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洋洋

作品数:27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植被
  • 8篇土壤
  • 8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5篇草地
  • 5篇初级生产力
  • 4篇流域
  • 4篇净初级生产力
  • 3篇延河流域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沙地
  • 3篇河流域
  • 2篇遥感
  • 2篇遥感数据
  • 2篇椰壳纤维
  • 2篇蒸散
  • 2篇蒸散发
  • 2篇植被净初级生...
  • 2篇植被演变
  • 2篇中国草地

机构

  • 27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27篇刘洋洋
  • 16篇温仲明
  • 14篇张伟
  • 12篇张志新
  • 4篇杨培志
  • 2篇呼天明
  • 2篇王丙龙
  • 2篇王子君
  • 2篇吕秀婷
  • 1篇郭倩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草地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5篇2025
  • 8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乌素沙地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本文基于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采用线性回归分析、Hurst指数预测、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毛乌素沙地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探究水热条件对植被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20年,毛乌素沙地植被GPP、ET年均值分别为264.82 g C·m^(-2)和259.12 mm,呈逐渐上升趋势,波动幅度较大;而植被WUE值在0.170~0.342 g C·mm^(-1)·m^(-2),年均值为0.279 g C·mm^(-1)·m^(-2),呈稳定降低趋势。植被WUE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北部低、南部高的变化趋势。草地、耕地和林地的WUE与温度、太阳辐射呈正相关,与降水、土壤水分呈负相关。气候因素对毛乌素沙地各区域的影响程度不同,温度为东部地区的主导因素,土壤水分为中部地区的主导因素;降水、温度、太阳辐射和土壤水分通过影响ET变化进而影响植被WUE的变化。
王志鹏石长春马雅莉张艳玉苏普喀迪尔·孜米尼寇伟良温仲明刘洋洋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水分利用效率气候变化
毛乌素沙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5
2024年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数据、DEM数据和气象数据等,采用Sen趋势分析、MK显著性检验、CV稳定性分析、偏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2年毛乌素沙地植被NPP年均值变化范围介于102.75~210.62 g·m^(-2)之间。整体上,植被NPP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存在明显差异。空间上,毛乌素沙地植被NPP年平均值为164.43 g·m^(-2),植被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分布在北部,呈减少的区域位于南部。在毛乌素沙地东部对植被NPP的影响中,辐射是主导因素之一;在西部与中部,温度和降水是主导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毛乌素沙地植被NPP的变化有显著作用,其结果也为研究区的生态绿色建设与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王志鹏石长春马雅莉张艳玉苏普喀迪尔·孜米尼张格语温仲明刘洋洋
关键词:NPP气候变化毛乌素沙地
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究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为汉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SR模型和综合指数法,结合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2001—2020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1)2001—2020年汉江流域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森林与草地,占国土总面积的71.82%,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变为森林。相比2001年、2020年森林的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1221.87 km^(2)。湿地、水体及城市用地的面积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耕地面积有所下降。(2)2001—2015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在2015年生态安全水平达到了20年内最佳水平,一般安全及以上生态安全区面积从2001年的27623.86 km^(2)增加至2020年的38514.67 km^(2)。总体来说,生态安全等级差的区域占比最大,生态安全状况仍需提升。(3)2001—2020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指数的莫兰指数值分别为0.187,0.174,0.185,0.180和0.133,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及空间聚集性。(4)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对生态安全指数解释程度最强的因子主要为植被覆盖度、最大斑块指数及景观蔓延度。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增强效应,年降水量和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时对生态安全指数的解释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平仍需提升,需要提升植被覆盖度,改善气候条件,优化土地利用模式,促进汉江流域生态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符蓉梁玉洁谢治国韩沛东王绒温仲明张伟刘洋洋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指数综合指数法汉江流域
一种耐盐碱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盐碱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耐盐碱微生物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枯草芽孢杆菌10‑20份、地衣芽孢杆菌15‑20份、侧芽孢杆菌10‑40份、胶质芽孢杆菌20‑4...
张伟郑芳欣王绒杨培志张志新刘洋洋
一种改善土壤干旱的豆禾间作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土壤干旱的豆禾间作的种植方法。所述种植方法包括将紫花苜蓿与一年生禾草间作;其中,所述一年生禾草为湖南稷子、甜高粱或苏丹草。本发明所述的种植方法可以改善由于紫花单作造成的土壤干旱...
张志新 陈文青 秦涛 樊妙春张伟刘洋洋
黄土高原植被覆被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5
2023年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被时空分布与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基于趋势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利用2000—2015年黄土高原MODND1T/NDVI植被遥感数据、同期气象数据及ESA CCI-LC植被覆被分类数据,根据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贡献,(1)分析了黄土高原NDVI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NDVI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增趋势,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16年间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递增速率0.010 2/a,波动范围介于0.54~0.71。(2)黄土高原NDVI变化趋势与降水有较强相关性,两者偏相关系数为0.53。(3)黄土高原不同季节NDVI均呈整体增长趋势,春季NDVI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降水是决定春季所有植被类型覆盖变化的最直接因素。(4)残差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NDVI的波动影响较大,是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综上,黄土高原16年间植被覆被明显增加,降雨是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人类活动通过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措施对黄土高原植被覆被带来明显改善。
逯金鑫周荣磊刘洋洋温仲明王利成郭倩杨玉婷陈思慧
关键词:植被动态NDVI黄土高原
一种水土保持环保土壤改良剂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土保持环保土壤改良剂及应用,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该水土保持环保土壤改良剂自上而下包括:植物纤维层和保水肥料;其中,所述植物纤维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1‑3份黄原胶、1‑3份氨基改性椰壳纤维;保水肥...
张志新陈文青秦涛樊妙春张伟刘洋洋
一种新型升降桌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升降桌,包括桌板、挂钩、辅助导轨、定位导轨、滑块、上钩杆、中钩杆、下钩杆、销轴、大支架、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导轨和定位导轨通过螺钉固定桌板上,所述滑块卡在辅助导轨上,所述滑块通过销固定在定位导轨...
刘洋洋王丙龙吕秀婷
文献传递
一种水土保持环保土壤改良剂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土保持环保土壤改良剂及应用,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该水土保持环保土壤改良剂自上而下包括:植物纤维层和保水肥料;其中,所述植物纤维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1‑3份黄原胶、1‑3份氨基改性椰壳纤维;保水肥...
张志新陈文青秦涛樊妙春张伟刘洋洋
北洛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与植被演变的响应
2025年
阐明气候与植被演变对区域蒸散发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区域制定水资源可持续的植被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气候数据等,辅以PT-JPL(Priestley-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模型模拟分析1984—2018年区域蒸散发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基于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气候变化与植被变绿对蒸散发变化的驱动机制和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北洛河流域蒸散发以3.11 mm/a的速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2)流域灌丛年均蒸散发最大,而耕地年均蒸散发最小。不同植被类型蒸散发年变化率依次为耕地>草地>灌木丛>林地;(3)北洛河流域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增加趋势(0.02 m^(2)m^(-2)a^(-1);P<0.01)。对于气候因子而言,除降水量变化并不显著外,其余气候因子(平均气温、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和风速)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年尺度上,流域蒸散发与叶面积指数、降水和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蒸散发与饱和水汽压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而与净辐射和风速间呈不显著负相关。不同驱动因子对流域蒸散发的相对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气温(29.9%)>叶面积指数(21.3%)>辐射(6.2%)>风速(4.9%)>降水(1.3%),表明近年来气候变暖和植被变绿是该区蒸散发增加的关键限制性因子。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气候-植被-蒸发互作过程的理解,同时对于北洛河流域乃至黄土高原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构建水资源可持续的生态恢复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薛婷艺姚珞一王子君刘洋洋刘洋洋赵英涵王宗森陈嘉轩
关键词:气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