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轶

作品数:23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膀胱
  • 5篇成像
  • 4篇失禁
  • 4篇尿感
  • 4篇尿失禁
  • 4篇静息态
  • 4篇病理
  • 4篇病理生理
  • 4篇病因
  • 4篇磁共振
  • 3篇神经源
  • 3篇神经源性膀胱
  • 3篇盆底
  • 3篇前列腺
  • 3篇下尿路
  • 3篇下尿路功能
  • 3篇下尿路功能障...
  • 3篇脊髓
  • 3篇逼尿肌
  • 3篇大脑控制

机构

  • 20篇中国康复研究...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康复科学...

作者

  • 22篇高轶
  • 21篇廖利民
  • 10篇吴娟
  • 9篇靖华芳
  • 5篇张帆
  • 3篇查丽华
  • 3篇付光
  • 3篇王越
  • 2篇熊宗胜
  • 2篇鞠彦合
  • 2篇丛惠伶
  • 2篇陈国庆
  • 2篇李东
  • 2篇韩春生
  • 2篇丛惠玲
  • 1篇胡春英
  • 1篇黄秋晨
  • 1篇李鹏国
  • 1篇杨宇琦
  • 1篇田钰

传媒

  • 10篇中国康复理论...
  • 6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国康复
  • 1篇第9届北京国...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系统萎缩导致严重排尿障碍的尿动力学表现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严重排尿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例严重排尿障碍的MS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2例MSA患者中,逼尿肌无反射8例;终末期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充盈期逼尿肌过度活动、排尿期协同失调,尿动力正常者各1例。结论MSA临床症状复杂,影像尿动力学结果以逼尿肌无反射为主,但临床症状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困难。电生理和头颅MRI检查能为诊断提供帮助。
高轶吴娟廖利民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排尿困难尿失禁前列腺增生
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治疗上/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AUEC)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AUEC的262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男193例,女69例;中位年龄24(4,67)岁,中位病程12.0(0.2,56.0)年,患者术前肌酐91.5(68.1,140.0)μmol/L。320根输尿管存在高等级上尿路扩张积水(UUTD);216根输尿管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其中14根输尿管为低压反流;低等级VUR输尿管为22根(10.19%),高等级VUR输尿管为194根(89.81%)。术前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最大膀胱容量为102(47,209)ml,最大逼尿肌压力为33.0(15.5,50.5)cmH_(2)O(1cmH_(2)O=0.098kPa),膀胱顺应性为6.4(3.0,12.3)ml/cmH_(2)O。所有患者均行AUEC。手术方法:截取一段乙状结肠,将乙状结肠沿对系膜缘剖开,按“去管化”原则折叠缝合成“U”或“S”形的肠补片,同时行输尿管成形和再植,再将肠补片与剖开的膀胱瓣吻合形成扩大的新膀胱。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肌酐、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输尿管反流和上尿路扩张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7.4(4,151)个月。术后1~3个月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分别增加至术前的303.9%和189.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63.6%;术后6~10年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增加,分别为术前的490.2%和627.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25.8%。术后UUTD患者显著减少,术后1~3个月高等级UUTD为116根(116/398,29.2%),术后4~6个月为51根(51/274,18.6%),术后6~10年为4根(4/76,5.3%),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术后VUR持续缓解,术后1~3个月393根(393/402,97.8%)输尿管无VUR,术后6~10年73根(73/76,96.1%)输尿管无VUR,无VUR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术前(P<0.001)。患者术后1~3个月肌酐下降至79.0(65.0,128.2)μmol/L,较术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各�
廖利民罗润天周忠涵付光陈国庆张帆李兴熊宗胜鞠彦合丛惠玲王祎明查丽华吴娟高轶靖华芳
关键词:下尿路功能障碍疗效并发症
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长期随访结果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2年4月至2022年4月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岁;患者病程8个月至33年。其中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24例,神经源性尿失禁9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13例。术前每日尿垫使用量(3.5±1.0)片,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视觉模拟症状(VAS)评分(7.1±1.2)分。46例均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其中20例植入术前行药物治疗或尿路相关手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5例,尿道狭窄切开术2例,括约肌切开术3例,尿道扩张术5例,尿道结石碎石术1例,肠道膀胱扩大术4例)。45例男性中25例经会阴入路,20例经阴囊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入路。根据术中测量球部尿道周径选择袖套,其中男性16例袖套周径为4.5 cm,29例为4.0 cm;1例女性患者袖套周径为8 cm。随访手术长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控尿情况(社交控尿定义为每日使用尿垫≤1片,完全干燥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装置使用状态及并发症。对比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9年,平均7.1年。截至末次随访,32例(69.6%)仍正常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3例(6.5%)行1次修复手术植入新装置后可维持控尿,11例(23.9%)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35例(76.1%)达到社交控尿,其中16例(34.8%)达到完全干燥。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2±0.6)片/日,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1);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VAS评分为(2.6±1.9)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5/46),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5例,机械故障3例,排尿困难2例,尿道萎缩1例。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社交控尿率[75.0%(18/24)与66.7%(6/9)与84.6%(11/13)]、并发症发生率[3
张帆廖利民付光熊宗胜鞠彦合陈国庆李兴查丽华丛惠伶王祎明吴娟李东韩春生靖华芳高轶
关键词:人工尿道括约肌并发症疗效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5年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是膀胱过度活动症中较为高发的一种类型。本文从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病理生理及治疗方面综述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进展。
高轶廖利民
关键词:病因病理生理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功能连接的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NOAB)患者膀胱储尿期大脑中枢控尿区域及其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NOAB患者。纳入标准:①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原发病(除外脑部疾病和脊髓发育异常),选择脊髓损伤(Asia评级C级)、能够随意排尿的患者,主诉为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症状;②记录3 d排尿日记,24 h排尿次数≥8次,残余尿量≤100 ml;③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排除标准:①有泌尿系肿瘤、结石、感染等疾病者;②不能进行MRI检查者;③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④留置导尿、膀胱造瘘者;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时,头部活动超过1.5 mm和1.5°。在受试者膀胱空虚时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脑部rs-fMRI扫描,第1次扫描后饮水500~1000 ml,两次扫描间隔时间为20~40 min。采用MATLAB、SPM8、DPABI等数据处理、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两种状态下患者大脑血液灌注差异。rs-fMRI扫描的主要观察数据包括:①大脑兴奋区域和抑制区域;②激活区域峰值点坐标X、Y、Z值;③激活区域体积;④区域的关系连接情况。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rs-fMRI扫描中有明显激活的功能区域,做为感兴趣区域(ROI)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NOAB患者20例,年龄(30.2±4.3)岁,均为右利手。第1次扫描前检查所有受试者的残余尿量均<10 ml,排尿感评分为0分。第2次扫描前测量膀胱容量为(203.7±41.8)m1,排尿感评分为(7.1±0.5)分。NOAB患者储尿期,大脑兴奋性激活区域为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抑制性激活区域为右侧中央前回。将此4个激活区域的峰值点做为ROI种子点进行全脑FC分析,发现控尿区域与额叶、顶叶、扣带回、颞叶、豆状核、岛叶、角回、海马旁回、中央前后回均存在相关性。结论NOAB患者的脑激活区域�
高轶廖利民英小倩
关键词:大脑控制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训练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训练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卡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人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除外不能完成或拒绝本次试验者、有其他泌尿系统病史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凯格尔训练组(A组),进行收缩肛门训练,每次收缩5s,每次收缩间隔休息2s;生物反馈结合凯格尔训练组(B组),进行生物反馈结合收缩肛门训练;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组(C组),进行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训练。B组和C组生物反馈治疗时,患者取右侧卧位,将直肠探头表面电极插人肛门,参考电极固定于右侧大腿的内收肌处。嘱患者尽可能用力收缩肛门挤压电极,使收缩肛门产生的肌电信号与电脑屏幕上的肌电信号同步。在生物反馈治疗的电刺激阶段,采用电流强度30~50Hz、脉宽300μus的菱形波,电刺激强度以可见到肌肉的细微收缩为准。3组的训练时间均为每日训练45min,共训练8周,每周末记录1h尿垫试验、每日尿失禁次数、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牛津评分量表评分,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的差异和组间差异,记录4种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时间点。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术后至开始训练的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是否保留神经束、Gleason评分、1h尿垫试验、尿失禁次数、ICIQ-SF和牛津等级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治疗后的1h尿垫试验结果分别为(37.4±7.2)、(22.2±4.7)、(18.3±2.4)g,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与治疗前[(57.0±8.3)、(58.6±8.6)、(56.5±9.2)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治疗后的尿失禁次数分别为(4.6±0.7)、(3.4±0.6)、(3.0±0.8)次,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与治疗前[(7.
安迪王建霞张帆靖华芳高轶从惠玲廖利民
关键词:前列腺切除术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生物反馈训练
凯格尔训练结合普拉提训练对不同体质量指数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尿控恢复的中长期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观察凯格尔训练结合普拉提训练对不同的体质量指数(BMI)男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尿控恢复的中长期疗效。方法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有效患者48例,依据BMI分为A组(<25 kg/m^(2),n=15)、B组(25~30 kg/m^(2),n=18)和C组(>30 kg/m^(2),n=15)。各组均进行凯格尔训练结合普拉提训练,共2个月,第6个月时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8周和第6个月时1 h尿垫试验、每日尿失禁次数,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卷(ICIQ-SF)和改良牛津等级量表结果。结果1 h尿垫试验和每日尿失禁次数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显著(F>2.955,P<0.05)。事后检验显示,C组两指标结果均大于A组和B组(P<0.05),B组每日尿失禁次数大于A组(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各组组内ICIQ-SF问卷和牛津等级量表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Z>3.427,P<0.01)。除治疗后第4周ICIQ-SF评分外,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C组两指标均最差(Z>10.476,P<0.05)。治疗后6个月,BMI(A、B、C组分别赋值为1、2、3)与1 h尿垫试验(r=0.79,P<0.001)、每日尿失禁次数(r=0.68,P<0.001)、ICIQ-SF评分(r=0.68,P<0.001)和牛津等级量表评分(r=-0.47,P=0.001)均相关。结论凯格尔训练结合普拉提训练可以促进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尿控恢复。BMI的降低可以促进中长期尿控恢复,改善后期尿失禁症状。
安迪王建霞张帆靖华芳高轶丛惠玲苏国栋叶淼胡春英吴娟廖利民
关键词:前列腺切除术尿失禁体质量指数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健康成人排尿控制相关的脑功能网络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因强烈排尿感而引起的与排尿控制相关的脑功能网络的改变。方法:选择年龄2550岁健康受试者43例(男20例,女23例),均为右利手。分别在膀胱空虚和强烈排尿感状态进行两次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使用自动解剖标记(AAL)图谱将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分割为90个脑区,并计算90个脑区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即功能连接(FC),构建2种状态下的脑功能网络,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FDR校正后)来检测2种状态下脑区间FC差异的显著性。结果:与膀胱空虚状态相比,强烈排尿感状态默认网络(DMN)内的FC显著增强(P<0.05,FDR校正后)。结论:健康成人的排尿控制过程不是由某一大脑区域单独完成的,而是一个主要由DMN参与的过程,这可以作为膀胱功能障碍潜在的病理过程的基线,有利于促进大脑靶向疗法的出现。
庞冬清高轶廖利民
关键词:排尿
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13年回顾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3例女性IC/BPS患者的病例资料。77例行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A组),年龄(56.0±4.1)岁,治疗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9.4±0.9)分,排尿次数为(47.9±11.2)次,0Leary—Saint症状评分(OSS)为(34.3±1.7)分,生活质量评分(QOL)为(5.3±0.6)分;76例行膀胱水扩张及透明质酸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B组),年龄(58.0±3.3)岁,治疗前VAS为(9.2±0.8),排尿次数为(45.8±11.2)次,OSS为(34.7±1.5)分,QOL为(5.4±0.6)分。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后1周以及1、3、6、12个月的VAS、排尿日记、OSS、QOL。结果A组治疗后1周VAS为(2.2±1.9)分、排尿次数为(31.3±8.6)次、OSS为(19.2±6.3)分、QOL为(3.2±0.6)分;治疗后1个月VAS为(4.1±1.8)分、排尿次数为(34.8±9.3)次、OSS为(25.1±4.4)分、QOL为(3.5±0.8)分;治疗后3个月VAS为(8.1±1.2)分、排尿次数为(40.5±10.8)次、OSS为(31.3±2.5)分、QOL为(4.9±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的VAS[(8.8±1.1)分]、排尿次数[(45.5±10.7)次]、OSS[(33.3±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OL[(5.2±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VAS[(9.2±0.8)分]、排尿次数[(47.8±11.8)次]、OSS[(34.5±1.4)分]、QOL[(5.4±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2例出现急性尿潴留,27例接受重复注射,28例失访。A组重复注射患者治疗后6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高轶廖利民赵玲娜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膀胱灌注
大脑控制膀胱储尿功能的静息态功能核磁成像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核磁(rs—fMRI)技术观察健康成人膀胱储尿期的大脑功能控制区域。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选取健康受试者,分别在膀胱空虚状态(膀胱容量〈10m1)和膀胱充盈状态(强烈的排尿感,膀胱容量在200—400m1)进行rs—fMRI扫描。扫描后通过rs—fMRl分析软件SPM8、DPABI、REST等,处理分析两种状态下大脑血液灌注的差异,对健康受试者的脑激活区域进行比较。运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FS—fMRI扫描的大脑功能核磁数据:①大脑的主要观察区域,包括兴奋区域和抑制区域;@peek点坐标X、Y、Z值;③激活体积(体束);④大脑激活区域兴奋、抑制程度(T值)。结果共纳入健康受试者44名。男19名,女25名。年龄22—50岁[(32.3±2.2)岁]。44名均为右利手。其中9名受试者由于行rs-fMRI扫描时头部活动超过1.5mm或1.5。被剔除,共35名受试者纳入数据分析。rs—fMRI检查结果显示膀胱充盈状态下,大脑激活区域包括前额叶、前扣带回、下丘脑、颞叶和左侧尾状核,这些区域与膀胱充盈后的感知及控制相关。结论通过ReHo分析,发现健康受试者膀胱充盈时,前额叶、前扣带回、下丘脑、颞叶和左侧尾状核区域在控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轶赵玲娜廖利民
关键词:膀胱大脑控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