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友 作品数:46 被引量:308 H指数:12 供职机构: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四川省252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及其转归情况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报告流行病学特征、确诊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2020-01-16/03-03,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及转为确诊病例数据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使用Excel 2007、Arc GIS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制图和检验,分析方法有卡方、趋势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2020-01-16/03-03,四川省共报告新冠肺炎病毒疑似病例2526例,时间集中在01-25/02-14,占总数的87.85%(2219/2526);地区分布以成都市为主,占57.28%(1447/2526),其次为川东南充市和达州市;疑似病例平均年龄为37岁,职业以农民和工人(737例,占29.18%)为主,24.11%(609/2526)的疑似病例发病前14 d有湖北省旅居史。共确诊376例,占全省确诊病例总数(538例)的69.89%,确诊率为14.89%,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χ^(2)=136.788,P<0.01);确诊率较高的地区为自贡市、攀枝花市、甘孜州和绵阳市,均为50%以上;疑似病例从报告到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9.03 h,随着防控实施方案更新疑似病例确诊率呈下降趋势(χ^(2)=158.261,P<0.01),且确诊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2,P<0.01)和湖北省旅居史(OR=3.957,P<0.01)是疑似病例确诊的风险因素,发病前14 d曾有湖北旅居史的疑似病例确诊风险较无省外旅居史高3.96倍。结论病例定义是影响疑似病例确诊的重要因素,有湖北旅居史、年龄越大疑似病例确诊率更高。 刘润友 尚婧晔 袁珩 吕强 刘阳 王卓 吴先萍 钟波关键词:疑似病例 影响因素 四川省2004-201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345/2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351/263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271/13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刘润友 曾义学 杨长虹 王丽萍关键词:钩体病 流行病学特征 2018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2018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对2018年四川省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8年四川省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甲乙丙法定管理传染病2类31种,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428.87/10万、4.98/10万和1.16%。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肝、梅毒、艾滋病和丙肝。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从发病数月分布情况来看,甲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为6-8月,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高峰在7-8月份,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无明显发病高峰,丙类传染病发病高峰为7-10月。甲乙类发病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丙类发病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结论甲乙类和丙类主要疾病谱、高发地区、高发人群、时间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与往年大致相同。应加强对新发及再发传染病的监测。 张云娜 李蔚 许军红 李羚 杨长虹 蔺鸿 彭艳秋 刘润友关键词:法定传染病 2017—2022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动态研究 2025年 目的分析2017—2022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寻找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建设薄弱环节,为提升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7—2022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有当年在职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专业技术级别、人员分类等,采用SPSS 26.0对上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相比2017年全省疾控机构在职人员12893人、配备比1.56人/万人口的基数,2022年分别增幅为21.02%和19.87%,达到15627人和1.87人/万人口。人员年龄主要分布在25~34岁之间(32.46%)、学历以本科为主(49.84%)、专业人员以卫生技术人员为主(75.91%)、初级职称人员最多(36.99%)。结论2022年四川省全省疾控中心人力资源配置质量总体良好,年龄、学历、职称和卫生技术人才结构相较于2017年进一步得到了优化。但仍存在省级疾控中心人员年龄老化、区县疾控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紧缺、全省疾控机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杨春梅 马莉珍 刘毅纯 吕强 刘润友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的WORD文档自动生成 2010年 为提高各级疾控机构传染病监测数据定期分析的效率和质量,研究开发应用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编写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自动生成系统。重点讲述其中面向传染病监测的WORD文档自动生成技术,包括Word文档模板技术、对应Word文档模板的Excel配置表、表格处理和图表处理技术。并对技术具体实现界面、文档和代码进行详细描述。实践表明该研究成果具有自动准确、高效的特点,并且具有充分的可定制性和扩展性。 张静靖 韩硕 许军红 罗湘蜀 刘润友 蔺鸿 康殿巨关键词:VBA WORD EXCEL 传染病监测 2010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了解2010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方法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2010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四川省184个县(区、市)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国家甲乙丙法定管理传染病32种,报告发病总数301 975例(居全国第7位),报告死亡总数1 209人;年报告发病率368.94/10万(居全国第26位),死亡率1.48/10万,病死率0.40%。结论 2010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肠道传染病为主;人群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丙类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是近年影响法定传染病总体疫情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对丙类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加强监测工作。 康殿巨 廖如珺 许军红 张静靖 蔺鸿 刘润友 刘伦浩 罗湘蜀 杨长虹 谭柯关键词:法定传染病 疫情 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对截至2020-03-11-24时四川省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所有病例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对四川省截至2020-03-11报告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报告确诊病例539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79例。其中(危)重症病例88例,死亡3人,(危)重症率为16.33%,病死率为0.56%。在确诊病例中,大多数年龄在20~59岁(77.70%),普通型为主(63.01%);42.19%的确诊病例来自隔离观察者。全省共有21个市(州)的103县(市、区)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波及183个县的55.74%。流行曲线显示在1月2日至1月16日出现零星病例,1月17日至1月22日逐步上升,1月23日至2月4日到达高峰平台期。全省84.76%的聚集性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结论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迅速,在采取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海外疫情蔓延、国内陆续复工复产,需动态调整防控策略,防止疫情反弹。 刘阳 刘润友 王卓 张宇 胥馨尹 周丽君 查雨欣 曾晶 蒲晨 尚婧晔 冯燎 刘伦光 毛素玲 周久顺 吴先萍 钟波关键词:聚集性疫情 2011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了解2011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特点。方法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2个高新区、1个科学城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国家甲乙丙法定管理传染病34种,报告发病总数288 412例(居全国第7位),报告死亡总数1 427人;年报告发病率358.64/10万(居全国第26位),死亡率1.77/10万,病死率0.49%。结论丙类传染病对2011年传染病总体疫情的影响较大;对重点疾病、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干预,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 蔺鸿 许军红 张静靖 刘润友 刘伦浩 谭柯 罗湘蜀 杨长虹 康殿巨关键词:法定传染病 疫情 2004-2017年四川省钩体病不同高发地区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索2004-2017年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对发病数、率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Arc GIS地图软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 2004-2017年四川省钩体病高发为川东的南部(乐山、宜宾、资阳、雅安、内江、眉山和自贡7个市)和北部(南充市)两个区域。南部(0.60/10万)发病水平低于北部(0.70/10万);南部发病自2005年呈一直下降态势,而北部处于波动状态,2017年南北发病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南北发病在全省构成不断变化:2004-2007和2015-2017年,以南部为主,2008-2014年,以北部为主。南北发病均集中在8-10月,南部早1个月。南北发病男性均多于女性,发病率比分别为2.24∶1和1.37∶1;南部10~65岁报告发病较多(占94.56%),10~20岁发病率最高;北部50~70岁无论构成(占61.32%)还是发病率都最高。南北均以农民发病为主。结论我省钩体病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有消除的机会,为了控制或消除该疾病,建议加强农民健康教育,针对不同高发地区适时的疫苗接种,开展钩体病消除准备工作。 刘润友 杨长虹 杜飞 许军红关键词:钩体病 流行病学 四川省地震重灾区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灾前后比较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掌握"5·12"汶川地震后重灾区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工作现状,为下一步做好灾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8个重灾县(市)的传染病报告数据来源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用调查表调查各县(市)传染病网络系统灾损情况及现状。采用地震前后自身比较分析。结果18个地震重灾县(市)受灾前传染病报告覆盖率为100%,网络直报覆盖率为84.79%,网络报告率为65.95%;受灾初期(2008-05-12/21),传染病报告覆盖率约为20%,网络报告率为17.69%,报卡数较去年同期下降60.53%;灾后恢复初期(2008-05-22/31),传染病报告覆盖率约为80%,网络报告率为31.57%,报卡数较去年同期下降37.74%,其中手机报告占报告单位总数的36.13%,手机报卡数占卡片总数的29.60%;灾后恢复末期(2008-06-01/07-31),所有报告单位全部恢复了传染病报告工作,其中网络直报占55.37%、手机报告占26.12%、代报占18.51%,传染病网络报告率为59.67%,报卡数较去年同期下降53.69%,其中手机报告占报告单位总数的28.70%,手机报卡数占卡片总数的10.95%。结论地震后,18个重灾县(市)各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截止7月31日数据显示,其功能已基本恢复,且部分县报告率较灾前有所提高。能力的恢复尚有差距。 刘润友 杨长虹 张静靖 许军红 蔺鸿 刘伦浩关键词:地震 传染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