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凤莲

作品数:10 被引量:145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高校
  • 2篇微生物
  • 2篇物量
  • 2篇塿土
  • 2篇N
  • 1篇大型仪器
  • 1篇代谢
  • 1篇氮效率
  • 1篇冬小麦
  • 1篇羊草
  • 1篇仪器分析
  • 1篇乙烯
  • 1篇油松
  • 1篇油松幼苗
  • 1篇有机肥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无机
  • 1篇有机无机肥
  • 1篇有机无机肥配...

机构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吕凤莲
  • 5篇赵冉
  • 2篇王国梁
  • 2篇李利敏
  • 1篇杨学云
  • 1篇郑伟
  • 1篇张树兰
  • 1篇赵秉强
  • 1篇刘国彬
  • 1篇翟丙年
  • 1篇薛萐
  • 1篇李紫燕
  • 1篇王铁成
  • 1篇景航
  • 1篇王九军
  • 1篇郑伟
  • 1篇邱甜甜
  • 1篇赵志远
  • 1篇李文达
  • 1篇李盼盼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大学(研究与...
  • 1篇大学(教学与...
  • 1篇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被引量:11
2022年
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对气体排放通量的准确观测至关重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是测量土壤温室气体较为常用的方法,该研究通过比较气体样品在不同存储装置内存储不同时间对样品中CO、CH和NO浓度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对气体样品采集和存储过程进行优化,确保样品数据的准确性。室内测试结果显示,若采样后气体样品在当天内测定,CO、CH和NO浓度在气袋和注射器中变化均较小,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气袋中样品浓度的稳定性更高;另外,气体浓度变化大小与存储装置内外气体的浓度差有关,表现为样品浓度较高的气体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变化也较大。利用该研究中优化的气体浓度分析流程和方法,开展农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下温室气体排放的观测研究,获得不同比例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下的NO排放量和作物产量,并得出该区有机肥氮替代75%化肥氮是保证作物产量和减少农田NO排放的最佳比例。
吕凤莲吕凤莲赵冉单晓玲赵冉郑伟张树兰
关键词:静态箱法温室气体存储装置
助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路径探析被引量:1
2024年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全面开放共享工作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验室)为例,文章分析当前大量的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开放共享效果不显著、存在一定的闲置浪费等问题。基于此,为全面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结合企业特点,探讨将企业与高校融合实现共同效益的思路,提出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模式和激励措施,旨在实现仪器设备的全面开放共享。
吕凤莲吕凤莲单晓玲赵冉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的现状与路径探索
2025年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实验技术系列正高级实验师岗位缺失、职称评审标准脱离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评审环节缺少实验技术专业人员参与等问题。从如何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总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实验技术系列在职称评审方面设置正高级实验师岗位、制订实验技术系列切实可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规范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环节等措施。针对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要求,提出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应对的措施,如端正工作态度、提升工作素养、提高工作成效、注重工作记录和加强工作合作等。最后,总结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改革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出完善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标准的建议。
任武刚李利敏王铁成吕凤莲
关键词:职称评审
“双创”背景下农林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
创新创业背景下,文章结合仪器分析课程和仪器管理工作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从增强理论-实践衔接、丰富实验内容、拓展实验课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创新及协作能力,旨在培养出符合国家创新创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吕凤莲吕凤莲赵冉
关键词:创新创业农林高校教学改革仪器分析
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在表征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热稳定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探究应用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方法及可行性,为同时、快速、可靠表征有机碳组成及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长期定位试验,设置7个施肥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化肥(NPK)、化肥氮的25%、50%、75%和100%由有机肥氮提供(分别为25%M、50%M、75%M和100%M)以及在NPK处理的基础上增加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SNPK)。通过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技术测定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及稳定性特征。【结果】结果发现,以空坩埚为对照、扣除测试背景值,使用10 mg的土壤样品,以10 K min^(-1)的升温速率以及20 mL min^(-1)的气体流量测定时,保证了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同时保证了样品曲线的稳定性及样品的完全燃烧。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的热分析曲线特征,发现样品失重主要分为盐和有机物的化学结合水和吸湿水损失(100℃~200℃)、有机质的脱氢和脱羧作用损失(200℃~400℃)、黏土矿物的脱羟基作用和极细颗粒的脱碳作用损失(400℃~650℃)、不同种类碳酸盐的挥发损失(650℃~900℃)4个阶段。由红外光谱特征峰发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的化合物组分主要为羧酸、醇类、苯酚、多糖等物质。并且热分析第二阶段的失重量与有机碳化学官能团组分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与醇、酚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热分析和红外分析技术均是半定量分析土壤有机碳质量和组分的有效方法,红外光谱特征峰和吸收峰面积也是表征有机碳化学官能团的有效手段。两者相互验证和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分析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变化。
吕凤莲吕凤莲赵冉郑伟
关键词:热重分析法塿土
塿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研究被引量:112
2018年
【目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特定环境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作物产量效应及氮效率,可为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两年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探讨陕西关中塿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氮效率的响应。试验设对照不施肥(CK)、氮磷钾100%由化肥提供(NPK)、75%NPK+25%有机肥氮(25%M)、50%NPK+50%有机肥氮(50%M)、25%NPK+75%有机肥氮(75%M)和全部氮由有机肥提供(100%M),共6个处理。【结果】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玉米产量及其总产量。在不同有机无机配比的处理中,随着有机氮替代比例的增加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75%M处理的作物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两个轮作年氮回收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43%和38%~61%;氮农学效率的范围分别为12.3~18.3 kg/kg和17~24 kg/kg;氮偏生产力范围分别为41.4~46.5 kg/kg和44~51 kg/kg;氮生理效率范围分别为31~47 kg/kg和34~46 kg/kg。总体而言,75%M处理的氮效率高于其它处理。小麦–玉米轮作两年之后,施肥处理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为11~133 kg/hm^2,以NPK处理最高。氮平衡结果显示,50%M、75%M和100%M均有一定的氮素盈余,盈余量为33~120 kg/hm^2,其中以100%M处理的盈余量最大。25%M和NPK处理有一定亏缺,分别为N 19.6 kg/hm^2和40.3 kg/hm^2。另外,两个轮作年的年均经济收益大小为75%M>50%M>25%M>NPK>100%M,其中75%M处理的年收益最高为19906元/hm^2,100%M处理的年收益最低为16634元/hm^2。【结论】经过小麦–玉米两个轮作年,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氮效率,增加年经济效益,同时有效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
吕凤莲侯苗苗张弘弢强久次仁周应田路国艳赵秉强杨学云张树兰
关键词:氮效率
基于酶化学计量法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调控果园土壤微生物碳、磷代谢机制被引量:6
2023年
土壤微生物的C、N、P养分需求和代谢限制与环境养分的有效性有着密切关系.然而,有机无机肥配施如何影响苹果园土壤微生物C、N、P代谢限制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2008年建立的苹果园长期定位试验,应用土壤酶化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C、N和P周转相关的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PHOS)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碳利用率之间的关系.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结果表明:①在果树各生育期,施用有机肥处理(MNPK和M)的微生物量碳(microC)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CK和NPK);微生物量氮(microN)含量,在萌芽期NPK、MNPK和M处理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89%、269%和213%(P<0.05).②CK处理在萌芽期有较高的叶片ω(N)和ω(P)(29.8 g·kg^(-1)和2.17 g·kg^(-1)),并且仅果树萌芽期的叶片P含量与土壤有效磷(A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③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的所有数据点均在1:1线以上,表现为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强的P限制;果树生长期,矢量长度和角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6~0.79和59.3°~67.7°,且研究中矢量角度均>45°,也体现了微生物存在较强的磷限制.④RDA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和速效氮(AN)是影响矢量长度的主要理化因子,AP、AN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矢量角度的主要理化因子;SEM分析表明,A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直接影响microC和microN,AP直接影响microP和microN,DOC和AP直接影响矢量长度,AP和microN直接影响矢量角度;微生物碳利用率与矢量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矢量角度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有机无机肥配施通过影响果树不同生育期土壤碳和磷含量,调控微生物碳、磷代谢进而影响微生物碳利用率,为�
吕凤莲梁凯霖吉冰洁郑朝霞郑朝霞赵志远李利敏李紫燕郑伟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土壤吸附泰乐菌素的影响过程和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以聚苯乙烯(PS)微粒和泰乐菌素(TYL)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农田土壤,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试验研究微塑料添加对土壤吸附TYL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S条件下4种土壤吸附TYL的能力显著提高,其中,PS对黏质土壤吸附TYL能力的提高作用大于壤土;土壤中w=1%的PS没有明显改变4种土壤对TYL的吸附过程,吸附过程能较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7)拟合,通过颗粒内扩散模型判断原土壤和含PS土壤对TYL的吸附过程分为外部扩散、颗粒内扩散和吸附平衡3个阶段。土壤对TYL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R^(2)>0.97)。添加PS后土壤吸附TYL的能力随pH值和离子强度的增加均有一定程度减弱,且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吸附机制为以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为主导的多相吸附。
单晓玲胡桂林赵冉吕凤莲吕凤莲
关键词:土壤泰乐菌素
N添加对油松幼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连续6年对盆栽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幼苗进行不同水平N添加(0、2.8、5.6、11.2、22.4和44.8 g N·m^(-2)·a^(-1)),研究了N添加对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N添加水平低于11.2 g N·m^(-2)·a^(-1)时,对油松幼苗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但过量N添加,尤其超过22.4 g N·m^(-2)·a^(-1)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不再提高,甚至表现为抑制作用;N添加为5.6 g N·m^(-2)·a^(-1),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变化,而当N添加达到11.2 g N·m^(-2)·a^(-1)时,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而3种酶活性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相关。油松在5.6~11.2 g N·m^(-2)·a^(-1)水平下生长达到最佳。目前黄土高原地区N沉降水平(2.06 g N·m^(-2)·a^(-1))有利于该地区油松林生长;可以通过适当增施N肥的方式提高油松生长。
吕凤莲薛萐王国梁景航
关键词:油松幼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
N添加对白羊草生长及种群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N添加对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种群特征及繁殖策略的影响,为评估氮沉降的生态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地带性优势种群白羊草为对象,设置对照CK〔0g/(m^2·a)〕,低氮〔2.5g/(m^2·a)〕,中氮〔5.0g/(m^2·a)〕和高氮〔10.0g/(m^2·a)〕4个N添加水平,研究了为期两年的N添加对白羊草种群特征及繁殖策略的影响。[结果](1)N添加显著增加了白羊草种群的密度、株高和生物量,其中中氮处理下种群生物量达到最大;(2)N添加改变了白羊草生物量的分配策略,根冠比随N添加量增大而减小,支持功能平衡假说;(3)N添加促进了白羊草种群的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提高了其繁殖竞争能力。[结论]适度N沉降或N添加〔<5g/(m^2·a)〕促进了白羊草种群的生长和发育,有利于白羊草种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发挥。
李文达王国梁刘国彬由政邱甜甜吕凤莲李盼盼
关键词:种群特征生物量黄土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