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婧

作品数:12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土壤
  • 3篇亚热带
  • 3篇亚热带森林
  • 3篇热带森林
  • 3篇本科
  • 3篇本科生
  • 2篇石灰性
  • 2篇石灰性土壤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团聚体
  • 2篇化学计量
  • 1篇氮矿化
  • 1篇氮转化
  • 1篇岩溶
  • 1篇营养化
  • 1篇育人
  • 1篇育人模式
  • 1篇元素分布特征
  • 1篇职业生涯
  • 1篇职业生涯规划

机构

  • 11篇广西师范大学
  • 7篇教育部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桂林电子科技...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11篇朱婧
  • 6篇梁建宏
  • 2篇李艺
  • 1篇于方明
  • 1篇王月
  • 1篇邓华
  • 1篇白雪
  • 1篇胡乐宁
  • 1篇陈朝述

传媒

  • 2篇中国岩溶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广东化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化学
  • 1篇黑龙江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某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5
2022年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浙江某垃圾焚烧厂周边表层土壤样品中镧、铈、镨、钕、钇等15种稀土元素的浓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并评价土壤稀土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该垃圾焚烧厂周边表层土壤中稀土元素平均浓度范围为0.49—84.51 mg·kg^(-1),总稀土元素浓度范围为231.21—259.47 mg·kg^(-1),均高于土壤背景值,而焚烧厂尾气中的稀土元素浓度达到385.73 mg·kg^(-1).稀土元素的浓度增量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的浓度增量趋势与风频分布趋势相似,浓度增量越大的区域其风频越大,两者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2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该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值范围为16.67—17.21,风频较小的上风向区域和平行风向1区域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风频较大的下风向区域和平行风向2区域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稀土元素累积很可能受到了焚烧厂尾气排放的影响,随着焚烧尾气的持续排放,后期生态风险可能还会增加.
雷成琦钟山张漓杉朱婧朱婧
关键词:垃圾焚烧厂稀土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性教学培养体系的探索被引量:2
2017年
实践教学环节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根据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入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以创新杯比赛为依托,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邓华朱婧胡乐宁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类专业实践性教学
“互联网+”趋势下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长效化,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真正实现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目标,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探索和构建适用于提高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采用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科研实验——项目参与——成果产出体系。
李艺朱婧
关键词:环境科学
亚热带森林不同土壤类型团聚体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被引量:1
2025年
为揭示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土壤类型和团聚体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和养分有效性的差异及其驱动因素,以亚热带森林典型酸性红壤和中性石灰性土壤的O/A层(分别为0~3和0~7 cm)和AB层(O/A层以下至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碳获取酶[蔗糖酶、淀粉酶、β-1,4-葡萄糖苷酶(BG)]、氮获取酶[脲酶、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磷获取酶[植酸酶、酸性磷酸酶(AP)]的活性,揭示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比酸性红壤的氮获取酶活性更高,其中石灰性土壤脲酶、NAG酶和LAP酶活性分别比酸性红壤高38.84%、123.89%和4.06%,而两者的碳和磷获取酶活性差异不大.红壤与石灰性土壤O/A层土壤酶活性整体上均高于AB层.土壤总有机碳和pH值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关键环境因子.多数碳、氮、磷转化水解酶(BG、脲酶和NAG以及植酸酶)活性在微团聚体(0.1~0.25 mm和<0.1 mm)中活性更高;这凸显了小团聚体在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加快土壤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相比红壤,石灰性土壤中NAG和植酸酶在不同团聚体中呈现了显著的差异性.红壤和石灰性土壤及其团聚体的ln(BG):ln(NAG+LAP):ln(AP)均值分别为1.02:1:1.04和0.95:1:0.93,总体上符合全球平均水平1:1:1.红壤ln(BG):ln(NAG+LAP)及其矢量长度均高于石灰性土壤,表明红壤受到更强的碳限制.红壤ln(NAG+LAP):ln(AP)低于石灰性土壤且矢量角度大于石灰性土壤,表明其磷限制更强.土壤pH值和总磷是影响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最主要因子.红壤有机质和生物有效性磷均低于石灰性土壤,促使微生物通过分泌碳磷获取酶以提高获取磷效率.高pH的石灰性土壤可能由于自身矿化和硝化速率较高导致硝酸盐淋溶,造成更强的氮限制.土壤大团聚体(1~2 mm和0.5~1 mm)的微生物受到较强磷限制;而在微团聚体(尤其是0.1~0.25 mm)中受到更强的
苏芝凤黄德周朱芷仪陈荣枢代廷皓梁建宏朱婧
关键词:红壤石灰性土壤团聚体酶活性亚热带森林
本科生“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从环境专业全过程科研训练出发被引量:5
2020年
本研究从目前本科生科研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全过程“科教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将培养目标分解,设置了大学四年里阶段化的具体培养方案和评价手段。全过程全方面的引导学生科研潜能开发和团队协作、科研精神及意志力的锻炼,旨在培养高专业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朱婧李艺王月覃英凤陈朝述于方明
关键词:本科生环境专业
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分析方法适用性探讨被引量:5
2020年
本研究利用SMT法和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桂林市会仙岩溶湿地中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稻田、果园、荒地)的土壤以及河流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土壤总磷含量大小为底泥>果园>水稻田>荒地;底泥中Ex-P和Fe-P所占比例较大;荒地土壤中Or-P和Res-P为主要磷形态;水稻田和果园土壤中Fe-P所占比例较高。人为干扰明显的果园表层土壤有较大的磷淋溶风险;荒地土壤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低,体现了其缓冲固持湿地水体中磷的生态功能。大量可溶性磷经淋溶迁移富集于底泥中,是河流富营养化的风险源。七步法表现出在提取多种复杂结合态磷上的优势,对岩溶土壤中Ca-P的提取更充分有效,更适用于研究岩溶土壤不同形态的磷分布特征。
陈浏寰覃英凤王紫莹黄德周张苑梁建宏朱婧
关键词:土壤无机磷形态七步法富营养化
亚热带森林土壤团聚体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响应
2025年
为探究我国亚热带森林不同土壤团聚体呼吸速率的差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碳酸盐岩发育的中性石灰土和花岗碎屑岩发育的酸性红壤为对象,针对不同粒径的团聚体(0.106~0.25、0.25~0.5和0.5~2 mm),在不同温度下(5、15、25、35℃)测定第1、3、7、10、13、17和21天培养时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分析土壤呼吸累积速率、土壤呼吸作用贡献率及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在不同温度及团聚体尺度的差异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石灰土O/A层和AB层的累积呼吸速率总体上高于红壤,不同温度区间土壤累积呼吸速率的影响因子不同:在15~35℃时,土壤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C/N是主要影响因子,5℃时则是pH值和C/N。在团聚体尺度上,在相同温度时石灰土和红壤各粒级团聚体之间的累积呼吸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石灰土不同团聚体Q_(10)值均大于红壤,但石灰土与红壤的Q_(10)值在各自的团聚体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红壤O/A层、石灰土O/A层和AB层的大团聚体呼吸贡献率最大,而红壤AB层团聚体的呼吸贡献率则与之相反。本研究揭示了亚热带森林中性石灰土相比酸性红壤的土壤呼吸对未来全球变暖的正反馈响应更为显著,须重视亚热带森林石灰性土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碳平衡中的贡献。
白雪梁丹萍陈浏寰颜湘婷赵玉姣梁建宏梁建宏
关键词:亚热带森林岩溶土壤呼吸团聚体
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被引量:12
2022年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用以评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将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生物量的效率,其大小反映生态系统碳同化和固持的能力。本文以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对微生物CUE的影响为主线,详细综述土壤有机质质量、养分可利用性、碳氮磷和胞外酶化学计量比以及由养分限制所引发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和有机质激发效应等对CUE影响的机理,并讨论气候、生态系统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深度和理化性质等通过影响土壤养分状况而对微生物CUE产生的间接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微生物CUE研究中研究方法和研究尺度上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关注的重点科学问题。
朱婧朱婧王珊黄祚水梁建宏
关键词:土壤碳库群落结构
岩溶湿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的吸附解吸被引量:2
2023年
文章选取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果园、荒地)的表层土(0~20 cm)和深层土(20~40 cm)及河流底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不同磷浓度的吸附曲线,计算出磷最大吸附容量(Qm)、磷吸附能(K)、最大缓冲容量(MBC),通过曲线拟合得到被吸附磷的解吸率(a)。结果表明:(1)荒地对外源磷吸附率高于农田、果园土壤及河流底泥;在中低浓度的磷添加下(≤2 500 mg·kg^(-1)),深层土对磷的吸附率均大于表层土;(2)Langmuir模拟揭示:河流底泥的Qm为4 961.61 mg·kg^(-1),但K很低(0.034 kJ·mol^(-1)),因此MBC较小(171.82);荒地表层土的磷吸附特征则与前者正好相反,MBC较大(255.10)。农田和果园土壤的磷吸附特征值介于两者之间;(3)土壤磷吸附主要受土壤质地及pH控制;河流底泥的a值(11.9%)高于其他土壤,表层土a值高于深层土,a值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农田和果园对磷吸附量大,但固持能力弱,有较大的磷淋溶风险;荒地表层土则在湿地中起到固持磷、降低富营养化风险的作用;河流底泥的磷极易释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期磷源。
陈荣枢吕媛菲王珊黄祚水蔡伟豪钟荣蓉宣丽珍严深燕覃英凤梁建宏黄慧敏朱婧
关键词:解吸土地利用
亚热带森林不同类型土壤净氮转化对温度和湿度的响应被引量:1
2024年
为研究我国亚热带森林不同土壤净氮转化速率对温度和湿度的响应特征,本研究以广西广泛分布的酸性红壤与中性石灰土2种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培养对比研究2种森林土壤净氨化、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对温度(5、15、25、35℃)和湿度(含水量分别为饱和持水量(WHC)的20%、40%、60%、80%)的响应。结果表明:2种土壤净氮转化速率对温度变化有较强的响应。酸性红壤的净氨化、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均随温度上升而降低,导致土壤净氮供应能力降低;相反地,中性石灰土的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土壤有效氮通量增加,氮淋溶风险随之增加。土壤氮转化的温度敏感性(Q_(10)值)分析表明,酸性红壤净氨化和净矿化速率的温度敏感区间为25~35℃;酸性红壤硝化速率和石灰土各净氮转化速率的敏感区间为15~25℃。土壤湿度增大促进了石灰土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但对红壤的各净氮转化速率无显著影响。土壤钙含量对不同温度下氮转化速率有最高的解释率(28.0%)。因此,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在对亚热带森林保育、恢复及土地利用管理中,需重视不同土壤类型间氮转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性。
李顺利何枢浩陈荣枢罗翠颖江宸羊梁建宏朱婧
关键词:森林土壤氮转化氮矿化硝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