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城
- 作品数:14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合并化脓性髋关节炎2例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粒细胞缺乏感染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进展迅速,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中少见部位的感染,由于诊断困难,经常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目前正常人群中化脓性髋关节炎案例较少,而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化脓性髋关节炎更为罕见,相关报道极少。本研究介绍了2例因白血病入院化疗后出现发热伴关节疼痛患者的诊疗经过,持续关注其体温及感染指标的变化、抗感染方案的改变,最终通过病理证实为化脓性髋关节炎。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以期提高临床对粒细胞缺乏期罕见部位感染的识别和诊疗的认识。
- 芮婧雯周必琪李沛城徐杨
- 关键词:白血病化脓性髋关节炎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复流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的关系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术后闭塞血管复流程度与治疗前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 TICI)评估术后闭塞血管的复流程度,将所有成功复流患者分为部分复流组(mTICI=2b级)及完全复流组(m TICI=3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疾病特征、介入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数据,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后复流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214例,其中部分复流65例,完全复流14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前NLR、闭塞血管位置、血栓负荷量、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部分复流患者相比,完全复流患者的NLR更低、闭塞血管更多位于大脑中动脉、血栓负荷量更低、手术时间更短、取栓次数更少以及临床预后更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与低血栓负荷是前循环AIS患者术后完全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机械取栓术前低NLR和低血栓负荷量的前循环AIS患者,术后更容易达到完全复流。
- 侯凯文李沛城陈珑李波刘一之袁晨陈正文杨绪森
- 关键词:机械取栓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早期CT平扫脑实质高密度影鉴别诊断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鉴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患者早期(24 h内)CT平扫所示脑实质高密度影(PTIH)为脑实质出血或对比剂外溢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急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后早期CT平扫显示脑实质内高密度影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48 h复查CT平扫结果分为脑实质出血组(n=38,43处)和单纯对比剂渗出组(n=39,47处)。观察早期CT平扫图像上机械取栓术后PTIH直接征象(位置分布、最大CT值、体积、密度混杂征)和间接征象(局部占位效应、脑室内高密度、蛛网膜下腔高密度)。采用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表现特征差异。结果脑实质出血组患者比对比剂渗出组患者更容易出现占位效应(28/38比9/39,P=0.003)及脑室内高密度(5/38比0/39,P=0.025)。新发PTIH灶90处中43处脑实质出血,47处对比剂渗出。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实质出血组、对比剂渗出组间PTIH体积、密度混杂征判断实质脑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值分别为2.93、9.24。PTIH体积诊断脑实质出血的最佳界值为9.3 cm^(3)。结论占位效应和脑室内高密度可作为判断新发PTIH为脑实质出血的间接征象。PTIH体积≥9.3 cm3和密度混杂征可作为诊断新发PTIH为脑实质出血的直接征象。
- 马圆李沛城李青松史慧娟刘一之陈珑
- 关键词:CT平扫
- 脑梗死进展速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评估脑梗死进展速度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海德堡标准定义,将其分为取栓术后sICH组与无sICH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效能。结果218例患者中,sICH组23例,无sICH组195例,两组患者NIHSS评分、侧支循环状态、核心梗死体积及梗死进展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9.7%,AUC=0.751,预测值为7.6 mL/h。结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预测因子。梗死进展速度大于7.6 mL/h时,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风险较高。
- 杨绪森李沛城陈珑李波刘一之袁晨李婉慈丁运
- 关键词:机械取栓
- 埋线美容致高流量头皮动静脉瘘经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
- 2023年
- 头皮动静脉瘘是面部埋线美容治疗的少见并发症,该文报道了1例23岁女性患者,面部埋线美容术后出现左耳杂音,后杂音逐渐加重并伴心悸症状。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颞部高流量头皮动静脉瘘,使用弹簧圈及医用胶经血管内介入栓塞,完全封闭瘘口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随访1年瘘口无复发。
- 侯凯文李沛城陈珑刘一之倪才方
- 关键词:美容技术血管内治疗
-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经机械取栓获得首过效应后预后不良预测因素
- 202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经机械取栓(MT)获得首过效应(FPE)后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82例MT后获得FPE的急性BAO患者并根据90天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n=48)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n=34);比较组间资料,将组间比较显示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BAO经MT获得FPE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更大、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更高(P均<0.05),合并糖尿病、心房颤动(AF)及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者占比亦更高(P均<0.05),而治疗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及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更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AF[OR(95%CI)=29.769(1.470,602.943)]、治疗前NLR高[OR(95%CI)=1.212(1.016,1.446)]者预后相对不良(P均<0.05),而治疗前GCS评分[OR(95%CI)=0.615(0.429,0.882)]、pc-ASPECTS[OR(95%CI)=0.263(0.092,0.748)]及BATMAN评分较高者[OR(95%CI)=0.260(0.085,0.796)]预后相对较好(P均<0.05)。结论合并AF、治疗前低GCS评分、高NLR、低pc-ASPECTS及低BATMAN评分是急性BAO患者经MT获得FPE后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 丁运马圆吕朋华李沛城李波袁晨李婉慈顾典一陈珑
- 关键词:脑梗死基底动脉机械溶栓预后
-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致昏迷及机械清除血栓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发生昏迷及机械清除血栓(MT)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MT治疗的102例急性BAO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入院时是否昏迷将患者分为非昏迷组和昏迷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昏迷发生的因素。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90 d临床预后。将昏迷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4~6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BAO伴昏迷患者MT治疗后良好预后的因素。结果102例急性BAO患者中入院昏迷54例,非昏迷4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心血管病(P=0.009)、低BATMAN评分(P<0.001)是急性BAO患者发生昏迷的独立影响因素。接受MT治疗的54例昏迷患者中13例预后良好,41例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ATMAN评分(P=0.017)是急性BAO伴昏迷患者MT治疗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心血管病、低BATMAN评分的急性BAO患者更易发生昏迷。高BATMAN评分的急性BAO伴昏迷患者MT治疗后预后良好。
- 丁运李沛城陈珑李波袁晨李婉慈杨绪森顾典一
- 关键词:昏迷心血管疾病
- PHASES评分预测颅内动脉瘤增大的风险:回顾性病例研究
-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增大的相关因素,评估PHASES评分系统能否预测颅内动脉瘤增大的风险,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系统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未破裂...
- 李沛城刘一之倪才方
- 关键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 择期植入动脉支架治疗机械取栓后颅内靶血管残余重度狭窄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对机械取栓成功后颅内靶血管残余重度狭窄患者行择期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4例成功机械取栓后颅内靶血管残余重度狭窄患者行择期动脉支架植入术。结果取栓术后4例闭塞血管均成功复流,靶血管均残余≥70%的重度狭窄,但可维持稳定前向血流。2例取栓术后72 h内MRI显示脑梗死面积较大,分别于取栓后48天和27天行支架植入;2例脑梗死面积小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分别于取栓术后12天和4天行支架植入。支架释放后4例血流均通畅,未见并发症,术后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均≤2;末次随访时支架位置均良好,血管通畅。结论对于机械取栓成功后靶血管残余重度狭窄,根据取栓后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择期植入动脉支架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马圆李沛城陈珑刘一之李波袁晨史慧娟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机械取栓
- 经动脉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
- 2015年
-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经动脉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动脉栓塞治疗的5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资料,分析其治疗的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并随访其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52例患者中,48例(48/52,92.31%)栓塞成功,4例栓塞失败后行外科手术治疗。48例栓塞成功患者中,41例(41/48,85.42%)成功闭塞瘘口且保持颈内动脉通畅。4例(4/52,7.69%)术后复发,分别经压颈、球囊、液态胶栓塞及闭塞颈动脉的方法治疗成功。44例无复发患者短期内所有患者眼部症状缓解,长期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经动脉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可脱球囊栓塞为其首选方法,辅以弹簧圈、液态胶栓塞,其短期及长期疗效均可肯定。
- 刘善凯刘一之倪才方陈珑李波李沛城
- 关键词:球囊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