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慧云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稻田
  • 3篇毒死蜱
  • 2篇三氯
  • 2篇土壤
  • 2篇吡啶
  • 2篇灌溉
  • 1篇动力学
  • 1篇淹水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有机物
  • 1篇原状
  • 1篇原状土
  • 1篇溶解性有机物
  • 1篇三维荧光
  • 1篇三维荧光光谱
  • 1篇渗漏
  • 1篇渗漏水
  • 1篇生物质炭
  • 1篇生源要素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嘉兴职业技术...
  • 1篇江山市林业局
  • 1篇上海应用技术...
  • 1篇浙江红盖头农...

作者

  • 5篇刘慧云
  • 4篇唐翔宇
  • 3篇关卓
  • 1篇朱兴娜
  • 1篇刘琛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0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农田土壤渗漏水原位监测采样装置
一种农田土壤渗漏水原位监测采样装置,包括:原状土盛放筒体、渗漏过滤仓、导流管、水箱、采样管、排水管和水位计,所述原状土盛放筒体位于所述渗漏过滤仓的上方,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渗漏过滤仓的出口连接,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位于所...
鲜青松唐翔宇刘慧云关卓朱凯
文献传递
间歇灌溉对稻田毒死蜱迁移转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间歇灌溉作为丘陵区稻田常见的灌溉方式之一,其强烈的干湿交替过程会影响稻田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室内批量平衡吸附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农药野外喷施试验与动态观测,研究了间歇淹水和持续淹水条件下石灰性紫色土发育的稻田中毒死蜱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远远强于其对毒死蜱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3,5,6-TCP)的吸附能力,毒死蜱的吸附容量常数范围为34~170,TCP的吸附容量常数范围为0.62~0.67,且对毒死蜱和TCP的吸附容量常数及分配系数均以耕作层土壤高于非耕作层土壤;施药后田面水中毒死蜱及TCP的浓度均随时间迅速下降,两者均可通过土壤大孔隙优先流快速迁移至50cm深处;间歇灌溉处理稻田土壤孔隙水中两者的浓度总体低于持续淹水处理;降雨和灌溉事件会导致两者由土壤固相迅速向水相发生短时间、高浓度释放与淋失。
刘慧云关卓关卓唐翔宇唐翔宇
关键词:灌溉淹水毒死蜱稻田
生物质炭对紫色土耕地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和组成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选取位于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四川盐亭石灰性紫色土和重庆忠县中性紫色土的两种典型耕地(旱地和菜地)土壤,添加0.5%~3.0%生物质炭并经过老化作用,研究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中可水提的溶解性有机物(DOM)性质的影响。DOM的含量与组分特征分别以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和光谱学特征参数表征。结果表明,石灰性和中性紫色土旱地不添加生物质炭的对照土壤中DOM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65 mg DOC·kg^(-1),相应菜地的对照土壤分别为110、105 mg DOC·kg^(-1);加炭后DOM含量随投加量呈非单调性变化。石灰性和中性紫色土菜地土壤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明显高于旱地土壤。三维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表明,土壤DOM由两种土壤有机质源的类腐殖质组分及一种类色氨酸组分构成,菜地土壤中各组分的含量都明显高于旱地土壤,也具有更高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综合多种光谱学分析的结果发现,加炭并经过老化后,土壤DOM的组分特征并无明显变化。
刘慧云鲜青松刘琛唐翔宇
关键词:紫色土生物质炭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
水分和温度条件对稻田水土体系中毒死蜱消解的影响规律
2025年
通过室内微宇宙试验,在灭菌与未灭菌处理下模拟研究了水分和温度条件对田面水–水稻土体系中毒死蜱消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加药后,上覆水和土壤中的毒死蜱均在初期快速消解,而后其消解速率常数逐渐降低,符合一级非线性动力学方程。40℃高温有利于上覆水和土壤中毒死蜱的消解;而上覆水的存在会抑制土壤中毒死蜱的消解。水分非饱和条件下土壤中毒死蜱的消解速率常数低于水分饱和条件下。高温下上覆水和土壤中毒死蜱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TCP)的最终累积量均高于25℃常温下;无上覆水情况下土壤中TCP最终累积量占毒死蜱投加量的比例(19.70%~51.26%)大幅高于有上覆水情况下(0.71%~13.55%)。高温下TCP绝大部分残留于上覆水中,说明在夏季TCP随降雨径流迁移污染地表水的风险较高。
祝森根刘慧云朱兴娜李建新唐翔宇
关键词:毒死蜱水稻土消解动力学水分条件
红壤性水稻田土壤-水-植物系统中毒死蜱的迁移转化和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探究毒死蜱在红壤性水稻田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特征,通过室内批量平衡吸附实验、野外喷施试验与动态观测,研究了持续淹水和间歇淹水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水-水稻系统中毒死蜱的迁移转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呈酸性的红壤性水稻土中易于淋失迁移至深层土壤(可达50 cm);白昼的高温导致表层土壤孔隙水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TCP)的浓度显著上升,而降雨事件促进两者向深层土壤迁移;水稻收获时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较高,且其剖面分布较为均匀;间歇淹水处理可使收获时水稻籽粒和茎秆中的毒死蜱残留量降低为持续淹水处理水稻相应部位的0.69倍和0.84倍。研究显示,红壤性水稻土壤中毒死蜱的淋溶作用较强,不同的灌溉方式对收获期水稻中毒死蜱的含量有显著影响。
姚莹雷刘慧云程建华唐翔宇耿春女关卓
关键词:毒死蜱稻田灌溉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