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逸民

作品数:10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淡江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生态
  • 3篇黑暗
  • 2篇英文
  • 2篇身体美学
  • 2篇生态学
  • 2篇美学
  • 2篇后人
  • 2篇后人类
  • 2篇荒野
  • 1篇地方政治
  • 1篇地化
  • 1篇隐逸
  • 1篇逾越
  • 1篇原始主义
  • 1篇杂草
  • 1篇政治
  • 1篇身体
  • 1篇身体理论
  • 1篇生态批评
  • 1篇生态意识

机构

  • 10篇淡江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0篇黄逸民
  • 1篇马伊林

传媒

  • 4篇鄱阳湖学刊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酒意与诗兴:身体美学的一个典范
2021年
在《望江南》中,苏轼如此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诗酒在中国文人中关系密切、渊远流长。本文将探讨由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开启的诗酒的源远历史。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中以酒为主题,诗文内容涉及罢官流放、隐逸田园、耕读农作、自己酿酒和归返自然。本文主张饮酒是陶渊明实践"渐进自然""反璞归真"的重要途径,而酒连接了身体与大地,成为身体美学的典范。另外也探讨英国浪漫诗人与诗酒的关系,分析中西之异同,以此发现他们都将其想象成一个流放者的母性异质空间(maternal chora)。但是,陶渊明所强调的人伦的人间桃花源与西方挖掘潜意识,以及羽化仙境的乌托邦,仍有所不同;同时,也探讨中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饮酒与性别的关系,主张李清照借着酒实践身体美学,在其字里行间中展现身体与欲望的骚动,以及反抗父权典范的女性诗学(feminine poetics)。
黄逸民
关键词:身体美学乌托邦
身体、生态与后人类美学被引量:4
2022年
近几年来,有关后人类的言说已经变得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新物质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引导学者由迷恋语言转向重视物质,继而回归身体与生活世界。虽然生态理论大家海瑟曾于2008年宣告“后身体”时代已经来临,但这个回归的过程非但没有终止,而且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精神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人类美学必然落实到身体的维度。恰如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有机体与机器将结合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后人类,而这意味着承认人是一种身体性存在。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物质生态女性主义者阿莱默将赛博格视为人类、机器、自然(尤其是动物)的混合体。随着生命-机器和人类-动物的界限被跨越,一种加强版的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已经出现,支撑着正在生成中的后人类美学。在由此形成的视域中,生态学和身体学形成了相互通达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后人类美学,我们会重新发现身体的意义。可以说,从身体出发的理论建构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证明了生态文化的合法性,又解构了曾经流行的超人主义。无论人获得怎样的强化,她/他都是身体性存在,都依赖生态环境和技术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后人类的后人类美学必然呈现人类-自然-机器的交互主体性,最终体现多元物种伦理。
黄逸民
关键词:身体美学
两岸环境研究的经典建构
2025年
文章探讨了英语研究领域的生态批评经典理论在两岸形成本土视角的过程。这种本土视角的形成得益于一批用汉语发表研究成果的学者。他们关注两岸的环境问题,以本土视角而非西方视角从事生态批评研究。两岸的英语文学研究与教学,或被诟病带有新殖民主义色彩,或被认为延续了历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传统。然而,越来越多的生态批评家、动物研究学者、环境正义学者和生态女性主义者,正努力运用英语来推动社会与政治公平,他们呼吁在人类与非人类生命体的利益、能力和创造力之间构建生态平衡。
黄逸民马伊林陈思慈(译)高明珠(译)
关键词:生态批评
后现代空间中的荒野
莫菲特于《后现代主义与空间》一文中,将后现代空间视为持续增加"规范并控制人类身体为消费者"的空间;该空间的全球化生产和商品化的结果,被视为是空间的抽象化再现与强化差异性两者之间的矛盾。莫菲特所说的后现代空间特性为本文生态...
黄逸民倪志升
关键词:荒野
文献传递
吴明益《复眼人》的后人类生态想象被引量:1
2015年
台湾生态作家吴明益撰写的小说《复眼人》,引发了有关环境的后人类生态批评。本文将探讨物质论生态女性主义者巴拉德(Karen Barad)的"自然动能论"(agential realism)、后结构主义生态批评家莫顿(Timothy Morton)的"黑暗生态"(dark ecology)、环境科学作家卡森(Rachel Carson)的"杂草美学"(weed aesthetics)以及后人类女性主义者哈乐薇(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cyborg)这些概念,以此来分析吴明益小说中的生态浩劫想象与后人类伦理观。
黄逸民
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意识(英文)
著名生态批评家劳伦斯·比尔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地方"应被视为一种人造品,一个被划定的空间,或是一个生态文化的图像。在《复制伊甸园》一书中,凯洛琳·莫倩除了同意比尔将"重返伊甸园"视为西方文化的主流论述的观点之外,更特...
黄逸民
文献传递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末世男女》中的虚拟、全球化与新原始主义(英文)被引量:1
2011年
全球化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末世男女》中所关注的众多精彩议题之一。事实上,在她广为人知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及《末世男女》中,阿特伍德就对她长久以来深感兴趣的议题——存乎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暧昧状态——多所著墨,而人类与后人类之间暧昧不明的界线,则是另一个让阿特伍德也大为着迷的议题。换言之,早在《末世男女》里,阿特伍德就嘲讽性的批判科技狂痴于网络建构中、科技全球化之下的荒诞不经。在《末世男女》中,阿特伍德警醒吾人创造超级机械帝国,可能引发的社会与生态危机。本文中将援用印度生态学者范达娜·希瓦对于发展企业全球化实为新殖民主义之批判。于《末世男女》,阿特伍除了警告吾人世界科技化的后果,也深信自然即多样、即反抗的场所、即异于我们。在此,本文提出的新原始主义意味着重建自然神圣的魅力,尊重自然中既有的他者性。如保罗·霍肯在《永续宣言》里所言,阿特伍德鼓励吾人应从数字知识转换至生物知识,在我们宣称了解自然之际,应当承认自然里既存的他者性,对自然谦卑之需要,更是批判人类想成为超人,控制一切的科技野心之不当。
黄逸民
李清照词的女性美学与生态意识
李清照于宋朝公元1084年生于中国济南,为中国最著名女词人,素有「词后」之称.近来除了传统的修辞与译注研究之外,学者受西方女性思潮的影响也开始关注诗词中性别议题,在女性研究领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本人认为生态研究的角度...
黄逸民
关键词:宋词生态意识
后现代空间中的荒野
2013年
在莫菲特《后现代主义与空间》一文中,空间的全球化生产和商品化的结果,被视为是空间的抽象化再现与强化差异性两者之间的矛盾。莫菲特所言的后现代空间特性为本文生态批评所关怀的核心,它也与加拿大小说家阿特伍德的小说《末世男女》中的奥根农场园区以及与园区相辅的杂市所呈现的后现代空间紧密连结。此外,莫菲特的概念亦可解释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的矛盾冲突,并释例台湾夜市所蕴含的"暗黑生态学"与"诡异"之间的关连性。莫菲特运用后现代空间的特色,评论后现代空间以及地方环境的"黑暗生态"。本文援用莫顿《生态思维》一书中的有关观点,批评后现代空间中的生产与全球化现象。
黄逸民倪志升
关键词:荒野
全球与地方的二元辩证——全球化时代地方的流动性与复苏被引量:3
2013年
随着乌淑拉·海瑟的扛鼎大作《地方感知与全球感知》出版问世,全球环境主义几近一夕间推翻了地方环境概念的论点。海瑟所提出的"生态世界主义"影响特别深远,许多生态批评家高呼建构全球环境论述的同时支持"生态世界主义"的概念。本文试图论述全球与在地两者之间互补性的重要,认为两者的关系在全球环境主义的讨论中不容忽略。正如嘉桑诺所强调的,随着全球环境主义的兴起,再次探讨在地的概念尤其重要。近年来,探讨"在地"的概念蔚为风潮,相关议题包含逐渐受环境殖民主义抹去的"在地"与"地方性"。笔者同意贝克的观点,认为分配不均是现行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地方政治仍然是反对抽绎化的主要力量,借以抵御帝国主义经由新殖民和全球商业利益对地方展开的行政操控。古巴迪的作品提出文化记忆的观点,强调地方情感的维系,以此批判海瑟的生态世界主义。席娃提醒世人警惕全球企业牺牲生物多样性从而产生单一文化的危险,本文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在地化才是全球环境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根本价值。
黄逸民
关键词:地方政治文化记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