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民
- 作品数:50 被引量:166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青年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不同保墒与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对土壤结构及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为探明不同保墒与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对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等的作用机理,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保水剂及有机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光合生理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结构等。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和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均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且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同时,不同措施改善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光合生理特征,提高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且成产要素也显著提高,地膜覆盖较其他措施更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其较普通耕作增产14.7%。对玉米而言,以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增产效果较佳,分别较普通耕作增产10.4%和10.3%。对小麦—玉米周年而言,地膜覆盖的总产量和总水分生产效率均最高,分别较普通耕作提高了12.5%和17.1%。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玉米周年总产量和总水分生产效率与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灌浆期叶面积、小麦单产、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叶面积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
- 杨永辉武继承武继承潘晓莹赵世伟潘晓莹王越张洁梅
- 关键词:小麦有机肥保水剂水分利用
- 水氮运筹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确定适合豫北灌溉区玉米的高产高效和节水增效的水氮运筹模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为期3 a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灌0水(A1),灌2水(A2)和灌3水(A3);2个氮肥运筹:B1:基肥(70%)+小喇叭口期(20%)+灌浆期(10%),B2:基肥(60%)+小喇叭口期(25%)+灌浆期(15%),共6个处理,并分析灌水次数和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次数(A)和氮肥运筹(B)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I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的影响均极显著,而A×B交互作用对其没有显著影响。2017年和2019年玉米产量、WUE和NPFP的变化规律为A3B2处理>A2B2处理>A3B1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而2018年玉米产量和NPFP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WUE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A2B1处理,且2017—2019年A3B1处理玉米产量、WUE和NPFP与A2B2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A1B2处理)相比,2017—2019年A3B2处理玉米产量、WUE和NPFP分别增加20.2%~39.6%、4.8%~10.9%和20.2%~39.6%。2017—2019年玉米IWUE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均以A2B2处理最高,较A3B2处理增加30.2%~91.9%。此外,2017—2019年A2B2处理玉米产量和NPFP显著高于A1B2处理,分别增加11.3%~21.1%和11.3%~21.2%。【结论】A3B2处理为豫北灌区玉米最佳高产高效模式,A2B2处理为豫北灌区玉米最佳节水增效模式。
- 高翠民丁晋利丁晋利张洁梅何方何方武继承
- 关键词:水氮运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 一种小麦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施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施用方法,所述小麦生长调节剂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组成:胺鲜酯2‑5份、聚谷氨酸3‑8份、钾3‑6份、微量元素0.1‑0.5份;所述小麦生长调节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分...
- 潘晓莹武继承杨永辉王越高翠民何方
- 文献传递
-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025年
-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 杨永辉张运红张运红刘昊高翠民何方韩伟锋潘晓莹
- 关键词:有机肥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
- 土壤调理剂造粒混合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粒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土壤调理剂造粒混合装置,包括圆形的造粒盘、电机、轴杆、基座、万向节、安装座、轴承座、连杆以及直线驱动机构,所述轴杆的第一端同轴的固接在造粒盘的底部,所述轴杆安装在轴承座内,所述轴...
- 杨永辉张森森高翠民张运红刘昊武继承潘晓莹何方
- 优质小麦改土活土提质增效水肥高效利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优质小麦改土活土提质增效水肥高效利用方法,该方法采用增施有机活性物质改土活土的底肥施肥模式及足墒播种、高效水溶肥水肥一体化追肥补灌模式及后期提质增效叶面喷施及水分综合调控模式,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推进小麦...
- 武继承潘晓莹杨永辉郑惠玲李敏杰高翠民王越
- 文献传递
-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潮土氨挥发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25年
- 基于潮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实施4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探讨灌溉方式对潮土氨挥发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I)3种灌溉方式,以不施肥、灌水处理为对照(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1)小麦基肥和追肥期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施肥后的第3 d和第1 d,氨挥发排放速率较高时期内(施肥后前4 d)DI处理氨挥发速率显著低于TI处理。(2)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氨挥发总量、氨挥发损失率、氨排放系数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均以TI最高,分别为3.61 kg/hm^(2)、1.72%、1.07%和0.63 kg/t,以DI处理最低,分别为2.98 kg/hm^(2)、1.42%、0.77%和0.43 kg/t,其较TI处理分别降低17.6%、17.6%、28.2%和30.7%。(3)灌溉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较CK增产32.0%~51.7%,其中以DI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85 t/hm^(2),较CK、TI和SI处理分别增产57.1%、19.0%和10.7%。(4)相关性分析表明,基肥和追肥期土壤含水量、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速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平均风速仅与追肥期氨挥发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滴灌水肥一体化是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减少农田氨挥发损失的最佳灌溉方式。
- 高翠民王小非党静何方何方张运红杨永辉武继承
- 关键词:小麦潮土氨挥发
- 氮、磷、钾配施对不同土壤类型小麦-玉米产量及灌水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等量灌溉条件下,不同氮(N1、N2、N3、N4小麦生长季节分别为120、180、240、360 kg/hm^2,玉米生长季节分别为180、270、360、450 kg/hm^2)、磷(P1、P2分别为90、135 kg/hm^2)、钾(K1、K2分别为75、150 kg/hm^2)配施对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不同土壤类型地区小麦、玉米产量及灌水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当地农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不同氮、磷、钾配施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在小麦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3P2K1和N2P2K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8 606 kg/hm^2、9 977 kg/hm^2和10 305 kg/hm^2,分别较CK增产28.95%、52.48%和32.7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9.56 kg/m^3、11.09 kg/m^3和11.45 kg/m^3。在玉米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则分别以N4P2K2、N4P2K1和N2P2K2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10 998 kg/hm^2、8 828 kg/hm^2和11 715 kg/hm^2,分别较CK增产32.44%、55.29%和28.2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2.22 kg/m^3、9.81 kg/m^3和13.02 kg/m^3。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4P2K1和N1P2K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周年产量分别为19 515 kg/hm^2、18 576 kg/hm^2和21 080 kg/hm^2,分别较CK增产30.29%、51.92%和24.70%,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0.84 kg/m^3、10.32 kg/m^3和11.71 kg/m^3。
- 高翠民杨永辉潘晓莹王洪斌何方武继承
- 关键词:小麦玉米
- 不同灌溉技术下水氮耦合对小麦光合特性、灌水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 2020年
- 为了探索不同灌溉技术和水氮耦合下小麦最佳节水增效模式,采用普通灌溉、喷灌(PG)和滴灌(DG)3种灌溉技术,以小麦品种郑麦103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灌水量(B1、B2、B3和B4)和2个施氮量(C1和C2)。3种灌溉技术设置共同不灌水对照(B1C1和B1C2),共20个处理。结果表明:灌水显著提高了小麦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产量,其中,均以灌水量为B2时最高。普通灌溉、PG灌溉技术下均以B2C2处理的小麦SPAD值最高,分别为51.1,52.1;而DG灌溉技术下以B2C1处理的最高,为51.8。普通灌溉、PG、DG均以B2C1处理的小麦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最高,净光合速率分别达到了13.84,14.44,14.22μmol/(m^2·s);产量分别达到了10802,10559,10641 kg/hm^2。灌水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益则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加(除普通灌溉下灌水效益外)。普通灌溉、PG、DG均以B4C1处理的灌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到了227.8,247.4,249.7 kg/m^3。节水灌溉技术下(PG和DG)小麦灌水效益均以B4C2处理的最高,分别为66.3,69.0 kg/m^3,而普通灌溉技术下以B3C2处理最高,为47.5 kg/m^3。结果还表明,灌水量相对充足(B2和B3)条件下,3种灌溉技术下小麦光合特性、灌水利用特性及产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低灌水量(B4)条件下,节水灌溉技术下(PG和DG)小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灌水利用效率、灌水效益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对应普通灌溉处理。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特性,节水灌溉技术下(PG和DG)+B4C1为最佳节水增效模式。
- 高翠民杨永辉杨永辉韩伟峰何方武继承
- 关键词:小麦灌溉技术水氮耦合光合特性
- 降雨强度模拟装置及放射性核素迁移模拟系统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雨强度模拟装置及放射性核素迁移模拟系统,涉及土壤侵蚀技术领域。其中,所述的降雨强度模拟装置,包括:试验装置,所述试验装置,进一步包括:试验箱;所述试验箱的上侧设置有储雨箱,所述储雨箱的上侧设置有用于...
- 丁晋利高翠民赵天旭魏红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