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立诚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聚丙烯
  • 3篇丙烯
  • 2篇纤维
  • 2篇聚丙烯纤维
  • 2篇共混
  • 1篇形貌
  • 1篇乙烯
  • 1篇乙烯聚合
  • 1篇织造
  • 1篇中空纤维
  • 1篇中空纤维膜
  • 1篇熔融
  • 1篇熔融纺
  • 1篇熔融纺丝
  • 1篇生产技术
  • 1篇双组分
  • 1篇配合物
  • 1篇芴基
  • 1篇钛配合物
  • 1篇羟基

机构

  • 7篇东华大学
  • 2篇中国石化仪征...
  • 1篇中国化学纤维...

作者

  • 7篇王立诚
  • 6篇陈龙
  • 6篇孙俊芬
  • 2篇毛绪国
  • 2篇蔡正国
  • 1篇潘丹
  • 1篇李慧
  • 1篇郭敏

传媒

  • 5篇合成纤维工业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合成纤维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PET/PA 6共混纤维分散相形貌的演变及其对表面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以特性黏数为0.65 dL/g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相对黏度为2.4的聚己内酰胺(PA 6)切片为原料,采用共混熔融纺丝法,通过改变体系组分共混比和拉伸倍数制备一系列表面具有粗糙结构的PET/PA 6共混纤维,研究了在不同组分共混比和拉伸倍数下分散相形貌的演变,以及分散相形貌的演变对纤维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相形貌的演变主要发生在出喷丝孔后的单轴拉伸流场中,分散相由初始阶段的椭球形发展为长微纤状;纤维表面的沟槽结构是经过纺程线上的拉伸作用后由初始阶段表面的凸起结构经过界面分离和凹陷形成,且沟槽结构的宽度与数量直观上随内部分散相尺寸和数目的增大而增大,随分散相共混比和拉伸倍数的增加,界面分离程度增加,纤维表面沟槽宽度增大。
吴梅董海良潘丹王立诚孙俊芬王松林陈龙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聚己内酰胺共混纤维分散相
双组分聚烯烃复合纤维的生产技术及应用现状被引量:3
2020年
介绍了双组分聚烯烃复合纤维的分类及性能,重点阐述了纤维生产中对原料的要求及生产工艺技术特点、纤维的应用领域,并对双组分聚烯烃复合纤维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双组分聚烯烃复合纤维是由聚烯烃与第二组分通过复合纺丝技术得到的纤维,根据纤维的截面结构可分为基质-原纤型、并列型以及皮芯型3种类型复合纤维,纤维中聚烯烃组分具有优良的耐酸碱性、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和疏水性,第二组分能提供纤维较好的机械强度;2种组分的复合配比及其熔体流动性的匹配、纺丝箱体与组件的设计以及纺丝工艺参数的调控是生产双组分聚烯烃复合纤维的技术关键;目前双组分聚烯烃复合纤维主要是通过热黏合加工生产非织造布,并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抗菌、亲水、保暖、驻极改性,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用品、民用纺织品、工程材料及电池隔膜等领域;通过引入极性基团改变聚烯烃分子链的结构,实现聚烯烃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将成为研究热点,若能将更加先进的功能化聚烯烃共聚物与复合纤维技术相结合,双组分聚烯烃复合纤维将朝着高端产品发展,并应用于高端材料领域。
毛绪国王立诚王立诚窦娟孙俊芬孙俊芬
关键词:聚烯烃纤维非织造布生产技术
回收餐盒制备细旦聚丙烯纤维的研究
2023年
以餐盒用聚丙烯(PP)回收料与高黏度PP共混,再通过熔融纺丝-拉伸一步法工艺制得规格为107 dtex/48 f的再生PP全拉伸丝(FDY),考察了餐盒用PP回收料的可纺性能,探究了拉伸倍数和热定型温度对再生PP FDY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共混粒料中高黏度PP质量分数为10%~20%时,共混粒料的可纺性较好;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大,再生PP FDY的取向度先增大后趋于平缓,结晶度(X_(c))先增大后减小,当拉伸倍数为3.7时,再生PP FDY的X_(c)最大为44.4%,断裂强度为3.30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33.8%;拉伸倍数为3.7时,随着热定型温度由120℃升至130℃,再生PP FDY的取向度增大,X_(c)先增大后减小,当热定型温度为125℃时,再生PP FDY的X_(c)最大为68.3%,断裂强度最大为3.17 cN/dtex,断裂伸长率最大为47.6%,沸水收缩率为6.53%,综合性能较好。
王昊宇王立诚马一春李斌李慧陈龙孙俊芬
温度对聚甲醛/聚丙烯共混物流变性能及界面张力的影响
2024年
使用旋转流变仪测试聚甲醛(POM)及聚丙烯(PP)的稳态流变性能,研究温度为190~210℃、剪切速率(γ)为10^(-3)~10^(0)s^(-1)条件下PP和POM的剪切黏度(η)及黏流活化能(△E_(η))随γ及温度的变化规律;制备POM/PP共混物,采用DDR-IFR法研究190~210℃下POM/PP共混物的界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P与POM熔体的η均随着的提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符合非牛顿流体中假塑性流体的流变规律;在相同γ下,PP熔体的η随温度上升而降低的现象较为明显;PP和POM的△E_(η)均随γ的增大而降低,并且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变化关系,相比POM,PP的△E_(η)随γ的变化较为明显;在温度为190~210℃,POM/PP共混物的界面张力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并且呈现良好的线性变化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49 mN/(m·℃)。
杨汪洋王立诚孙燕燕孙俊芬陈龙
关键词:聚丙烯纤维聚甲醛纤维共混物流变性能
后拉伸条件对羟基化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2024年
合成研究了不同羟基插入率的羟基化聚丙烯(PPOH),使用熔融纺丝-拉伸法(MS-S)制备了PPOH中空纤维膜并探究了热拉伸温度、热拉伸比例对其孔径分布、孔隙率、水通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相比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相同条件下制备的PPOH中空纤维膜的水通量更高,孔径更大,拉伸强度和孔隙率则较低。当热拉伸温度为110℃、热拉伸比例为150%时,PPOH中空纤维膜的孔径为0.139μm,孔隙率为22.1%,水通量为1 822 L/(m2·h),拉伸强度为123 MPa。
段克尧张俊涛王立诚蔡正国陈龙孙俊芬
关键词:中空纤维膜流延成型
并列型聚丙烯复合纤维织物的开纤工艺与吸湿性能研究
2020年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己内酰胺(PA 6)分别与聚丙烯(PP)复合的并列型PP/PET、PP/PA 6复合纤维为原料,制成织物后分别采用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溶液对织物进行开纤处理,研究开纤工艺对织物的减量率和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确定较佳开纤工艺条件,并对开纤后织物的吸湿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增加开纤溶液浓度及开纤时间均会大幅度提高复合纤维织物的减量率,纤维表面发生侵蚀;PP/PET复合纤维织物的较佳开纤工艺为开纤溶液NaOH质量分数1.5%、开纤时间30 mim,PP/PA 6复合纤维织物的较佳开纤工艺为开纤溶液HCl质量分数15%、开纤时间30 mim;开纤处理后,PP/PA 6复合纤维织物的吸湿性能显著优于PP/PET复合纤维织物,组分质量比为55的PP/PA 6复合纤维织物的吸水率达347.9%、芯吸高度达81 mm。
毛绪国王立诚王立诚孙俊芬孙俊芬
关键词:聚丙烯纤维减量率吸湿性能
芴基胺基二甲基钛配合物胺基上的取代基对乙烯聚合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选用芴基胺基二甲基钛配合物1b{[t-BuNSiMe_2(2,7-t-Bu_2Flu)]TiMe_2}和2{[(1-Adamantyl)NSiMe_2(2,7-t-Bu_2Flu)]TiMe_2},在改性甲基铝氧烷(MMAO)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的活化下,催化乙烯的均聚反应。结果表明:胺基上的取代基金刚烷相比于叔丁基,可以提高聚合活性并有利于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合成;延长反应时间可提高聚合物的产量及相对分子质量,但过长的反应时间会使聚合体系出现团聚现象,降低聚合活性。
郭敏王立诚Robert B.Grubbs蔡正国
关键词:均相催化剂乙烯聚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