有所改善,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以及手术前1天的后凸cobb角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2个月时血清CTX-Ⅰ和IGF T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比,PKP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背痛,增加椎体强度,恢复椎体高度,并能够改善骨质疏松症相关因子水平。
刘清磊马芹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睾酮
补气养血通络组方治疗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补气养血通络组方对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改善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该院的50例硼替佐米所致周围神经毒性(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BIPN)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此次试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实施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25例在其基础上加上补气养血通络组方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neuropathy subjective symptoms questionnaire score,TSS);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临床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80.00%,20/25)较对照组(52.00%,13/25)升高明显(P<0.05);TSS评分方面,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变的幅度更高(P<0.05);IL-10、CRP变化水平方面,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变的幅度更高(P<0.05);CD_(3)^(+)淋巴细胞、CD_(4)^(+)淋巴细胞、CD_(4)^(+)/CD_(8)^(+)水平方面,治疗后,两组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变的幅度更高,而CD_(8)^(+)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低(P<0.05);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养血通络组方治疗BIPN效果显著,可改善免疫功能,同时还能下调血清IL-10、CRP水平,而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王苗张楠马芹张亮王志芳张萌孟祥玲
关键词:硼替佐米周围神经毒性白细胞介素-10
解毒定痛方预防肺癌合并骨转移患者放疗爆发痛发生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究解毒定痛方预防肺癌(lung cancer,LC)合并骨转移患者放疗爆发痛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行放疗治疗的85例LC合并骨转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镇痛,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解毒定痛方。比较两组爆发痛发生次数、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临床疗效;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爆发痛发生次数和NRS评分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50.00%)比较,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62.79%)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放疗后两组KPS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定痛方不仅能够有效预防LC合并骨转移患者放疗爆发痛,而且还能提高放疗治疗疗效、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同时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马芹刘清磊张亮张萌王志芳胡志勇安凤兰张楠王苗孟祥玲
关键词:肺癌骨转移放疗
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疑难配血1例被引量:3
2016年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9岁。因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肋骨疼痛、并伴腰痛症状加重于2015年7月15日而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后以"腰椎滑脱"收入院。住院检查,头颅CT示:颅骨板障内多发密度减低影,建议进一步检查,除外骨髓瘤。肝功能检查结果示:总蛋白94.7g/L(65-85g/L),白蛋白27.4g/L(40-55g/L),球蛋白67.2g/L(20-40g/L),A/G〈1,明显比值倒置。
翟文燕马芹
关键词:巨球蛋白血症腰痛症状骨疼痛冷凝集素门诊检查配血
中西医结合疗法预防椎体转移瘤患者放疗爆发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年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预防椎体转移瘤患者放疗爆发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椎体转移瘤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癌痛三阶梯镇痛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中药解毒定痛方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于治疗前,治疗第28天、治疗结束后30 d,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第28天、治疗结束后30 d,试验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预防椎体转移瘤放疗爆发痛,提高临床疗效.
刘清磊马芹王苗张亮胡志勇张楠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椎体转移瘤放疗
解毒定痛方对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热毒蕴结证的防治作用研究
2022年
目的:应用解毒定痛方中药制剂,观察对骨转移瘤患者热毒蕴结证放疗爆发痛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病例102例,按照骨转移瘤患者放疗爆发痛方式的不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癌痛常规治疗,观察组在癌痛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解毒定痛方中药制剂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NRS疼痛评分、KPS功能状态评分、爆发痛频率、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镇痛效果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血清β-EP、PGE2、5-HT、NPY水平的差异。结果:总体有效率治疗组94.12%,对照组80.39%,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RS疼痛评分、爆发痛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PGE2、5-HT、NP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KPS功能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清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解毒定痛方治疗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热毒蕴结证患者,可显著减少爆发痛频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血清疼痛介质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马芹刘清磊王苗张亮张萌
关键词:骨转移瘤热毒蕴结骨蚀
西黄丸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 评价西黄丸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癌性发热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癌性发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赖氨匹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西黄丸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 EORTC QOL-C30)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44/50)、对照组为56.0%(2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8,P=0.000)。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1.1±0.2)分比(2.5±0.2)分,t=35.025]、与人交往[(1.2±0.1)分比(2.5±0.3)分,t=33.124]、精神状态[(1.1±0.2)分比(2.8±0.2)分,t=45.758]、食欲[(1.1±0.3)分比(2.6±0.2)分,t=40.708]、睡眠[(1.2±0.2)分比(2.7±0.2)分,t=40.139]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TNF-α[(1.98±0.07)mg/L比(2.86±0.13)mg/L,t=42.144]、IL-1β[(9.20± 1.89)mg/L比(13.51±2.36)mg/L,t=10.08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2/50)、治疗组为6.0%(3/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646)。结论 西黄丸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可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癌性发热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非蒋玥杨宗宇马芹张萌张振山王国华赵恩锋
关键词:癌性发热西黄丸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