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锡河 作品数:16 被引量:79 H指数:5 供职机构: 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一起疑似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0例病例,均为广东省珠海市某公司员工,罹患率为18.7%(20/10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100%,20/20)和腹泻(占95%,19/2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模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为可疑餐次(RR=8.63,95%CI:1.04~71.53),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的脆皮鸭为可疑食物(OR=5.11,95%CI:1.50~17.37),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进食脆皮鸭的量越多,发病的风险越高(P<0.05)。实验室从3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留样脆皮鸭中检出占优势、同生化型的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0.8%(4/37)。结论在实验室未能开展PFGE等分子分型方法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区分奇异变形杆菌的致腹泻菌株和肠道正常携带菌株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将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监测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国家分子分型网络体系Pulse Net China。 倪锡河 阮峰 张雪宝 林新天 张楚东 萧松建 陈龙 罗伏亮 曾茹阳关键词: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 病原学 珠海市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珠海市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方法2020年1月20日广东省珠海市报告3例COVID-19确诊病例,及其50名密切接触者。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追踪调查,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结果2例病例为武汉的一对夫妻,1月7日在武汉聚会时感染SARS-CoV-2,1月11日到珠海后传染给女儿。夫妻2人发病潜伏期为5 d,均为危重症病例,其中病例1死亡;其女儿病例3发病潜伏期<6 d,为普通型病例。病例1鼻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核酸阳性持续31 d,病例2危重症病例核酸阳性持续18 d,病例3普通型病例核酸阳性持续5 d。共搜索到密切接触者50人,经14 d医学观察均无异常,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本事件为一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证实SARS-CoV-2人传人的传播模式,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较小。 萧松建 周奕 张雪宝 林新天 陈龙 倪锡河 黄思成 阮峰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 珠海市某海岛工地一起铅绿褶菇中毒事件调查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对珠海市某海岛建筑工地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收集病例临床资料、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等方法对本起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的3人均误有食毒蘑菇史,未食者不发病。病者对症治疗后72 h内均痊愈出院。再次采集与病者食用相同的野生蘑菇,经形态学鉴定为铅绿褶菇。结论误食铅绿褶菇中毒在珠海市为首次报道,应加强毒蘑菇中毒的预警预测,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毒蘑菇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倪锡河 彭欣 彭欣 谭艳秋 李晓凤 李晓凤 张萌 张萌 邓旺秋关键词:毒蘑菇 食物中毒 建筑工地 广东省首起误食剧毒裂皮鹅膏菌所致食物中毒死亡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调查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食物中毒的毒蘑菇种类,提出防控措施,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及病例搜索、病例访谈、食谱调查、现场采样和毒蘑菇的形态学鉴定等方法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5名外来务工人员自行采摘并进食野生蘑菇约150 g,8.3~10 h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炎症状,临床检测提示病例肝功能损害。经洗胃、血浆置换、放置活性炭吸附、补液及护肝护胃等清除毒物和对症治疗后,其中2例病例出现假愈期,1 d后病情又急剧恶化。随后几天所有病例均出现肝功能衰竭,并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罹患率和病死率均为100%(5/5)。食谱调查显示除了自行采摘的蘑菇外未见其他可以引起中毒的食物,经形态学鉴定为裂皮鹅膏菌。本起事件系由于病例误食了M公园山上采集的野生蘑菇所致的食物中毒,毒蘑菇为剧毒的裂皮鹅膏菌。结论误食裂皮鹅膏菌中毒在广东省为首次报道,本起事件对裂皮鹅膏菌中毒的疾病自然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该菌与部分可食菌类外观极其相似,难以分辨极易误食,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醒民众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是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倪锡河 张泽武 黄琼 张巧利 叶新 张萌 邓旺秋关键词:剧毒 毒蘑菇 食物中毒 2004-2023年珠海市登革热流行特点与疫情趋势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2004-2023年珠海市登革热流行特点与疫情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4-2023年珠海市登革热病例的信息,对每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调查处置报告。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将2004-2013年和2014-2023年疫情资料分组,对比分析前后两个10年的疫情规模、波及范围、暴发强度、持续时间、病毒型别等方面的疫情趋势。结果2004-2023年珠海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44例,年均发病率为2.281/10万。相比2004-2013年,2014-2023年珠海市登革热整体疫情规模和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输入疫情持续升温,本地疫情上升加快且疫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本地疫情波及面从2004-2013年波及的3个区12个街镇41个(村)居扩大到全部5个区19个街镇126个(村)居,疫情强度从散发和局部暴发规模上升到全市流行态势,本地疫情的病毒型别持续为登革病毒1型(DENV-1型),均属于Genotype Ⅰ亚型(亚洲型)。结论2004-2023年珠海市登革热疫情呈现流行期延长、波及面广、强度加大、同病毒型别流行的特点,提示珠海市登革热可能逐渐呈现由“输入引起的本地续发”向“本地化”的流行趋势。 倪锡河 林毅雄 张雪宝 黄思成 范颖关键词:登革热 流行病学 本地化 白纹伊蚊 珠海市禽类市场禽流感病毒污染控制研究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珠海市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后,禽类市场禽流感病毒污染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2017年,11月至次年5月为监测周期,于珠海市69个涉禽市场(26个限制区禽类市场,43个非限制区禽类市场),每周随机选择2个市场,采集外环境棉拭子样本20份,采用RTPCR检测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样本进一步检测H7、H5和H9亚型。结果采集外环境样本1 870份,样本A型阳性率37.81%(707/1 870),H7亚型阳性率8.29%(155/1 870),H9亚型阳性率26.52%(496/1 870)。市场A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87.73%(193/220),H7亚型阳性率32.73%(72/220),H9亚型阳性率71.82%(158/220)。H7禽流感样本阳性率1月最高,H9禽流感样本阳性率时间分布呈"V"型,11月和5月为高峰。实施前后,鸡笼A型[1.58倍(95%CI:1.16~2.17)];H7亚型[5.83倍(95%CI:2.44~13.92)]和H9亚型[1.79倍(95%CI:1.24~2.58)]样本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市场地面污染下降,A型样本阳性率下降59.40%(RR=0.41,95%CI:0.22~0.76);H7亚型样本阳性率下降83.40%(RR=0.17,95%CI:0.06~0.48)。结论珠海市实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后,控制市场地面禽流感病毒污染显著,鸡笼的禽流感病毒污染应引起高度关注。 张雪宝 陈泽玲 倪锡河 张楚东 陈龙 林新天 阮峰关键词:禽流感 禽类市场 污染控制 一起多型别沙门菌引起的企业饭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溯源分析 2023年 目的查明某企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致病因子、可疑食品和风险来源,提供类似事件调查处置和预防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品,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留样食品、餐饮具外表面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沙门菌阳性株开展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发现53例病例,罹患率为13.02%(53/40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00%)、发热(90.57%)、腹痛(66.04%)等,部分伴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流行曲线为单次暴露后点源单峰分布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就餐者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8.87,95%CI:1.25~62.90),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7月30日午餐的“原味烤鸭”为可疑食物(OR=435.00,95%CI:37.38~5061.97),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原味烤鸭进食越多,发病风险越高(χ2趋势=38.25,P<0.05)。共采集51份样本,有33份样本分离培养出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为3种带型,以伦敦沙门菌菌株为优势血清型,另外存在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贝尔维尤沙门菌菌株。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由多种血清型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应进一步加强沙门菌监测、分型和聚类分析,掌握优势血清型动态。 倪锡河 龙冬玲 方艳梅 戴含新 阮峰关键词:沙门菌 流行病学调查 企业 脉冲场凝胶电泳 珠海市2005-201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珠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点及趋势,为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8年珠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8年珠海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8起,发病5266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事件89.80%为传染病类,以呼吸道和肠道类为主。报告事件10.20%为食源性疾病,以微生物性为主。传染病类事件,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和12月-次年1月。发生场所主要为小学(50.00%)和托幼机构(21.43%)。托幼机构、中小学和职业学院/大学报告起数居首位的病种分别是手足口病(61.90%)、流行性感冒(31.58%/30.61%)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66.67%)。98起事件介入处置时间中位数是7.90 d,持续时间中位数为9.97 d。结论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关键,疫情持续时间随介入时间长短而受影响,应加强学校疫情早期识别并及时报告,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倪锡河 阮峰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 2016年广东省寨卡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结果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了解寨卡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感染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我国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6年广东省11例病例的临床特点及11例病例和3例隐性感染者标本检测结果。结果 11例病例均发生皮疹,6例眼结膜充血,4例咽部充血,2例发热(体温>37.3℃),均无肌肉关节痛表现;9例病例以皮疹、2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皮疹持续2-8天,中位数6天,发生部位以胸部和背部为最多,成人与儿童的皮疹形态不同。病原学检测,血清PCR阳性占45.45%(5/11),唾液阳性占90.91%(10/11),尿液阳性为100%(11/11);隐性感染者中,血清检测阳性1例,唾液阳性1例,尿液阳性3例。结论寨卡病毒病症状较轻,早期发现较困难;建议采用血液、唾液、尿液同时开展核酸检测并作为诊断依据,同时在伊蚊活跃期常态下做好蚊媒密度控制工作,降低本地传播风险。 张萌 贾海梅 杨治文 陈茂余 李剑森 叶新 管大伟 岑小莉 黄国 冯绮雯 倪锡河 钟豪杰 宋铁关键词:皮疹 广州市3岁及以下儿童监护人肠道病毒71型认知及其灭活疫苗自费接种意愿调查 被引量:30 2017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3岁及以下儿童监护人肠道病毒71型(EV71)认知情况及EV71灭活疫苗自费接种意愿、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制定EV71灭活疫苗接种策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广州市2011-2015年全市12个行政区手足口病年均发病水平(按高、中、低划分),随机抽取广州市3个区6家预防接种门诊作为调查点,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EV71灭活疫苗自愿接种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946名监护人,有效调查903人。本次调查中21.15%(191/903)的监护人听说过EV71,10.08%(91/903)的监护人知道EV71会引起多种疾病;12.18%(110/903)的监护人听说过EV71灭活疫苗。自费接种EV71灭活疫苗意愿率为76.19%(688/9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父母身份的监护人(OR=6.87)、听说过手足口病者(OR=4.41)、听说过EV71灭活疫苗者(OR=2.44)自费接种疫苗的意愿率较高。结论广州市3岁及以下儿童监护人EV71灭活疫苗自费接种意愿率较高,但存在错误认知;监护人对手足口病及EV71灭活疫苗的认知会影响接种意愿;身份为父母的接种意愿较非父母身份的接种意愿低;前一阶段的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对本次的意愿调查有一定影响。建议加强手足口病及EV71灭活疫苗的大众宣传,尤其是针对儿童家长要进行精准宣传,并做好疫苗在疾病防控方面的正面宣传。 叶新 何剑峰 孙立梅 康敏 张萌 谢东生 梁健华 倪锡河 张小婉 胡乐 叶小华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