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江凯

作品数:39 被引量:157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通路
  • 8篇酒精
  • 8篇酒精性
  • 7篇信号
  • 7篇解毒
  • 7篇化瘀
  • 7篇肝病
  • 7篇肝硬化
  • 6篇信号通路
  • 6篇通腑
  • 6篇细胞
  • 6篇内毒
  • 6篇内毒素
  • 6篇解毒化瘀
  • 5篇通腑方
  • 4篇蛋白
  • 4篇脂肪
  • 4篇脂肪性
  • 4篇脂肪性肝病
  • 4篇中药

机构

  • 39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39篇刘江凯
  • 12篇李素领
  • 10篇赵文霞
  • 6篇王振
  • 3篇张小瑞
  • 3篇刘光伟
  • 3篇张丽慧
  • 3篇王晓
  • 2篇崔健娇
  • 2篇张建文
  • 2篇马素平
  • 2篇段飞
  • 2篇刘巧红
  • 1篇陈欣菊
  • 1篇燕树勋
  • 1篇袁培培
  • 1篇刘全忠
  • 1篇张岚
  • 1篇李玲
  • 1篇刘晓彦

传媒

  • 10篇临床肝胆病杂...
  • 5篇中西医结合肝...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医研究
  • 1篇中成药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合理用药...

年份

  • 4篇2025
  • 5篇2024
  • 7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道微生态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细菌易位是肝硬化SBP发病的重要机制。本文查阅了近年来相关文献,阐述了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代谢失调、肠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在SBP发病中的内在关系,总结了微生态制剂及粪菌移植防治SBP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通过从肠论治SBP及相关热点靶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建文刘江凯张小瑞
关键词:自发性腹膜炎肠道微生态细菌易位肠屏障
健脾清化方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干预作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CD_4^+CD_(28)^-及CD_4^+CD_(25)^+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67例AIH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基础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4例在基础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清化方(由泽泻、生黄芪、草决明、赤芍、荷叶组成),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外周血CD_4^+CD_(28)^-及CD_4^+CD_(25)^+T细胞群的比例,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健脾清化方可以明显降低对AIH患者外周血CD_4^+CD_(28)^-T细胞群的比例及TNF-α水平,并可提升CD_4^+CD_(25)^+T细胞群及IL-10水平,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健脾清化方可能通过调整AIH患者外周血CD_4^+CD_(28)^-及CD_4^+CD_(25)^+T细胞群比例改善患者整体免疫失衡状态。
刘光伟赵文霞刘江凯张岚
关键词:健脾清化方自身免疫性肝炎
沉默调节蛋白1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酒精性肝病(ALD)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种之一,我国ALD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发展态势。沉默调节蛋白1(SIRT1)是一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性的脱乙酰化酶,在细胞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方面作用显著,有望成为ALD治疗新靶点。本文总结了SIRT1在ALD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ALD发病机制及其潜在治疗靶标提供参考和策略。
刘甜恬刘江凯李素领刘靓张雅儒张建文李冰倩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炎症
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治疗组脱落2例,剔除2例,完成32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完成33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保肝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解毒化瘀通腑颗粒,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疗程为4周。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两组粪便菌群进行基因测序,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内毒素(ET)、TNFα、IL-6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CD8^(+))的变化。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299,P=0.022)。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降低,Alb水平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Bil水平降低更显著(Z=-2.165,P=0.030)。两组患者治疗后CD3^(+)T、CD4^(+)T、CD4^(+)/CD8^(+)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Z值分别为-2.146、-2.940、3.157,P值分别为0.032、0.003、0.002)。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TNFα、IL-6与E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139、-1.982、-2.062,P值分别为0.032、0.048、0.043)。两组治疗后OTU数量均较前上升。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在门水平上,观察组治疗后厚壁菌门丰度的上升和拟杆菌门丰度的下降较治疗前更显著(Z值分别为-3.181、-2.215,P值分别为0.001、0.02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厚壁菌门、蓝细菌门丰度的升高和拟杆菌门、梭菌门�
刘江凯牛亚蒙李素领马庆亮张建文张雅儒李冰倩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肝胆湿热证
中医三联疗法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湿热蕴结兼毒瘀证患者肠黏膜屏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湿热蕴结兼毒瘀证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86例肝硬化SBP湿热蕴结兼毒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联合中医三联疗法(清热凉血解毒汤口服、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清热止痛利水方荷叶封包覆于腹部),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彩超下腹水量、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AST)、白蛋白(ALB)]、感染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血降钙素原(PCT)]、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包括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闭锁蛋白(Occludin)、小带闭合蛋白(ZO-1)],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记录腹水多形核细胞(PMN)数量,比较治疗后两组发热、腹痛消失时间,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最终共82例纳入结果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2.68%(38/41),优于对照组的80.49%(3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腹水量、TBIL、ALT、AST、NEUT%、CRP、PCT、TNF-α、IL-6、ET、DAO、D-Lac、Occludin、ZO-1水平均降低,血清IL-10水平升高,治疗72 h后腹水PMN计数降低(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发热和腹痛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尿常规、大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联合中医三联疗法能明显改善肝硬化SBP湿热蕴结兼毒瘀证患者临�
张小瑞刘光伟刘江凯张建文
关键词: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湿热蕴结毒瘀肠黏膜屏障炎症因子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制剂,旨在解决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采用西药治疗疗程较长、费用较高等问题。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玉米须50~70份,冬瓜皮20~40份,薏苡仁20~40份,佩兰10~20份,砂仁...
梁浩卫赵文霞张丽慧刘江凯王晓 刘素彤
赵文霞分因分期辨治慢加急性肝衰竭经验被引量:2
2021年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属中医学“急黄”“瘟黄”等范畴,目前仍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赵文霞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肝胆疾病工作30余年,在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方面有独到的经验,采用分因分期辨证论治,同时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及药膳加餐,改善营养等综合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刘江凯赵文霞
关键词:名医经验
槲皮素防治肝细胞癌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025年
肝细胞癌(HCC)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和预后较差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主要的HCC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但这些治疗手段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研究结果证实,槲皮素具有良好的抗HCC效应。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槲皮素防治HCC的信号通路相关文献,发现槲皮素可以通过调控无翼样糖蛋白/β-连环蛋白、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53、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抑制HCC的生长、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逆转肝癌前病变及多重耐药,诱导肿瘤细胞的周期停滞和凋亡等多方面作用,起到良好的抗肿瘤效应。该文通过介绍槲皮素介导HCC相关信号通路机制,为新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姚三飞刘江凯
关键词:肝细胞癌槲皮素信号通路
胰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探析
2024年
胰源性糖尿病是一种继发于胰腺外分泌疾病的糖尿病,2014年被美国糖尿病学会正式命名,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是其最主要的发病原因。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系统的治疗方案尚未形成,因此国内外关于胰源性糖尿病的误诊率极高,且研究发现该型糖尿病患者与2型糖尿病相比具有更高的死亡和再入院风险,这无疑对患者的健康和临床治疗充满挑战。因此充分了解、早期正确识别及诊断胰源性糖尿病,对降低该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胰源性糖尿病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与分析。
王晨晓王晓王希望金晶晶王莹刘江凯燕树勋
关键词:胰源性糖尿病病理过程
基于TLR4/NF-κB通路的解毒化瘀通腑方干预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通过TLR4/NF-κB通路干预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共1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TLR4单克隆抗体组各30只,并设置空白组。造模各组给予D-GalN (300mg/kg)+LPS(30μg/kg)腹腔注射制备内毒素肝损伤模型。分别在24h、48h、72h三个时间点处死8只大鼠,观察大鼠肝功能(ALT、AST)、内毒素、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 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CD14、TLR4、MyD88、IKK、NF-κB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肝损害明显,内毒素及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中TLR4、NF-κB mRNA表达及CD14、TLR4、MyD88、IKK、NF-κB的蛋白表达同步升高,24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同一时间点以模型组大鼠肝脏损害最为严重,中药组损害程度较模型组相对较轻,其中以中药高剂量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在24h、48h时间点中药高剂量组ALT及AST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毒素水平及炎性因子TNF-a、IL-1β、IL-6水平在同一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时间点,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TLR4、NF-κB mRNA表达及CD14、TLR4、MyD88、IKK、NF-κB的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TLR4抗体组表现相近,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病理损害以模型组最重,在同一时间点中药中、高剂量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表现较模型组轻。结论解毒化瘀通腑方能够降低内毒素肝损伤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影响TLR4/NF-κB通路炎性级联信号的传导,抑制NF-κB的激活,减少炎性递质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起到肝细胞保护作用。
牛亚蒙刘江凯刘香丽李聪聪董永春刘少颖
关键词:内毒素肝损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