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中文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动脉硬化指数
  • 2篇血管
  • 2篇血栓
  • 2篇卒中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颈动脉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大血管
  • 1篇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中层...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6篇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 6篇胡中文
  • 4篇赵学敏
  • 3篇王龙
  • 3篇邓奇
  • 2篇余勇
  • 1篇吕克南
  • 1篇牛振
  • 1篇方贺

传媒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贵州医药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非增强CT选择的晚时间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转归:与非血管内治疗的比较
2025年
目的探讨晚时间窗(发病后6~24 h)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非增强CT(noncontrast CT,NCCT)指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就诊的晚时间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完善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排除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采用NCCT图像评估的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4分作为EVT筛选标准。主要转归指标为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的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次要转归指标为有症状ICH(symptomatic ICH,sICH)以及90 d内死亡。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功能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晚时间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74例,男性42例(56.8%),年龄(68.69±11.62)岁(范围47~89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1.20±5.12)分,中位基线ASPECTS 7分(四分位数间距6~8分)。分别有10例(13.5%)和7例(9.5%)发生任何ICH和sICH,7例(9.5%)患者在发病后90 d内死亡。27例(36.5%)接受EVT,47例(63.5%)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20例(27.0%)转归良好,54例(73.0%)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EVT组90 d时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非EVT组(40.7%对19.1%;χ^(2)=4.054,P=0.044),sICH(11.1%对8.5%;χ^(2)=0.701,P=0.505)和90 d内死亡(7.4%对10.6%;χ^(2)=1.000,P=0.495)的患者比例与非E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接受EVT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60.0%对27.8%;χ^(2)=6.539,P=0.01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T为转归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0.440,95%置信区间0.144~0.987;P=0.041)。结论与仅常规药物治疗相比,晚时间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NCCT评估下进行EVT能取得更好的转归,且不会增高sICH和90 d内死亡风险。
胡中文唐永亮王朋邓奇
关键词:血栓切除术
血清尿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观察组)176例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斑块形成组(113例)、内中膜增厚组(63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分为不稳定组(106例)、稳定组(70例),比较各组血清UA水平,根据UA水平不同分为高UA组(134例)和正常UA组(117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而稳定组和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UA组和高U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可以作为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此外,血清UA的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和不稳定者表达更高,但血清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联系。
余勇袁肖征胡中文方贺赵学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尿酸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n=39)和研究组(n=39),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RK7(帕金森蛋白)和GFAP水平(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NIHSS评分、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AD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恢复率。结果研究组的PARK7和GF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GCS评分和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功能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吕克南胡中文
关键词:阿司匹林肠溶片血栓通注射液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卒中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AIP、血脂异常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脂水平及促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关系,为其血脂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连续性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287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371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分析Hp感染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x-LDL及AIP之间的关系。结果 Hp感染者155例(41.8%,155/371),Hp感染组血清TC、TG、LDLC、ox-LDL、AIP水平明显高于非HP感染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与AI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Hp感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脑卒中高危人群脂质代谢紊乱,导致AIP水平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王龙赵学敏袁肖征胡中文余勇邓奇王复郁
关键词:脑卒中幽门螺杆菌血脂异常
贫血与脑白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2018年
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WMLs)程度的危险因素及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WMLs患者155例均行3. 0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根据Fazekas量表将WMLs分为脑室旁白质病变(P-WMLs)和深部白质病变(D-WMLs),进一步对病变程度进行评分,0~1分为无和轻度组,≥2分为中重度组。比较亚组间的血红蛋白(Hb)水平与WMLs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P-WMLs患者中中重度组贫血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和轻度组(P<0. 05),D-WMLs患者贫血患者所占比例在无和轻度组和中重度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校正伴发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 045,95%CI:1. 016~1. 084,P=0. 000)、高血压(OR=2. 355,95%CI:1. 463~4. 547,P=0. 010)、脑卒中史(OR=5. 044,95%CI:2. 012~13. 618,P=0. 005)、贫血(OR=1. 091,95%CI:1. 002~1. 840,P=0. 016)是中重度P-WML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贫血与中重度P-WMLs密切相关。
王龙袁肖征胡中文赵学敏王复郁
关键词:贫血脑白质病变血红蛋白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促动脉硬化指数(AI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性选取ACI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的ox-LDL水平及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后者包括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并计算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对ACI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11例)、IMT增厚组(25例)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CAS)组(84例),比较各组ox-LDL和AI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I组斑块检出率、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1);ACI组血清ox-LDL与AIP明显升高(P<0.01)。在ACI患者中,CAS组血清ox-LDL及AIP较IMT增厚组明显增高(P<0.01);IMT增厚组血清ox-LDL及AIP高于IMT正常组(P<0.01,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ox-LDL水平与IMT水平呈正相关(r=0.720,P<0.01);AIP值与IMT水平呈正相关(r=0.717,P<0.01);血清AIP与ox-LDL水平之间有相关性(r=0.655,P<0.01)。结论 ox-LDL和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及急性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两者联合测定能够更全面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王龙赵学敏袁肖征胡中文邓奇牛振王复郁
关键词:脑梗死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