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洁

作品数:16 被引量:308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生态
  • 5篇生态系统
  • 5篇流域
  • 5篇河流域
  • 4篇黄河流域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草地
  • 1篇当量
  • 1篇抵抗力
  • 1篇地理
  • 1篇地形
  • 1篇多目标
  • 1篇多目标优化
  • 1篇多目标优化算...
  • 1篇研究生教育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优化算法
  • 1篇有效积温
  • 1篇云杉
  • 1篇蒸散

机构

  • 15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河西学院

作者

  • 15篇杨洁
  • 4篇张德罡
  • 1篇尚素琴
  • 1篇张勃
  • 1篇陈英
  • 1篇周晓雷
  • 1篇聂志刚
  • 1篇陈建纲
  • 1篇李广
  • 1篇张新虎
  • 1篇赵鸿雁

传媒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草地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黑河学院学报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3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流域甘青段生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地形梯度效应被引量:11
2023年
区域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体现,明确不同地形梯度下黄河流域甘青段生境质量变化量的增益减损,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黄河流域甘青段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以及不同地形梯度下生境质量的增益减损情况。结果表明:1990、2000、2010、2020年黄河流域甘青段年均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775、0.774、0.774、0.778,呈先小幅下降继而显著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西增强、中部减弱”的态势,且增益面积大于减损面积。1990、2000、2010、2020年区域生境退化度指数分别为0.01514、0.01523、0.01524、0.01478,呈先小幅上升继而明显下降的趋势,空间上表现为生境退化区面积高于生境优化区面积,退化区集中在甘肃省。黄河流域甘青段生境质量总体表现为在地形梯度最低等级(Ⅰ级)时最差,最高等级(Ⅴ级)时最好,其中高程为Ⅲ级时最高,坡度为Ⅳ级时最高。除高程外,黄河流域甘青段生境质量在各地形梯度下总体表现为Ⅰ级时增益最优,Ⅴ级时减损最大,其中在坡度Ⅴ级时处于完全减损状态。生境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地形梯度效应可为黄河流域甘青段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刘长雨杨洁谢保鹏陈英裴婷婷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时空异质性被引量:33
2021年
探究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对合理制定生态环境政策和有效配置环境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8年6期数据,采用InVEST和CASA模型评估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量、生境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NPP)5项生态系统服务,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黄河流域及其二级流域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全流域尺度上产水量与碳储量、生境质量呈权衡关系,其余各项服务间呈协同关系;产水量与碳储量、产水量与生境质量、碳储量与土壤保持量、碳储量与生境质量、碳储量与NPP、土壤保持量与生境质量之间的关系8个二级流域与黄河流域全域均保持一致。产水量与土壤保持量、产水量与NPP、土壤保持量与NPP以及生境质量与NPP的关系在二级流域间出现了差异。各生态系统服务整体表现出了明显的二级流域差异且显示地域规律性。多尺度评估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可为制定黄河流域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政策提供可靠参考。
杨洁谢保鹏张德罡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异质性黄河流域
基于DNDC和NSGA-Ⅲ耦合模型的旱地春小麦稳产减排多目标优化
2025年
【目的】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和生态可持续性要求,探讨灌溉与施肥综合调控对西北地区旱地春小麦产量、土壤CO_(2)及N_(2)O排放通量的综合影响,以明确最优的灌溉量及施肥策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方法】基于DNDC农业生态系统模拟模型,立足于2021—2023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安家坡村的田间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和验证,构建不同施肥水平(0—400 kg·hm^(-2))与灌溉水平(0—300 mm)的管理情景,探索不同灌溉量与施肥量管理措施下的小麦生长动态和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通量的响应规律,结合NSGA-Ⅲ多目标优化算法构建多目标优化框架,以“最大化作物产量”“最小化土壤CO_(2)排放通量”“最小化土壤N_(2)O排放通量”为三目标函数,实现小麦产量提升与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优化,确定可以兼顾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最优管理方案。【结果】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在4种施肥梯度处理下,3年间产量、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17.4%—18.8%、7.62%—11.41%和9.19%—12.47%;在2种灌溉量处理下,3年间产量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13.3%—17.2%。优化后的灌溉量与施肥量表明,当施肥量控制在150—180 kg·hm^(-2)、灌溉量110—150 mm时,小麦产量可提升至2088.48 kg·hm^(-2),同时土壤CO_(2)排放通量控制在每年4998.87—5011.50 kg·hm^(-2),土壤N_(2)O排放通量控制在每年4.06—4.14kg·hm^(-2)。【结论】耦合DNDC模型与NSGA-Ⅲ算法可实现旱地春小麦产量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协同优化,当灌溉量为110—150 mm、施氮量为150—180 kg·hm^(-2)时,可在保障产量稳定的同时有效控制土壤CO_(2)及N_(2)O排放通量,为陇中旱地春小麦稳产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曹景文聂志刚李广杨洁
关键词:春小麦DNDC模型多目标优化算法
青藏高原不同退化梯度下植被蒸散发的时空格局研究被引量:5
2023年
全面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蒸散发与植被退化的关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MODIS16A2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及其14个子流域蒸散发的时空格局,同时选用MODIS NDVI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进而识别青藏高原植被退化梯度和植被变化区,以此探究2001—2020年青藏高原不同退化梯度和不同植被变化区蒸散发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0年青藏高原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东南高的态势,14个子流域中羌塘高原区的蒸散发最高,黄河流域的蒸散发最低,同时大部分地区蒸散发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中灌木的蒸散发最高,其次是森林和草地。2001—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退化不断减弱,各退化区蒸散发的均值排序为:未退化区>轻度退化区>极重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青藏高原植被恢复区集中在青海湖和柴达木盆地周边区域且植被恢复区面积高于植被恶化区,各植被变化区的年均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呈植被恢复区>植被不变区>植被恶化区。识别青藏高原植被退化梯度及植被蒸散发的时空特征能为当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高寒植被退化的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刘长雨谢保鹏杨洁陈英裴婷婷
关键词:蒸散发退化梯度植被变化青藏高原
基于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2025年
为了深入剖析草地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以中国知网(CNKI)中2001—2023年的草地生态相关文献为数据源,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三个维度开展共现网络分析,并结合突变术语及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计量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至2023年间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共发表文献2108篇,主要聚焦于生态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管理、生态系统保护以及物种多样性等领域。近年来,草地资源管理、氮添加效应和三生空间布局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发展呈现出跨学科与跨机构合作增强的趋势,逐步加强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并重视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为未来草地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亚飞杨洁周杰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天山云杉潜在分布区预测被引量:3
2024年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地区最主要的树种之一,为天山山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气候相似性原理以最大熵(MaxEnt)模型为基础结合ArcGIS预测当前(2000—2020年)与2020—2040年、2040—2060年两个时段3种气候情景低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1-2.6)、中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3-7.0)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条件(SSP5-8.5)下天山云杉的潜在分布范围,并分析影响天山云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对天山云杉的分布区预测可信度高,所有模型AUC值均大于0.99。温度(等温性、季节性温度变异、年平均温度)与降水(最冷季度的降水量、最湿月的降水量、最干季度的降水量)是影响天山云杉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其中温度为当前主要的影响因子,最冷季度的降水量为未来的主要影响因子。(2)当前时期天山云杉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地区的山区,总适生区面积为299.17×10^(4)km^(2),高适区面积为49.45×10^(4)km^(2)。未来各情景下天山云杉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变化不大且分布仍以这些地区为主,但高适生区较当前均表现增加。除2020—2040年SSP5-8.5情景下天山云杉的适宜分布向东南方向迁移外,其他情景天山云杉的适宜分布有向西扩展的趋势。
周杰王旭虎杜维波周晓雷杨洁张晓玮
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分布区天山云杉
减源(叶)对高寒草地狼毒生长和繁殖适合度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减源(叶)对狼毒个体营养生长和繁殖适合度的影响,从资源分配策略的角度理解高寒草地狼毒的生态适应机制。【方法】以祁连山东缘高寒草地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狼毒个体进行减源(叶)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狼毒个体的株高、小花数和结籽数的影响。【结果】在个体水平上,减源处理对狼毒分枝营养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个体的繁殖适合度(P<0.001)。在分枝水平上,减源处理会显著抑制剪叶分枝自身的营养生长(P<0.001)和繁殖(P<0.05);同时,显著促进了同株不剪叶分枝的营养生长(P<0.05),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株不剪叶分枝的繁殖适合度。【结论】在资源限制条件下,狼毒株丛遵循最优化分配理论,在株丛水平会采取降低个体的繁殖投资、保证自身存活的生活史对策;在分枝水平会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有利于维持植株营养生长的分枝。
郑一凡李彦宝张夺霖袁宗琦杨洁张勃
关键词:繁殖对策
基于改进当量的甘肃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研究被引量:22
2018年
为量化分析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采用改进的耕地当量因子,对甘肃省2014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化研究,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在GPP修正的基础上估算得到的甘肃省2014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96×1011元,其中水资源供给功能的价值为负,食物生产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美学景观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2)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显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Moran’s I指数为-0.252 3。局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LISA图也显示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具有明显生态优势的东南部地区;而高—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西北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生态环境管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赵鸿雁陈英杨洁杨洁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4年
为探究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体系及测度,本研究在对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的基础上,运用李克特量表设计问卷,构建研究生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研究生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体系比较合理,得出各维度权重排序为:个人知识获取能力权重为29.68%、个人知识利用能力权重为26.45%、个人知识转化能力权重为22.90%、个人知识消化能力权重为20.97%。四个维度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研究生可以根据四个维度的不同重要性提高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促进研究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杨洁
关键词:知识吸收能力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教育
基于InVEST和CA-Markov模型的黄河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130
2021年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黄河流域2005—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运用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了生态保护情景(EVC)和自然变化情景(NVC)下的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采用修正后的碳密度,运用InVEST模型评估黄河流域2005—2030年6期碳储量。结果表明:2005—2018年黄河流域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13 a间全流域碳储量减少28.734×10^(6)t。与自然变化情景相比,在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草地和耕地相比2018年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得到了限制,产生了生态效应。2030年,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较2018年分别减少258.863×10^(6)t和30.813×10^(6)t,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固碳能力高于自然变化情景,该研究可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杨洁谢保鹏张德罡
关键词:碳储量黄河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