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罗佳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腹泻
  • 4篇营养支持
  • 4篇慢性
  • 4篇慢性腹泻
  • 3篇基因
  • 3篇见习
  • 3篇教学
  • 3篇儿科
  • 3篇儿科见习
  • 3篇PAL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婴幼儿慢性腹...
  • 2篇同伴互助学习
  • 2篇助学
  • 2篇小儿
  • 2篇小儿慢性腹泻
  • 2篇克罗恩
  • 2篇克罗恩病
  • 2篇儿科教学

机构

  • 11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1篇徐罗佳
  • 8篇陈洁
  • 4篇罗优优
  • 3篇方优红
  • 3篇余金丹
  • 2篇徐迎春
  • 2篇张园园
  • 2篇陈一芳
  • 2篇成琦
  • 2篇王毓佳
  • 1篇陈志敏
  • 1篇李淑娴
  • 1篇楼金玕
  • 1篇孙熠
  • 1篇陈一芳
  • 1篇孙明芳

传媒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2017浙江...
  • 1篇第十三届江浙...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BL+PAL教学法在儿科见习中的应用探索
目的 :探讨TBL+PAL在儿科见习应用。方法选择本校2016级临床医学21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07名采用原有模式教学,实验组107名采用TBL+PAL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理论、体格测量、操作得...
徐罗佳陈一芳王毓佳徐迎春王伟燕李淑娴孙熠张园园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儿科教学见习
婴幼儿慢性腹泻营养支持治疗分析
婴幼儿慢性腹泻为一组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持续病程为2月以上,患儿多伴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营养物质缺乏,免疫功能紊乱,病程中反复感染,出现恶性循环,至今仍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些年营养支持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日渐重...
徐罗佳陈洁
关键词:婴幼儿慢性腹泻
文献传递
48例小儿慢性腹泻营养支持治疗分析
<正>目的:研究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腹泻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48例慢性腹泻患儿资料,病例根据年龄分为<1岁组(27例)和≥1岁组(21例);将27例合并营养不良的患儿分为肠内营养(E...
徐罗佳陈洁
关键词:小儿慢性腹泻
文献传递
小儿慢性腹泻营养支持治疗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研究营养支持治疗在慢性腹泻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48例慢性腹泻患儿资料,病例根据年龄分为<1岁组(27例)和≥1岁组(21例);将27例合并营养不良的患儿分为肠内营养(EN)组(10例)、部分肠外营养组(PPN+EN)(16例)、完全肠外营养(TPN)组(1例)。分析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治疗方式患儿的治疗过程和结局。结果 48例患儿中,短肠综合征、病毒性肠炎、肠道手术、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为较常见病因,50%(24例)病因不明。在入院营养评定方面,<1岁组的中度体重低下患儿所占比例高于≥1岁组(P<0.05)。EN组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AZ)由治疗前的-2.2±1.5增加至治疗后的-1.8±1.0(P=0.040),所供能量由治疗前的每日46±17 kcal/kg增加至每日83±32 kcal/kg(P=0.012);PPN+EN组的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由治疗前的-3.3±2.0增加至-2.8±1.8(P=0.044),BAZ由治疗前的-2.8±1.4增加至-2.0±1.4(P=0.012)。TPN组仅1例,经治疗后腹泻症状改善。接受营养治疗的27例患儿中,4例未好转,其余患儿症状缓解、营养状况改善。结论在慢性腹泻的治疗过程中,肠内及肠外营养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缓解腹泻症状。
徐罗佳陈洁
关键词:慢性腹泻营养支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儿童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基因缺陷致先天性腹泻与肠病及其营养治疗
2024年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1,DGAT1)是脂肪代谢中关键的酶,当编码该酶的DGAT1基因出现突变时,可影响细胞内脂肪代谢过程进而产生机体异常表现。目前发现DGAT1基因缺陷是导致先天性腹泻与肠病的病因之一。患儿起病年龄早,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及其他营养障碍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识别该基因缺陷所致疾病及早期开展营养治疗,可有效治疗该疾病,极大改善患儿预后。
徐罗佳罗优优陈洁
关键词:营养治疗基因突变
全肠内营养对儿童克罗恩病诱导缓解疗效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观察全肠内营养(exclusive enteral nutrition,EEN)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儿诱导缓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EEN治疗的62例C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患儿的身高、体重、儿童CD活动指数、CD内镜严重程度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62例患儿中,男39例(63%),女23例(37%),确诊年龄(11.9±3.0)岁。55例完成至少8周EEN治疗的患儿中,87%(48/55)的患儿在治疗第8周获得临床缓解。第8周儿童CD活动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除去17例单纯累及小肠患儿及3例未行结肠镜复查的累及结肠患儿,剩余35例累及结肠患儿在8周EEN治疗后进行了结肠镜复查,83%(29/35)的患儿达到黏膜愈合。在第8周达到临床缓解的48例患儿中,年龄别身高Z评分及年龄别体重指数Z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在第8周未达到临床缓解的7例患儿中,年龄别身高Z评分和年龄别体重指数Z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周EEN治疗对儿童CD的诱导缓解及黏膜愈合的疗效良好。对于成功诱导缓解的CD患儿,EEN可改善其身高和体重指数。
罗优优方优红余金丹徐罗佳孙明芳成琦陈洁
关键词:克罗恩病全肠内营养儿童
TPMT及NUDT15基因型检测对硫唑嘌呤或6巯嘌呤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耐受性的干预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观察用药前TPMT及NUDT15常见基因型检测对硫唑嘌呤或6巯嘌呤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IBD)耐受性、临床药物选择及停药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计划使用硫唑嘌呤或6巯嘌呤治疗的IBD患儿181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用药前是否进行TPMT、NUDT15常见基因型检测, 将接受药物治疗的168例患儿分为基因型检测组及基因型未检测组, 比较两组患儿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用药前基因检测对临床药物选择及停药率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混杂因素的控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完全分离数据采用Firth 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两组停药风险比。结果 181例IBD患儿中13例患儿因用药前基因检测存在变异而未选择硫唑嘌呤或6巯嘌呤治疗, 余168例患儿接受了上述药物治疗, 其中克罗恩病154例, 溃疡性结肠炎14例;男108例、女60例。90例患儿在用药前进行了NUDT15及TPMT基因型检测, 除去13例未用药者, 77例归入基因型检测组, 余91例归入基因型未检测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26例, 15.5%)、肝功能损伤(18例, 10.7%)、胃肠道反应(25例, 14.9%)、脱发(12例, 7.1%)、发热(3例, 1.8%)、皮疹(2例, 1.2%)、胰腺炎(1例, 0.6%)等。基因型未检测组出现总不良反应患儿比例(37例, 40.7%)明显高于基因型检测组(20例, 26.0%)(P<0.05)。基因型未检测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基因型检测组[24.2%(22/91)比3.3%(3/77), P<0.01]。经Cox回归分析, 用药前未检测基因型出现因不良反应停药的风险比(HR)为1.47(95%CI 0.65~3.30)。结论硫唑嘌呤或6巯嘌呤治疗前行TPMT及NUDT15常见基因型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药物的选择, 减少整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增加患儿对整体治疗的耐受性。
罗优优成琦方优红余金丹徐罗佳俞瑜陈洁
关键词:硫唑嘌呤基因
TBL+PAL教学法在儿科见习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TBL+PAL在儿科见习应用。方法:选择本校2016级临床医学21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07名采用原有模式教学,实验组107名采用TBL+PAL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理论、体格测量、操作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思维无显著差异(P>0.05),问卷显示多数学生认可TBL+PAL教学法。结论:TBL+PAL教学法可改善儿科见习学习效果。
徐罗佳陈一芳王毓佳徐迎春王伟燕李淑娴孙熠张园园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儿科教学见习
PAL在儿科见习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同伴互助教学(Peer-Assisted Learning,PAL)在儿科见习临床技能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2015级本科见习生146名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n=73)采用PAL法,对照组(n=73)采用传统教学法,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临床技能操作成绩两组间无差异(P>0.05),但实验组教师授课时间明显减少;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可PAL法。结论:在儿科见习临床技能中实施PAL,即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临床教师的工作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张园园徐罗佳陈一芳王毓佳徐迎春陈志敏
关键词:儿科
婴幼儿慢性腹泻营养支持治疗分析
徐罗佳陈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