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抗体
  • 2篇抗体筛查
  • 1篇蛋白
  • 1篇短期预后
  • 1篇血量
  • 1篇血流感染
  • 1篇血培养
  • 1篇血清
  • 1篇血清ALP
  • 1篇阳性
  • 1篇预后
  • 1篇直接抗人球蛋...
  • 1篇溶血
  • 1篇溶血性
  • 1篇溶血性贫血
  • 1篇凝集
  • 1篇脓毒
  • 1篇脓毒症
  • 1篇脓毒症患者
  • 1篇偏倚

机构

  • 7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许兴
  • 3篇田恩冰
  • 2篇李亦君
  • 2篇潘书娟
  • 1篇刘红栓
  • 1篇张思维
  • 1篇陈雪
  • 1篇王鑫

传媒

  • 3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层医院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方法比较及筛查流程探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梅毒螺旋检测的筛查方法及流程。方法:对9169份标本分别应用酶联免疫方法,胶乳凝集方法,血浆反应素卡试验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其结果与梅毒螺旋体抗体颗粒凝集试验确证方法的结果相比较。结果:9169份标本中,ELISA方法检测出的83例阳性标本经TPPA确证后79例阳性占95.18%;胶乳快速法检测出的96例阳性标本经TPPA确证76例阳性占79.17%;两种方法双阳性的77例标本经TPPA确证76例为阳性占98.70%。RPR法检测到37份阳性标本,经TPPA确证34份阳性占91.89%。初筛ELISA,胶乳快速法,RPR三种方法均阳性的34例,与经TPPA确证均为阳性为100%。结论:对于基层医院可以用ELISA方法进行筛查,用胶乳法复检,并用RPR法做传染性的检测,适当改进筛查流程确保梅毒螺旋体的检查。
李亦君程振忠许兴陈雪蒋瑞心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抗体
4套hs-CRP检测系统在临床适宜区间内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2023年
目的对hs-CRP项目在血细胞分析系统和常规生化分析系统共4套检测系统进行可比性验证,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一致性较强的检测数据。方法依据CNAS-GL047《医学实验室定量检验程序结果可比性验证指南》中的参比系统比对方案和WS/T 407-2012《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的可比性验证指南》提供的考虑检测系统不精密度的比对方案对4套检测系统进行结果可比性验证。结果依据参比系统比对方案和考虑系统不精密度的比对方案进行的比对试验均通过。结论对于同一分析物虽然样本类型不同但临床预期用途相同,不同的检验程序在临床适宜区间内是可以进行结果可比性验证的。
裴玉玲车殿茹许兴刘晓辉潘书娟李梦超郭娟王洋洋孟宪策田恩冰
关键词:HS-CRP偏倚
化学发光法对丙肝抗体筛查阳性的结果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化学发光法进行丙肝抗体筛查的结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拟行有创检查前进行感染性疾病筛查的患者8773例,行化学发光法检测丙肝抗体。初筛阳性者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丙肝病毒复制量HCV-RNA检测。结果:检出丙肝抗体阳性126例,阳性检出率为1.4%;其中发光强度数值1~5的41例,发光强度数值>5的85例。丙肝病毒核酸复制量HCV-RNA检测中,阳性(复制量>103)23例(18.25%)。其中,抗体发光强度低值阳性41例中,HCV-RNA阳性2例;抗体发光强度高值阳性85例中,HCV-RNA阳性21例。结论:丙肝抗体阳性需结合丙肝病毒复制量检测来进一步判断丙肝的感染情况,不宜对丙肝抗体滴度进行过度关注或重复检测等,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李亦君许兴
关键词:化学发光法丙肝抗体
称重法解决血培养采血量不准确问题的可行性研究
2025年
目的利用天平称重法解决血培养采血量的不足或过量,验证其可行性,以减少血培养假阴性和假阳性。方法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瓶分别选取2个批次,每个批次各100瓶,评估采血前基础重量的批次内及批次间差异,利用公式“血液体积=(采血后重量-基础重量)/血液密度(1.055g/mL)”将血液重量(g)转换为采血量(mL);验证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及儿童全血密度;需氧瓶和厌氧瓶分别注入10mL全血,儿童瓶注入3mL全血,验证称重法换算采血量与实际注入血量的符合度。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需氧瓶两个批次平均基础重量为60.21g(CV=0.32%)和54.71g(CV=0.71%),批次间基础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厌氧瓶两个批次平均基础重量为63.53g(CV=0.30%)和60.03g(CV=0.34%),批次间基础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儿童瓶两个批次平均基础重量为68.02g(CV=0.49%)和63.42g(CV=0.65%),批次间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与参考血液密度1.055g/mL比较,成年男性(t=0.379,P=0.706)、成年女性(t=-0.292,P=0.771)及儿童(t=-0.695,P=0.489)血液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注入血量比较,需氧瓶(t=-1.818,P=0.072;t=1.031,P=0.305)、厌氧瓶(t=-1.476,P=0.143;t=-1.839,P=0.069)和儿童瓶(t=-0.439,P=0.661;t=-1.828,P=0.070)称重法换算后采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称重法可用于血培养采血量的监测,血培养瓶批次间基础重量有差异,更换批次需更改换算公式中基础重量。
潘书娟裴玉玲许兴刘国春何洪靳悦王鑫田恩冰
关键词:称重法血培养采血量血流感染
1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自身抗体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干扰
2022年
目的确定1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自身抗体的类型,并分析其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判读全血细胞分析的结果,确认标本是否存在冷凝集现象;利用血浆置换的方法消除冷凝集素对实验室结果的影响,通过冷凝集素试验测定其效价;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温抗体。结果本例患者体内兼有冷凝集素和温抗体。结论凝集标本容易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全血细胞分析结果和血型检测的误判,在工作中要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后续的诊疗活动对患者造成伤害。
裴玉玲车殿茹郭娟李璐瑶张思维许兴田恩冰
关键词:冷凝集素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创伤性骨折血清ALP、OPG表达与Th1/Th2平衡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表达与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平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抽取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清晨空腹静脉血和对照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ALP、OPG、Th1、Th2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ALP、OPG表达与Th1/Th2平衡的相关性。术后12个月后对观察组80例患者进行随访,依照患者骨折愈合程度将其分为骨折愈合组(n=54)和延迟愈合组(n=26),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与ALP、OPG、Th1/Th2表达水平,并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影响的多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ALP、OPG表达与辅助性T细胞水平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ALP、OPG、Th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h1、Th1/Th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ALP、OPG与Th1/Th2平衡呈负相关(P<0.05);骨折愈合组和延迟愈合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Th2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BMI、合并感染ALP、OPG、Th1、Th1/Th2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指标进行赋值,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LP、OPG、Th2、Th1/Th2为影响创伤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的发生会导致ALP、OPG水平升高,Th1/Th2平衡改变,患者血清ALP、OPG水平与Th1/Th2平衡关系具有明显相关性。另外,ALP、OPG、Th1、Th1/Th2水平变化可影响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水平。因此,临床上对于ALP、OPG水平升高,且Th1/Th2失衡患者需警惕骨折愈合不良的发生。
廖强华许兴林楠孙雪平张景云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骨保护素辅助性T细胞TH1/TH2
脓毒症患者应用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评分系统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EASIX)与脓毒症病程和生存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收治的符合脓毒症3.0(Sepsis-3)定义的197例患者,根据病程进展和生存结局分组。脓毒症严重程度采用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 Ⅱ)系统。EASIX评分由乳酸脱氢酶、血小板和肌酐组成。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ASIX,SOFA和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程和30天死亡的预测价值,并根据EASIX最佳截断值对患者分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与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休克组EASIX(2.55±0.54 vs 2.30±0.49)、APACHEⅡ评分(16.47±4.10 vs 11.81±4.89)、SOFA评分(8.66±3.00 vs 5.48±3.9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3,-7.255,-6.431,均P<0.001),且EASIX随病程进展而显著升高。脓毒症组(n=92)和脓毒症休克组(n=105)的30天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1.96%(11/92)和29.52%(31/105)。EASIX与SOFA,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0.662,0.425,均P<0.05),并随病程进展而显著升高(t=3.293,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ASIX升高是脓毒症休克组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282(1.135~1.44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SIX对脓毒症患者30天死亡的预测性能与APACHE Ⅱ,SOFA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8,0.538,P=0.227,0.59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ASIX>2.43脓毒症患者30天病死率显著高于EASIX≤2.43患者(Log-Rankχ^(2)=18.76,P<0.001)。结论 EASIX是预测脓毒症短期预后不良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张士跃刘红栓刘春来许兴
关键词:脓毒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