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淑芳

作品数:6 被引量:14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成矿
  • 3篇地质
  • 3篇铜矿
  • 3篇斑岩
  • 3篇班公湖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学
  • 2篇岩石
  • 2篇同位素
  • 2篇锆石
  • 2篇矿床
  • 2篇矿带
  • 2篇成矿带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岩石成因
  • 1篇岩石地球
  • 1篇岩石地球化学
  • 1篇找矿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6篇曲晓明
  • 6篇范淑芳
  • 5篇宋扬
  • 3篇辛洪波
  • 2篇马旭东
  • 1篇林彬
  • 1篇王佳奇
  • 1篇杜德道
  • 1篇王登红
  • 1篇杨超
  • 1篇王瑞江
  • 1篇唐菊兴

传媒

  • 3篇矿床地质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十届全国同...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找矿模型被引量:36
2015年
多龙矿集区位于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西段、羌塘地块南缘的岩浆弧中。过去十多年来,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在多龙矿集区内已发现和评价了多不杂、波龙、地堡那木岗、拿若、荣那等5处大型、超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目前已探明的铜资源量近1000万吨,金300余吨。区内以斑岩型铜金矿床为主,兼有斑岩_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_角砾岩型矿化组合。研究发现,矿区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于-2.2‰~2.3‰之间,平均为0.2‰,峰值在-1‰~1‰之间,塔式效应明显,接近幔源硫,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成矿温度介于250~420℃之间,成矿深度1~5 km,成矿流体为残余岩浆流体,大气降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作者根据多年的勘查实践,总结出多龙矿集区斑岩型铜金矿最有效的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组合是:地质+化探(水系沉积物)+物探(高精度磁测、激电中梯)+钻探。
陈红旗曲晓明范淑芳
关键词:地质学综合找矿模型
西藏雄梅铜矿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成因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西藏雄梅铜矿床是近年来在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中段新发现的一处斑岩铜矿床,该矿床的发现使得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真正具备了"带"的概念,大大地拓宽了找矿远景。文章通过对雄梅铜矿区斑岩体的LA_ICP_MS锆石U_Pb定年,发现矿区存在2套斑岩:一套是前人测定的年龄为106.7 Ma的含矿斑岩;另一套是本文测定的非含矿斑岩,3个年龄分别是(121.8±2.3)Ma(MSWD=0.32)、(122.8±2.1)Ma(MSWD=1.16)、(121.5±2.5)Ma(MSWD=0.54)。两套斑岩的岩性虽然都是花岗闪长斑岩,但非含矿斑岩比含矿斑岩含有更多的钾长石,矿化强度大大减弱。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两套斑岩虽然都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具有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共同特征,但在岩浆源区和成因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含矿斑岩和非含矿斑岩均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然而前者源区组成为杂砂岩,后者源区则以泥质岩为主。岩浆分异过程中,含矿斑岩受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控制,非含矿斑岩则受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控制。
王佳奇曲晓明马旭东范淑芳宋扬
关键词:地球化学含矿斑岩岩石成因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研究进展及一些新认识被引量:92
2014年
狭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范围与班公湖一怒江洋盆残留的蛇绿混杂岩带一致,包括与超基性岩浆熔离作用相关的Cr,Fe,Ni等矿床;广义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括缝合线南北两侧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碰撞、碰撞后及陆内伸展作用有关的所有矿床和岩浆岩,其范围包括南羌塘地体南缘、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北-中拉萨地块的大部分区域,发育的矿床类型有斑岩型铜(金)矿、矽卡岩型铁(铜)矿、热液一蚀变岩型金矿和热液型钨矿等,涉及的动力学背景包括活动大陆边缘到板内的各个阶段。在2期重要的斑岩铜(金)成矿作用中,120—105MaBP矿床的形成与拉萨地体和南羌塘地体碰撞过程中深部俯冲洋壳物质的重熔有关,90~85MaBP矿床始于碰撞后阶段岩石圈地幔的底侵作用。一些关键的基础性科学问题,诸如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岩浆作用特征、典型矿床成矿机制、矿床的保存与高原隆升之间的关系等,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予以关注。
宋扬唐菊兴曲晓明王登红辛洪波杨超林彬范淑芳
关键词:斑岩铜矿青藏高原矿床学
西藏尼雄铁矿成矿花岗岩成因及其对成矿构造背景的启示被引量:10
2015年
本文分析了西藏尼雄铁矿与成矿有关花岗闪长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特征,并做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为亚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列,属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上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Sr、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具有典型的岛弧岩浆作用的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表现为富集轻稀土的右倾型式(LREE/HREE=5.67~8.37),无 Eu异常,显示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的稀土配分特征。岩体ISr为0.707625~0.710997,εNd(t)为–6.6~–8.7,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 比值分别为18.786~18.955、15.694~15.726、39.355~39.676,显示出富集地幔特征(EMⅡ),表明地壳组分对岩浆生成有重要影响。所测岩体的锆石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112.09±0.54 Ma(MSWD=0.45),表明尼雄花岗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综合分析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和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作者认为尼雄铁矿是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洋壳板块向北侧拉萨地块之下俯冲的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而成矿岩体主要是俯冲组分(流体和熔融)对地幔楔交代改造的结果,是地幔岩浆底侵引起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两种岩浆混合而形成的。
范淑芳曲晓明宋扬辛洪波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锆石U-PB年龄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碰撞后铜矿床被引量:25
2015年
地处藏北高原的班公湖-怒江铜矿带是继藏东的玉龙斑岩铜矿带和藏南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之后,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的第三条铜矿带。与前两条斑岩铜矿带不同的是,班公湖-怒江铜矿带的铜矿床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①多龙、雄梅斑岩型铜金矿床;②尕尔穷-嘎拉勒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③拨拉扎斑岩型铜钼矿床;④舍索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不同类型铜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在120-90 Ma之间,约30 Ma间隔内。文章通过沉积岩岩相学、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与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指出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间为早白垩世初(140-130 Ma之间),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铜矿床都形成于碰撞后造山环境。该成矿带与铜矿化有关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在岩石地球化学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Ba、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显示出俯冲组分对岩浆生成过程产生的重要影响,与碰撞后岩浆作用特征相吻合。除了班公湖-怒江铜矿带外,青藏高原上的另外两条斑岩铜矿带(即藏东的玉龙斑岩铜矿带和藏南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也是形成于洋盆闭合之后的造山带碰撞后环境,因此,青藏高原可以说是地球上碰撞后铜矿床的天堂。
曲晓明范淑芳马旭东宋扬
关键词:地质学
西藏措勤地区则弄火山活动结束的年代学约束及其地质意义
本文对出露于西藏申扎县西北约15km和3km处的则弄群流纹斑岩露头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对10件样品开展了主量、微量元素测定,并挑选了其中一处流纹斑岩中的锆石开展了LA-ICP-MSU-Pb测年。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火山岩样品...
宋扬曲晓明王瑞江辛洪波杜德道范淑芳
关键词:流纹斑岩同位素测定火山活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