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薇

作品数:13 被引量:6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英译
  • 3篇典籍英译
  • 3篇哲学
  • 3篇中国哲学
  • 3篇中庸
  • 3篇翻译
  • 3篇《中庸》
  • 2篇译学
  • 2篇中国翻译
  • 2篇中国翻译学
  • 2篇教学
  • 2篇翻译学
  • 1篇狄金森
  • 1篇狄金森诗歌
  • 1篇新闻
  • 1篇新闻编译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特征
  • 1篇杨宪益
  • 1篇意识形态

机构

  • 13篇中南大学
  • 4篇宁波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13篇郭薇
  • 3篇辛红娟
  • 1篇骆莲莲
  • 1篇田辰山

传媒

  • 2篇外语与翻译
  • 2篇湖南科技大学...
  • 2篇外国语言与文...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语言教育
  • 1篇城市学刊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乐哲英译《中庸》的比较哲学路径探究
2025年
中国哲学典籍在西传过程中,由于传教士及早期汉学家的解读与诠释,本真面貌常被遮蔽,导致西方长期存在“中国无哲学”的误解。为揭示中国哲学本真,美国哲学家安乐哲秉持“求真求全”的翻译理念,创新性地提出“零售式类比法”,以更接近中国哲学内核的视角重新译介经典。本研究深入剖析安乐哲的中国哲学专著及其《中庸》英译本,通过实例展示其如何运用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精准传递中国哲学的深层意涵,旨在构建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比较哲学路径,为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提供启示。
郭薇
关键词:比较哲学《中庸》
论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新特征
2024年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聚焦少数族裔主人公青少年时期的迷茫、顿悟与成长,以身份政治、性别问题、少数族裔文化等内容为核心,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形势演变和少数族裔作家离散身份凸显,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呈现新特征,在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及成长主题等方面发生关键变化:小说时空叙事外延扩大;主人公自愈能力增强,成人仪式更具隐喻和族裔特色;成长主题更具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教化意义。这些新特征,对理解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郭薇辛红娟
关键词: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叙事特征主题特征
儒家角色伦理观:安乐哲《中庸》英译的儒家伦理话语建构研究
2025年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媒介,承担着价值阐释与跨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儒家伦理话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导性话语,塑造了传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其英译精准度直接关系到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效果,深刻影响着世界对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与道德哲学的认知。本研究以安乐哲《中庸》英译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基于儒家角色伦理观的理论框架如何突破传统“以耶释儒”或“以西释儒”的翻译局限。通过采用全译对译法,安乐哲对“中”“中庸”“道”“德”“孝”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建构了以关系本体论为基础的儒家伦理话语体系。该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典思想完整性,又凸显了儒家话语特色,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提供了方法借鉴,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郭薇黄俊康
关键词:中庸
国际新闻编译者“把关”失误分析及改进对策被引量:7
2018年
国际新闻编译指译者通过选材、提炼及编译的过程把国外媒体用外语报道的新闻加工成为能够为国内受众服务的新闻报道的实践行为。在国际新闻编译中,由于缺乏新闻学理论指导,译者"把关"意识淡薄,常导致部分所译新闻失实,有时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国际新闻编译者,作为译语新闻"把关人"之一,应在新闻选材、意识形态、双语转换能力等方面严谨对待,审慎处理,避免产出对原文亦步亦趋或有损中国形象的中文译文。合理选材、注重意识形态并灵活运用注释增译、筛选减译、意译整合等编译方法是实现国际新闻编译的有效对策。
郭薇
关键词:国际新闻编译意识形态
从汉译外重新审视中国典籍的传播——以《红楼梦》杨、霍译本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其英译本是文化传播、读者接受研究中的重要着力点。当今世界,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道路上,凸显了中国文化谁来译的问题,翻译的方向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兼顾传播效果,也要忠实于原文。中国文化走出首先要求译者要了解、理解、认同中国文化,因此树立本土译者在汉译外的话语权便尤为重要。
郭薇谢贶颖
关键词:红楼梦典籍英译杨宪益
论翻译学人才培养——第三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综述被引量:1
2016年
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于2015年11月14-15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功召开。论坛以专家主旨发言、博士生模拟答辩、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博士生圆桌会议等形式开展,主要探讨了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及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等问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类论坛为翻译学博士生与博士生导师的交流与研讨提供了绝佳平台,有利于翻译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
郭薇
学思并举、知行并重、本外共参——张柏然教授翻译人才培养观被引量:1
2021年
作为著名翻译理论家、双语词典编纂家,张柏然教授在致力于中国翻译学与词典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近五十年里,始终重视人才培养,众多学子现广泛活跃于中国外语教育与翻译界。本文探讨了张柏然教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宗旨,梳理和构建了张柏然教授"学思并举、知行并重、本外共参"的翻译人才培养观,以期为中国翻译学人才培养提供启发与借鉴。
郭薇
关键词:教学宗旨翻译人才培养
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析——聚焦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被引量:30
2021年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师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系统整合教学各要素的过程,主要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流程、教学评价与反思等环节。传统的教学设计,因学科分类精细化等因素影响,专注于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引领下,教学设计正在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模式转型。本文在充分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参赛案例,探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与实施方案。
郭薇骆莲莲
关键词:教学比赛教学设计
一多不分:安乐哲中国哲学海外话语建构路径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安乐哲(Roger T.Ames)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翻译家,在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的五十余年里,他完成了六部中国哲学研究专著(含合著),七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本(含合译),三十余部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演讲集,是中国哲学对外传播的集大成者。为使国内外学界对安乐哲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及其中国哲学海外翻译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本刊约请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郭薇老师对安乐哲学术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辰山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访谈以安乐哲对中国“一多不分”和西方“一多二元”两套阐释域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安乐哲对中国哲学进行创新解读和重新翻译的学术理路,以期为中国哲学海外话语建构路径提供借鉴与启发。
郭薇田辰山
关键词:中国哲学
狄金森诗歌中的修辞偏离及其审美惊奇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有悖传统的句法,形态各异的标点,富有个性的诗歌韵律等,使她在诗坛上别树一帜,自成风格。狄金森诗歌立足修辞偏离与审美惊奇体验,具有诗体形式偏离、诗歌语法偏离和诗歌意象偏离三个方面的创作特征,并由此产生令人读后“惊奇”的文学效果。狄金森诗歌对传统诗学的反拨,在阻滞人们对其诗歌接受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诗歌审美张力,成为其诗歌历经时代淘洗而并未褪色的“抗腐剂”。
郭薇辛红娟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