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岩
- 作品数:32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服装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蓼蓝鲜叶煮染工艺研究与实践被引量:2
- 2021年
- 蓼蓝鲜叶煮染工艺独特、历史悠久,文章针对该工艺在中国早已失传的现状,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和赴贵州及日本调研基础上,采用实践研究方法分析改变材料配比和热煮、染色时间及加入鲜叶汁量等对染色效果的影响。试染结果表明,所染纤维与蓼蓝鲜叶1︰12,煎煮时间10 min,染色时间30~40 min,鲜叶汁加入量为10%左右最为适合。研究认为,蓼蓝鲜叶煮染工艺不使用任何媒染剂和助剂,100%绿色环保,且色彩亮丽,色牢度高,在当代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空间。
- 杨建军崔岩
- 关键词:蓼蓝靛蓝染色工艺
- 敦煌图案的情景式应用
- 2024年
- 在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创意节目《年锦》惊艳了全国观众,于融合古今的视听盛宴中为大家展现了跨越千载的中国传统纹样变迁图景。而这正出自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之手。她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数十年来已将其应用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等知名建筑的装饰设计中。本文基于常沙娜教授访谈实录,以敦煌藻井、平棋、背光、人字披图案转化应用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接待厅、北大厅等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典型作品为案例,展现了敦煌图案在现代装饰设计中进行创新转化的应用风貌,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作出先导性、示范性的积极探索。
- 崔岩
- 关键词:敦煌艺术建筑装饰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春节联欢晚会视听盛宴
- 敦煌壁画中的鱼袋及其反映的章服制度——以供养人题记和画像为中心
- 2024年
- 针对敦煌壁画中的鱼袋及其反映的章服制度问题,以供养人题记和画像为中心,对唐至宋代相关文献和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出土实物,对此时期流行的鱼袋的形制和材质进行推理。研究表明:鱼袋佩戴者身份主要为归义军节度使及高级官员;鱼袋从皮囊木胎演变至木底金质,并最终发展定型为长方形底、顶面有连续拱形凸起且尾部翘起的物件;结合紫绯等品官服色成为唐代章服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实用功能和恩荣符号的双重属性。敦煌壁画中的鱼袋以及反映的章服制度对五代宋时期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归义军政权在服制方面延续唐制、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的历史见证。
- 崔岩
- 关键词: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
- 敦煌图案创新应用探微——以1952年亚太和平会议国礼和平鸽丝巾设计为例被引量:1
- 2024年
- 以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下文简称亚太和平会议)专用礼品设计为例,追溯当年清华大学营建系师法传统、活化创新的实践探索。当时林徽因先生带领常沙娜等年轻设计师,以敦煌莫高窟第314窟隋代藻井图案为灵感来源,结合时代精神和功能特征,圆满完成了契合会议主题的和平鸽专属礼品丝巾设计。70年过去了,国礼和平鸽丝巾传递出的功能与审美、传统与时尚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以及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和装饰韵味的设计方法,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仍然具有示范性启示作用。
- 崔岩
- 关键词:和平鸽
- 敦煌艺术让孩子理解“真善美”——专访常沙娜被引量:2
- 2023年
-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涵盖并综合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自十六国至元代十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彩塑和建筑精品,是佛教艺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其多元融合的艺术形式和积淀丰厚的学术内涵,对民众文化视野的拓展和审美素养的积累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民众中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群体中弘扬敦煌艺术,成为艺术教育体系整体建构的关键环节。对标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方案和标准,怎样为儿童撰写既尊重历史又符合其认知与期待的敦煌艺术史?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教授从个人成长经历出发,分享了她的体验与观点。
- 崔岩
- 关键词:艺术美育
- 日本琉球红型工艺研究
- 2023年
- 日本琉球红型与京友禅、加贺友禅、江户小纹等共同构成了极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印染艺术。琉球红型产生于太平洋与东海之间被浩瀚海洋环绕的小国——琉球王国,其种类繁多,工艺独特,用途广泛,纹样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交融特征。
- 杨建军崔岩
- 中国传统天然媒染剂与媒染技术
- 中国古代手工业人运用天然染料进行纺织品(纤维)、皮革、指甲、须发等染色的历史悠久,并依据天然染料所含色素及被染物性质的不同,在染前、染中、染后进行染着固色及发色处理的工序,此过程称为媒染。天然媒染剂是染色工艺中不可缺少的...
- 崔岩杨建军
- 敦煌五代时期僧尼供养像服饰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僧尼供养像是敦煌供养人画像的重要部分,从唐代起僧尼就作为供养主体出现在敦煌壁画中。五代时期,僧尼供养像多处于男女供养人画像的起首位置,是行进队列的带领者。佛教律典中对僧尼服饰的形制、材质、色彩、披着方式等都有所规定。敦煌五代时期比丘帽子、袈裟(大衣)、僧袍、裳(裙)、鞋履以及比丘尼袈裟(大衣)、上衣、裙子、鞋履等僧尼供养像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研究认为,敦煌五代时期僧尼供养像服饰是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统一,既体现了源自印度的佛教律典中相关的规定和传统,也明显融合了汉族传统服装的款式和纹样。对敦煌僧尼供养像服饰的专题性研究,是全面化整体研究敦煌服饰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 崔岩杨建军
- 关键词:服饰
- 敦煌五代时期供养人像服饰图案及应用研究
-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外文化、经济、宗教的交流荟萃之地。随着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其信仰、思想、艺术、文化东渐并与中国本土传统融合发展,形成独具魅力的佛教石窟艺术,自公元366年起始开...
- 崔岩
- 关键词:五代时期供养人像服饰图案
- "恶紫夺朱"与"怀金垂紫"--中国传统紫根染工艺与色彩研究
- 紫草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草的根系即简称为紫根,内含紫色素,是古代唯一直接柒制紫色的植物染料.紫根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染色工艺之一,《尔雅翼》《韩非子》等各类古籍文献的相关记载,为研究中国古代紫根染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崔岩杨建军
- 关键词:历史价值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