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楠

作品数:17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动物
  • 3篇递质
  • 3篇动物医学
  • 3篇诊治
  • 3篇神经递质
  • 3篇咪达唑仑
  • 3篇麻醉
  • 3篇脑区
  • 3篇教学
  • 3篇氨基酸类
  • 3篇氨基酸类神经...
  • 3篇不同脑区
  • 2篇炎性
  • 2篇中毒
  • 2篇软骨
  • 2篇小型猪
  • 2篇梅花鹿
  • 2篇教学改革
  • 1篇动物试验
  • 1篇动物医学专业

机构

  • 17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昭苏县西域马...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17篇李亚楠
  • 11篇魏成威
  • 8篇高利
  • 4篇张建涛
  • 4篇张一鸣
  • 4篇李丽娜
  • 4篇王宇鑫
  • 3篇李欣然
  • 2篇吕晓萍
  • 2篇李新
  • 2篇肖建华
  • 2篇迟新宇
  • 2篇李晓蕾
  • 2篇张佩
  • 2篇张佩
  • 2篇陈宇
  • 2篇郭岑
  • 1篇刘子睿
  • 1篇姜岩
  • 1篇王路军

传媒

  • 3篇黑龙江畜牧兽...
  • 3篇中国兽医杂志
  • 3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中兽医医药杂...
  • 1篇畜牧兽医科技...
  • 1篇现代牧业
  • 1篇大学教育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6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噻拉嗪对山羊不同脑区NE及DA含量的影响
2019年
本实验以山羊为研究对象,研究噻拉嗪对山羊不同脑区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影响的研究来探讨噻拉嗪麻醉的中枢作用机制。本试验用25只健康山羊随机分为5组(n=5),生理盐水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1组和恢复2组,试验组山羊肌肉注射噻拉嗪12.8 mg/kg·bw。在相应麻醉期取不同区域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脑区NE及DA的含量。结果注射噻拉嗪后大脑、海马和丘脑内NE和DA的含量在麻醉期显著降低,恢复期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小脑和脑干内NE和DA含量变化不明显,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大脑、海马和丘脑内是噻拉嗪麻醉引起山羊NE及DA含量变化的作用部位。噻拉嗪的中枢麻醉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脑、海马和丘脑内NE及DA的释放相关。
李丽娜李欣然张一鸣李亚楠王宇鑫刘文瀚陈宇高利
关键词:山羊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农业大学动物临床教学医院为例被引量:3
2023年
近3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实习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学困难。首先,疫情期间,学生不能出校,理论教学尚可通过线上进行系统性讲授,但校外毕业实践实习地点因疫情影响封闭不能正常营业接诊,使得连续的实践实习教学不能正常开展。其次,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动物医院、科研机构等出现关闭状态,使本专业应参加实践实习的学生未能如期进行线下学习,导致学生在专业技能上与往届学生比较有所欠缺。第三,由于学生接触实践实习及社会的时间减少,导致目前毕业实践实习的学生主观惰性心理增强、对未来的盲目性和专业技能掌握能力下降,也是当前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前景不明确,就业困难,专业技能不完善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疫情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东北农业大学动物临床教学医院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措施。在保障基本实践实习教学的基础上,协助学生渡过这段艰难的时期。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设立新课程及新教学模式应用,教学医院与校外企业相结合等多项措施,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临床实践教学在疫情下的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行打下基础。
李亚楠马天文肖建华迟新宇张建涛张建涛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校企合作
β-羟基-β-甲基丁酸辅助治疗梅花鹿颈椎骨折病例分析
2023年
在野外及自然保护区中梅花鹿出现骨折的病例较多,骨折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该类疾病严重影响了梅花鹿的生活质量、野外救治及人工养殖场的经济效益。2022年8月7日,黑龙江省某自然保护区的1只3月龄梅花鹿出现四肢瘫痪症状,通过X光检测确诊为颈椎骨折。根据其个体情况和骨折状况,采取食谱调整、限制运动、学步车辅助治疗、药物注射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中在食谱调整中重点补充β-羟基-β-甲基丁酸(β-hydroxy-β-methylbutyric acid,HMB)以促进肌肉蛋白合成,增加肌肉力量及耐力。治疗3周后幼鹿四肢反射渐进性恢复,疼痛感增强,肌肉紧张度较好松弛度较低。2个月后,幼鹿偶尔可以自主尝试站立,学步车内尝试正常走路的步伐增多,前后肢肌肉弹性增加。3个月后,幼鹿颈部活动自由,可以独立站立行走跑动,双侧肌肉对称,肌肉的神经反射正常。4个月后,幼鹿起卧自主,运动状态正常,放回室外保护区内自然饲养。论文记录了通过补充HMB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梅花鹿颈椎骨折从瘫痪到康复的救治过程,以期为野生动物颈椎骨折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为HMB在野生动物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马天文李亚楠李新张佩张佩高利
关键词:梅花鹿颈椎骨折诊治
咪达唑仑对小型猪不同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研究咪达唑仑对小型猪各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机制,将20只小型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和恢复组。连续观察小型猪行为学变化,并于相应时间点采取脑组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显示,咪达唑仑的麻醉机制与抑制脑干内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和促进大脑和小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相关。
郭岑李欣然李晓蕾李亚楠李丽娜王宇鑫张一鸣王浩高利
关键词:咪达唑仑小型猪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麻醉
白果内酯调控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被引量:1
2024年
旨在以AMPK-SIRT3正反馈环路为切入点,探讨白果内酯改善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IL-1β(10 ng·mL^(-1))诱导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来构建体外骨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和白果内酯共同处理组,其中,共同处理组按照白果内酯的应用浓度又分为低、中和高(15、30和60μmol·L^(-1))3个不同剂量组。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ADAMTS4、PGC-1a、Collagen Type II、MMP-3、NRF-1和Fis1的蛋白与mRNA表达情况。试剂盒检测各组ATP含量,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SIRT3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K-SIRT3正反馈环路相关蛋白p-AMPK、AMPK和SIRT3表达水平。使用Compound C和3-TYP处理ATDC5软骨细胞,构建AMPK-SIRT3信号通路阻断模型,检测下游PGC-1a、NRF-1和Fis1蛋白变化。结果显示,白果内酯通过下调ADAMTS4和MMP-3表达(P<0.05),促进Type II collagen表达(P<0.05)来调节ECM代谢平衡,并促进ATP合成。在机制上,白果内酯干预软骨细胞后p-AMPK、SITR3、PGC-1a和NRF-1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s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使用Compound C和3-TYP预处理软骨细胞后,PGC-1a、NRF-1和Fis1蛋白水平被不同程度抑制。综上所述,白果内酯通过AMPK-SIRT3正反馈环路激活PGC-1a,调节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ATDC5软骨细胞炎性损伤。
李亚楠马天文马玉辉魏成威
关键词:软骨细胞炎性损伤白果内酯
案例教学法在兽医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5年
兽医病理生理学的传统教学存在知识单向灌输、师生互动不足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东北农业大学兽医病理生理教研室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课程改革。通过深入分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动物临床案例教学新模式。教学团队经过探讨,精选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和时效性的临床案例,通过案例导入-问题驱动-互动实践的教学过程,将临床诊疗与兽医病理生理学理论进行深度融合。结果表明,该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动力,提升了学生对疾病的分析诊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兽医综合素质。同时,该模式可促进教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培养适应现代畜牧业需求的高素质兽医人才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李亚楠吕晓萍高雪丽刘超男赵一魏成威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动物医学教学改革
农药污染牧草致梅花鹿有机磷中毒的诊治
2023年
梅花鹿(Cervus nippon)因误食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牧草而导致中毒的病例在野外和自然保护区内时有发生,急性有机磷中毒以副交感神经兴奋、腹泻、流涎和肌群震颤等症状为特征,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梅花鹿常因救治不及时发生突发性死亡,发病时多呈现群体性发病,严重影响梅花鹿的健康和保护。黑龙江省某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突发性梅花鹿急性中毒,通过病史调查、临床检查、病例解剖、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农药污染牧草致梅花鹿有机磷中毒。采取清除基地内毒源、防止鹿群对毒源的摄入、限制饲养、对症解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措施,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方案,成功地控制了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内梅花鹿群发性中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该类中毒病例的治疗和防范提供参考。
马天文李亚楠李新张佩张佩高利
关键词:梅花鹿有机磷中毒农药诊治
基于网络药理和动物试验的肥猪散防治母猪气虚血亏作用机制研究
2025年
为了筛选传统中兽药肥猪散防治母猪气虚血亏的作用靶点并探究其分子机制,研究肥猪散组方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气虚血亏作用靶点,获取交集靶点,构建肥猪散有效成分-气虚血亏交集靶点网络图;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肥猪散核心成分-核心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对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筛选肥猪散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选取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气血双虚模型组、乳酸亚铁组和肥猪散组,对后3组构建气血双虚模型,对照组和气血双虚模型组分别用10 mL/kg生理盐水灌胃,乳酸亚铁组用10 mg/kg乳酸亚铁糖浆灌胃,肥猪散组用3 g/kg肥猪散灌胃,进行小鼠负重试验、血液指标检测、脏器指数测定、候选蛋白检测,验证肥猪散防治母猪气虚血亏的关键靶点和通路。结果表明,获得肥猪散有效成分29种,肥猪散有效成分-气虚血亏交集靶点112个。筛选出大豆苷元、山奈酚、木犀草素和β-谷甾醇等核心成分11种,PTGS2、PTGS1、HSP90AA1、PRKACA和TNF等核心靶点11个。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肥猪散的活性成分主要富集于蛋白质结合、酶结合、细胞质、核质、炎症反应和外源性刺激反应等条目;共富集到26条信号通路,包括IL-17通路、脂肪细胞分解调控和卵巢类固醇通路等。分子对接分析发现,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均小于-8 kcal/mol,表明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具有强烈结合活性。小鼠负重试验结果表明,与气血双虚模型组相比,乳酸亚铁组和肥猪散组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均极显著提高;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极显著上升;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极显著提高;脾脏组织中IL-17和TNF-α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综上,传统中兽药肥猪散的核心成分为大豆苷元、山奈酚、木犀草素和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为PTGS2、PT
高甜甜刘雪松刘永醍裘宗盛刘钇杉李淑欣戚晶晶李亚楠魏成威魏成威
关键词:母猪气虚血亏作用靶点网络药理学
氯胺酮对小型猪不同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研究氯胺酮麻醉剂对小型猪各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氯胺酮的中枢麻醉机制。选取20只巴马香猪,随机分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和恢复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各脑区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表明,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是氯胺酮引起小型猪兴奋性神经递质变化的主要作用部位,大脑和丘脑是氯胺酮引起小型猪抑制性神经递质变化的主要作用部位。氯胺酮的中枢麻醉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以及促进大脑和丘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相关。
张一鸣李晓蕾李欣然李丽娜李亚楠王宇鑫刘文瀚陈宇高利
关键词:氯胺酮小型猪神经递质麻醉
葛根素干预软骨氧化应激和Nrf2/HO-1通路改善PTOA大鼠软骨退变的机制被引量:7
2023年
旨在研究葛根素干预软骨氧化应激和Nrf2/HO-1通路改善创伤后骨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大鼠软骨退变的作用机制,探究葛根素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将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8)、模型组(n=8)、塞来昔布组(n=8)和葛根素组(n=16)。葛根素组随机分为低剂量组(n=8)和高剂量组(n=8)。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通过前十字韧带横断(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ection,ACLT)建立大鼠PTOA模型。低剂量组(50 mg·kg^(-1))、高剂量组(100 mg·kg^(-1))和塞来昔布组(2.86 mg·kg^(-1))进行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5周。每周进行关节肿胀程度、冷敏感反应和膝关节伸膝发声检测,评估大鼠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给药结束后,收集各组大鼠膝关节和血清样本。对胫骨和股骨组织进行HE染色和改良的Mankin评分,以评估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大鼠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4(ADAMTS4)的水平以及血清中Ⅱ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Ⅱ)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的含量,以评估葛根素对大鼠骨关节炎软骨退变的改善作用。通过检测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SOD、GSH-Px和CAT)活力以及大鼠软骨中丙二醛(MDA)含量和Nrf2/HO-1通路水平,以评估葛根素对大鼠机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评估葛根素对机体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使用高剂量葛根素干预可以显著减轻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和疼痛反应,改善关节软骨损伤程度,降低Mankin评分(P<0.01),激活软骨中Nrf2/HO-1通路,抑制MDA、MMP3、MMP13和ADAMTS4表达(P<0.05),上调血清中抗氧化酶活力(P<0.01),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以及软骨代谢标志物CTX-Ⅱ和COMP水平(
陈鸿阮红日马天文李亚楠苗雪杨雯越高利魏成威
关键词:葛根素软骨退变氧化应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