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蕾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2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数值模拟
  • 2篇边坡
  • 2篇值模拟
  • 1篇地裂缝
  • 1篇地铁
  • 1篇地铁隧道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动力
  • 1篇岩质
  • 1篇岩质边坡
  • 1篇隐伏
  • 1篇失稳
  • 1篇失稳模式
  • 1篇竖向
  • 1篇竖向位移
  • 1篇数值模拟分析
  • 1篇隧道
  • 1篇破坏过程
  • 1篇相互作用

机构

  • 4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鲁东大学
  • 1篇河北省区域地...

作者

  • 4篇刘蕾
  • 2篇门玉明
  • 2篇袁立群
  • 2篇陈亮
  • 1篇倪天翔
  • 1篇闫金凯
  • 1篇李慧

传媒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灾害学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安出露及隐伏地裂缝与地铁隧道相互作用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随着西安地铁工程的开展,西安地裂缝对地铁的影响成了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并与出露地裂缝工况下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对比,建立了穿越出露及隐伏地裂缝两种工况的地铁盾构隧道数值计算模型,并将二者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隐伏地裂缝影响带比出露地裂缝的影响带的范围及深度都要大得多;出露地裂缝模型边侧地表土体竖向位移主要是由于上下盘土体之间的摩擦产生的,而隐伏地裂缝模型是由于地裂缝上盘土体发生沉降,导致其上覆土体产生变形,边侧地表土体的竖向位移为上下盘土体之间的摩擦及上覆地层的变形导致;出露地裂缝与隐伏地裂缝活动作用下盾构衬砌拱底竖向位移曲线均为"S"形曲线,出露地裂缝活动作用下盾构衬砌变形程度较隐伏地裂缝工况要大。
袁立群门玉明刘洪佳刘蕾
关键词:地裂缝地铁隧道竖向位移相互作用
巨石混合体力学性质的数值试验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蒙特卡罗法建立巨石混合体随机块体模型,进行了双轴压缩数值试验,对巨石混合体的力学性质及参数取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巨石混合体具有高围压条件下的应变硬化和低围压条件下的应变软化特征,且具有剪胀性;低应力条件下巨石混合体的抗剪强度符合莫尔-库仑强度理论,抗剪强度参数与块体表面的摩擦系数有关,其内摩擦角比块石表面摩擦角大10°左右。
刘蕾闫金凯陈亮倪天翔
关键词:力学性质数值模拟
逆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过程FLAC/PFC^(2D)耦合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24
2014年
建立含有非贯通层面和正交次级节理的逆层岩质边坡FLAC/PFC2D耦合计算模型,进行地震动力破坏过程模拟试验,研究了逆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破坏机理。试验结果证明,在地震动力破坏过程中,边坡内部层面主要产生剪切破坏,少量张拉破坏集中于逆层边坡顶部位置并且总是发生在坡体已经产生动力失稳之后,因此层面的抗拉强度并不影响逆层边坡的地震动力稳定性。坡顶正交次级节理只能产生张拉破坏,形成宏观的岩层倾倒趋势,而坡底的正交次级节理既会产生张拉破坏,也会产生剪切破坏,破坏面滑动趋势明显。动力响应坡顶放大效应和破坏面发育位置深度导致坡顶岩体的张拉倾倒早于坡底岩体的剪切滑动,与逆层边坡静力倾倒破坏顺序相反。
刘蕾陈亮崔振华李慧
关键词:地震
巨石混合体边坡失稳模式研究
2013年
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具有大块石堆积特征的巨石混合体边坡的失稳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巨石混合体边坡中块石表面摩擦系数的降低会导致边坡的运动变形,变形模式以块石的平移为主,个别块石发生转动;块石在变形过程中重新镶嵌、咬合,具有自稳性;巨石混合体边坡主要的失稳范围为坡体的前缘和中部,竖直方向上坡体中上部的变形量较大,坡体下部变形量较小;前部块体的变形会导致后部块体失去支撑而发生变形,属牵引式的失稳模式。
刘蕾门玉明袁立群
关键词:边坡失稳模式离散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