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欣欣

作品数:43 被引量:11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盆地
  • 14篇油气
  • 14篇石炭
  • 10篇页岩
  • 10篇柴达木盆地
  • 8篇石炭系
  • 7篇地质
  • 6篇页岩气
  • 6篇凹陷
  • 6篇成藏
  • 5篇油气领域
  • 5篇盆地东部
  • 5篇勘探
  • 5篇测井
  • 5篇柴达木盆地东...
  • 5篇储层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致密
  • 4篇上石炭统

机构

  • 4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5篇中国地质调查...
  • 9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中国石油
  • 3篇四川省科源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43篇方欣欣
  • 10篇胡俊杰
  • 8篇彭博
  • 8篇杨元元
  • 7篇郭迎春
  • 7篇李宗星
  • 5篇马立成
  • 5篇苑坤
  • 3篇林拓
  • 2篇张重远
  • 2篇彭博
  • 2篇包书景
  • 2篇石砥石
  • 2篇马寅生
  • 2篇张聪
  • 1篇姜振学
  • 1篇王利
  • 1篇王宗秀
  • 1篇宋岩
  • 1篇江万

传媒

  • 4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中国矿业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年份

  • 6篇2025
  • 8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1篇201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卤水储层响应特征识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卤水储层响应特征识别方法,通过融合感应测井数据与地震反演结果,突破传统声波测井对卤水储层特征响应微弱的技术局限,提升储层识别的准确性;改进的UNET++网络结构利用密集跳跃连接与通道注意...
张浩方欣欣王颖陈程施辉周远剑
地震反射数据Q值估计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油气地震勘探中,地震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明显的吸收衰减现象,导致地震信号中的主频向低频移动,频带宽度变窄,相位发生畸变,制约了地震勘探识别薄层的分辨能力。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成像,文章介绍了一种在地震反射数据成像域进行Q值估计建模的方法与流程,并利用估计出的Q值通过偏移成像对数据进行衰减补偿,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该方法在时间域引入等效Q值的概念,首先在初步黏弹性时间偏移成像域的时窗内,通过数据在时窗内的补偿效果来确定时间域的等效Q值参数,接着通过在深度域层速度上计算成像射线获得时深转换关系,进而对转换到时间域层Q值的等效参数进行时深转换,完成最终深度域Q值建模,最后将该关键参数作为黏弹性叠前深度偏移的输入,进行复杂构造的黏弹性补偿成像。同时使用中国东部某实际地震数据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发展的流程和方法可较好实现深度域负责构造Q值建模和成像域补偿,实现复杂构造高分辨成像。
张浩付昌满红霞陈程方欣欣李宗星
关键词:黏弹性介质Q值时深转换
一种基于Squeeze算法的微地震偏移叠加定位走时表压缩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Squeeze算法的微地震偏移叠加定位走时表压缩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地震走时场数据;调用Squeeze算法进行压缩;输出压缩后的走时场数据,完成数据压缩。本发明对于提升微地震波形偏移叠加的...
张浩施辉张重远方欣欣周远剑
一种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质过程重建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质过程重建方法,涉及碳酸盐岩油气领域。该基于一种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质过程重建方法,包括,S1、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详细钻井数据,进行碳酸盐岩油气藏的三维地质建模,包括逆时偏移和全波形反演...
施辉李慧张浩马立成方欣欣魏小洁
柴东地区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及沉积展布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柴达木盆地东部欧南凹陷石炭系是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重点区域,钻井和露头揭示平面上上石炭统沉积特征差异大,沉积相展布特征认识不清,影响着柴东地区上石炭统油气勘探的部署。文章利用欧南凹陷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其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特征,在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内共识别出平行席状地震相、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楔状地震相、斜交前积地震相和杂乱状地震相6种,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建立了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的平面组合图;综合区域地质资料、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在地震沉积学和大陆架沉积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的联系,并预测了其沉积相的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石炭世欧南凹陷由东向西依次发育河流−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和前三角洲−深水陆棚沉积体系。
陈程王利赵为永唐建超魏小洁方欣欣张浩
关键词:地震相沉积相上石炭统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克鲁克组海陆过渡型烃源岩有机质组成及生烃特征被引量:9
2023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克鲁克组海陆交互混积型储层中获得良好油气发现,但该层段内烃源岩海陆混合型生物有机质组分及类型、生烃差异性等基础性问题的认识尚不清楚。选择尕海南山南坡柏树沟剖面克鲁克组烃源岩开展有机地球化学、XRD、岩石薄片、SEM等分析测试,研究了岩性及组分、丰度质量及类型、可溶有机质族组分及生烃母质等,结果表明:克鲁克组烃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总体较高,原始生烃能力强,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残留腐殖型(Ⅲ型)为主的干酪根,可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母质(Ⅱ型),反映出海陆两相混源生物有机质的特征,海相有机质在前次生烃过程中对生烃量的贡献相对高于陆源生物。大量放射虫等浮游硅质生物是克鲁克组烃源岩海相有机质的主要组分,是海相干酪根的主力生烃物质;晚石炭世,欧南凹陷南部古陆和北部海槽分别向凹陷提供陆相高等植物和海洋低等水生生物或富硅上升流,海相有机质的富集与硅质生物活动直接相关。该研究认识为探索石炭系有机质富集机制和优质烃源岩分布规律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区域性油气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施辉李宗星彭博孙玉琦张浩杨元元胡俊杰方欣欣魏小洁
关键词:有机质类型生烃母质柴达木盆地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储层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储层评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储层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目标工区的测井数据及岩心分析数据,并分别进行异常值处理与缺失值填补,得到完整测井数据及完整岩心数据;基于完整岩心...
张浩方欣欣陈程施辉周远剑
柴达木盆地东部上石炭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生烃特征:来自天然气地球化学的证据被引量:4
2023年
推进柴达木盆地东部(以下简称柴东地区)上石炭统油气勘探进程亟待明确其烃类地球化学特征、赋存状态及其生成过程。为此,通过天然气组分与碳同位素测试,探讨了柴东地区欧南凹陷2口关键井上石炭统天然气的成因与来源,在此基础上厘清了上石炭统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生烃过程及烃类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①上石炭统天然气中烃类气平均含量为94.51%,非烃气平均含量为5.49%,干燥系数介于0.28~1.00,干气为主,湿气仅发育于上石炭统浅层,深层天然气干燥系数较高;②浅层气甲烷碳同位素明显偏轻,乙烷碳同位素和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分布范围大,低碳烷烃以腐泥型干酪根初次热解为主,早期产出的液态烃经微生物降解形成生物甲烷,高碳烷烃与原油裂解作用密切相关,腐殖型干酪根初步热解的煤成气多以吸附态形式赋存;③深层低碳烷烃为裂解反应较充分的原油裂解气混入部分煤型游离气,高碳烷烃可能与腐泥型干酪根二次活化裂解有关;④天然气中二氧化碳不仅存在干酪根热降解有机成因类型,也发育碳酸盐矿物化学反应释放的无机成因类型。结论认为,上石炭统烃源岩混合了海洋、陆地两种环境来源的生物有机质,海相腐泥型有机质因热化学活化能低而优先进入生烃门限生成液态烃及伴生油型湿气,原油裂解和陆相腐殖型干酪根生气在高成熟阶段逐步启动,在过成熟阶段2种生气机制的作用愈发突显,残余腐泥型干酪根也因高温条件发生二次活化裂解并生成少量高碳烷烃。
施辉胡俊杰杨元元李宗星张浩方欣欣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东部上石炭统生烃演化碳同位素
页岩浸水实验观测设备
本发明涉及油气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页岩浸水实验观测设备,旨在对岩心含气性进行浸水观察时获得较佳的观测效果。页岩浸水实验观测设备其包括主体、遮光帘和吸光层。主体为一端开口的筒体结构,主体远离该开口的一侧设置有贯穿的观察...
苑坤方欣欣林拓周志覃英伦王超于抒放徐强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层系全油气系统--以QDC-1井为例
2025年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层系烃源岩和储层发育,油气勘探潜力大。为深入认识该区烃源岩成因、油气藏类型与成藏过程,进而明确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综合利用QDC-1井(区)地震、测井、录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性以及单井测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成藏基础地质条件,厘定了油气成藏关键过程,并建立了该区海陆过渡相层系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QDC-1井区发育下二叠统碳质页岩和中石炭统克鲁克组煤系2套主要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典型海陆过渡相混合型,处于过成熟热演化阶段,生排烃充分;②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混积岩储层普遍已经致密化,但经构造裂缝改造有效改善了储集性能,具备一定储集能力;③区域性盖层缺乏,下二叠统下部发育的巨厚暗色页岩作为局部盖层起封盖作用;④现今气藏天然气为石油高温裂解气和煤系腐殖干酪根热降解气的混合成因气,围绕上述2套烃源岩的常规气—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形成了该区的全油气系统;⑤古油气藏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导致古油气藏至少发生两次显著调整,晚燕山期逆冲推覆及滑脱断层影响了气藏封堵性并最终控制了残余气藏的分布与富集。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揭示了多源供烃、裂缝控储、局部盖层封盖及控藏关键机制,建立了该区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效推动了该区油气勘探开发进程。
施辉杨元元胡俊杰陈程马立成方欣欣彭博张浩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东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