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京京

作品数:11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儿童
  • 6篇预后
  • 4篇文献复习
  • 4篇复习
  • 3篇肉瘤
  • 2篇增生
  • 2篇贫血
  • 2篇肿瘤
  • 2篇细胞瘤
  • 2篇母细胞
  • 2篇母细胞瘤
  • 1篇大细胞性
  • 1篇大细胞性贫血
  • 1篇大小便
  • 1篇多发
  • 1篇多发转移
  • 1篇多系统
  • 1篇多系统受累
  • 1篇血管

机构

  • 11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湖南省儿童医...

作者

  • 11篇唐京京
  • 5篇徐学聚
  • 5篇刘玉峰
  • 4篇白松婷
  • 4篇王璐
  • 4篇盛光耀
  • 3篇王春美
  • 2篇汤静燕
  • 2篇周敏
  • 2篇王颖超
  • 2篇赵晓明
  • 2篇张婧
  • 2篇潘慈
  • 2篇高怡瑾
  • 1篇杜丽君
  • 1篇王彩云
  • 1篇吴霞
  • 1篇汪东
  • 1篇洪思琦
  • 1篇邹湘

传媒

  • 3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胰母细胞瘤十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胰母细胞瘤(PBL)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PBL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相关因素预后分析。结果10例PBL患儿,男∶女为1∶1,年龄2~7岁,中位年龄5岁。初诊时可触及腹部肿块9例,腹痛4例,腹泻2例,黄疸、贫血、呕吐症状各1例;胰头部肿瘤3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2例。术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例突触素(+)或(灶+),10例细胞角蛋白(+),8例α-抗胰蛋白酶(+),9例ki-67(>30%+),1例ki-67(30%),3例CD56(+)或(灶+),9例甲胎蛋白(-),1例甲胎蛋白(灶+)。术后1例未化疗,5个月后死亡;余9例行术后化疗,术后随访0.9~5.0年,4例无瘤生存至今,1例失访,4例死亡。结论PB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胰腺各部位均可生长,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及死亡率较高,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否进展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化疗可使部分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达到可切除的状态。完整切除瘤体并辅以化疗,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
孙步云徐学聚盛光耀刘玉峰唐京京张婉妍
关键词:胰母细胞瘤儿童预后
以顽固性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母细胞瘤三例
2023年
目的总结以顽固性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特征、相关检查、治疗及预后,从而提高对以顽固性腹泻起病的NB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以顽固性腹泻为首发症状的NB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儿中男1例,女2例,年龄1~4岁,因间断腹泻伴或不伴腹胀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均诊断为NB,其中NBⅣ期高危1例,NBⅠ期低危2例。NBⅣ期高危患儿经CCCGNB-2019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腹泻改善不明显,因严重并发症死亡;2例NBⅠ期低危患儿行手术治疗后当天腹泻停止,目前采用CCCGNB-2019方案化疗病情处于持续缓解中。结论顽固性腹泻是NB的一种罕见副肿瘤综合征,早期难以识别。对学龄前儿童中出现慢性顽固性腹泻者,应警惕NB的存在,避免延误诊断。手术切除是NB患儿缓解腹泻的有效治疗方法,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闫文浩聂娜唐京京王芳王春美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顽固性腹泻副肿瘤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
术后残留或复发纤维肉瘤患儿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评价初次手术术后残留及单纯手术后复发纤维肉瘤患儿的远期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04年4月至2019年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26例术后残留或复发纤维肉瘤患儿,接受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横纹肌肉瘤1999(SCMC-RS-99)方案及适时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化疗前根据手术及影像学检查将疾病状态分为首诊术后残留组(简称残留组)、单纯手术后复发再治疗组(简称复发组),总结患儿临床特点及远期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年龄(<3岁或3~18岁)、性别、肿瘤原发部位、术后分期、疾病状态、ETS变体6(ETV6)基因、化疗方案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26例纤维肉瘤患儿中男13例,女13例;残留组17例,复发组9例。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73(10~188)个月,5年总体生存(OS)率为(86±7)%,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7±9)%。单因素分析显示,残留组5年EFS优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5)%比(63±16)%,χ2=5.106,P=0.024];<3岁的患儿5年EFS明显高于3~18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5)%比(62±17)%,χ2=6.507,P=0.011]。性别(χ2=0.445)、肿瘤原发部位(χ2=0.258)、术后分期(χ2=3.046)、ETV6基因(χ2=1.496)、化疗中是否含阿霉素药物(χ2=1.692)与EFS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将年龄、术后分期、疾病状态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年龄>3岁(HR=8.95,95%CI 0.73~109.50,P=0.086)、单纯手术后复发再治疗(HR=10.60,95%CI 0.84~134.30,P=0.068)、Ⅲ~Ⅳ期(HR=16.50,95%CI 0.84~321.40,P=0.065)对EFS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首次术后残留或术后复发再治疗的纤维肉瘤患儿仍有较好的缓解率及长期生存,尤其小年龄非复发患儿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唐京京唐京京潘慈高怡瑾胡文婷张婧张婧周敏
关键词:儿童纤维肉瘤复发预后
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BM)的病原菌组成、临床特征、疾病转归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15岁的1 610例ABM患儿的病原菌分布、颅内影像学并发症、疾病转归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按年龄分为<28日龄、28日龄至<3月龄、3月龄至<1岁、1~<5岁、5~<15岁组;根据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指标, 分为病原学确诊组及临床诊断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精确四格表法或非参数检验。结果 1 610例ABM患儿中男955例、女650例, 5例未提供性别信息;发病年龄1.5(0.5, 5.5)月龄。<28日龄588例, 28日龄至<3月龄462例, 3月龄至<1岁302例, 1~<5岁156例, 5~<15岁101例, 1例未提供年龄信息。<28日龄及28日龄组至<3月龄组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38.8%(95/245)、31.5%(70/222)]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8%(68/245)、35.1%(78/222)];3月龄至<1岁组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 检出率依次为34.3%(61/178)、14.0%(25/178)及13.5%(24/178);1~<5岁组及5~<15岁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 检出率分别为67.9%(74/109)及44.4%(16/36)。9.7%(19/195)的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共收集脑脊液标本1 598例, 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率依次为32.2%(515/1 598)、25.0%(400/1 598),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率分别是38.2%(126/330)和25.3%(21/83)。4.3%(32/737)病原学确诊组患儿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1 610例ABM患儿中常见的颅脑影像学并发症是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349例(21.7%)、脑积水233例(14.5%)、脑脓肿178例(11.1%)和脑血管疾病(包含脑软化、脑梗死、脑萎缩)174例(10.8%)。不良结局166例(10.3%), 其中死亡32例(2.0%), 1岁内死亡24例;复发37例(2.3%), 3周内复发25例。病原学确诊组ABM患儿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脓肿和脑室管膜炎发生�
王彩云许红梅田姣洪思琦刘钢王思璇高峰刘静刘芙蓉俞蕙吴霞陈必全沈芳芳郑帼余婕舒敏刘露杜丽君李佩徐志伟朱蒙权黄丽素黄河玉李海波黄园园汪东吴芳白松婷唐京京单庆文兰连成朱春晖熊艳田健美吴佳慧郝建华赵惠娅林爱伟宋双双林道炯周琼花郭钰萍吴谨准杨晓庆张新华郭颖曹清罗丽娟陶仲宾杨文凯周永康陈源封丽洁朱国龙张艳虹薛萍李小琴汤正珍张德会苏学文曲政海张颖赵仕勇祁正红庞琳王彩英邓慧玲刘兴楼陈英虎舒赛男
关键词:儿童脑膜炎细菌性多中心研究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恶变并多发转移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0年
目的探讨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GCMN)恶变多发转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GCMN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各项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及实验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综合影像学、病理学、骨髓细胞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等多项检查及临床症状,该例患者诊断为GCMN恶变并肝脏、骨髓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恶变骨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穿刺涂片形态学检查。从临床症状、病理诊断、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综合分析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骨髓转移。
唐京京赵晓明盛光耀
关键词:骨髓细胞学病理学
儿童多系统受累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5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多系统受累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S-LCH)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评价改良DAL-HX83/90方案对MS-LCH患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53例MS-LCH患儿,初始化疗采用改良DAL-HX83/90方案,按是否累及危险器官分为无危险器官受累(RO-)组和累及危险器官(RO+)组,RO+组再分为Ⅰ组(仅肺受累)、Ⅱ组(肺外,伴或不伴肺受累),总结临床特征和随访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年龄、性别、危险器官受累、6周诱导化疗反应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53例MS-LCH患儿中男34例、女19例,发病年龄21月龄(3月龄至13岁),RO-组31例,RO+组22例,其中Ⅰ组12例、Ⅱ组10例。随访时间51(12~144)个月,6周诱导化疗有效率89%(47/53),进展复发率30%(16/53),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7±6)%,5年总生存率(OS)为(83±5)%。单因素分析发现6周诱导化疗有效者5年EFS、OS明显高于无效者[(76±6)%比0,(88±4)%比(4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4.743、10.608,均P<0.05)。RO-组5年EFS、OS明显高于RO+组[(80±7)%比(49±10)%,(93±4)%比(7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022、4.793,均P<0.05)。Ⅰ组5年EFS明显高于Ⅱ组[(83±10)%比(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501,P=0.002),年龄、性别与EFS、OS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6周诱导化疗反应是影响EFS(HR=13.114,95%CI 3.759~45.742,P<0.01)、OS(HR=7.748,95%CI 1.542~38.920,P=0.01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改良DAL-HX83/90方案治疗无危险器官受累MS-LCH,患儿多数可获长期生存。但累及肝、脾或造血系统的MS-LCH患儿疾病进展和复发率较高。
唐京京徐学聚王颖超白松婷王璐尼晓丽刘玉峰
关键词:儿童组织细胞增多症郎格尔汉斯细胞预后
儿童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儿童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例UES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生存率。结果8例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发病年龄7岁(8个月~10岁);8例患儿的肿瘤均位于肝右叶,中位最大径为13.5 cm(10~20 cm),超声检查均显示为混合回声为主的肝内囊实性肿块。所有患儿手术完整切除肿块,3例术前肿瘤破裂。术后均接受顺铂/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AVCP)方案与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长春新碱(IEV)交替化疗6个周期。患儿中位随访时间47(24~90)月,7例完全缓解,1例死于复发;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79.25±9.31)%。结论UESL患儿术前可出现肿瘤破裂,完整切除手术联合化疗能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少数复发患儿预后不佳。
唐京京马怡晖徐学聚白松婷王璐王颖超王春美尼晓丽刘玉峰
关键词:预后儿童
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12例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CCSK)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12例CCSK患儿,总结其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2例患儿中男10例,女2例,发病年龄2.8(1.0~5.7)岁,6例起源于左肾,6例起源于右肾。患儿均先手术完整切除原发瘤灶,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3例;12例患儿均接受相应的化疗方案,6例接受放疗。随访至2023年12月31日,4例死于疾病复发,8例无病生存,随访时间56(19~94)个月,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2±11)%,5年总生存率为(72±9)%。结论儿童CCSK好发于男性幼儿,采用根治性手术及术后放化疗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分期预后良好,而复发及远处转移者死亡率高。
唐京京徐学聚白松婷王璐刘玉峰
关键词: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预后
儿童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8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模式及预后,并归纳国际研究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1999年1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8例DSRCT患儿,总结其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生存率。结果8例患儿中男6例,女2例;7例原发腹盆腔,1例原发骶尾部;8例就诊时存在临近组织/器官/淋巴结不同程度浸润,其中4例(50%)同时有远处转移,包括远处淋巴结、肝、肺、骨转移。8例均接受化疗,其中3例接受腹盆腔+瘤窝增量放疗,2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至2020年2月15日,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3例死亡,5例存活(2例完全缓解,1例反复复发,2例部分缓解仍在治疗中)。中位复发时间为14.5个月,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30.0±17.5)%、总体生存率为(51.4±20.4)%。结论50%的DSRCT患儿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虽经过化疗、积极的手术切除、腹盆腔放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多模式治疗,但预后仍较差。
唐京京唐京京汤静燕潘慈高怡瑾胡文婷张婧张婧周敏
关键词: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综合疗法预后儿童
以大细胞性贫血为突出表现的甲基丙二酸血症1例被引量:3
2015年
患儿,男,2个月,因皮肤黄染55 d入院。55 d前(生后5 d)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黄染,无发热、抽搐,偶有吐奶,大小便无异常。服“茵栀黄口服液”5 d,皮肤黄染减轻后停药。15 d前皮肤黄染加重,至当地诊所给予“退黄药物”治疗1周无好转,遂至县妇幼保健院。
臧文涛盛光耀王璐唐京京罗静
关键词:甲基丙二酸血症大细胞性贫血皮肤黄染茵栀黄口服液县妇幼保健院大小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