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
- 作品数:52 被引量:21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雷州半岛尾巨桉生长固碳及蒸腾耗水特征被引量:1
- 2015年
- 以2年生尾巨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年内生长固碳和蒸腾耗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尾巨桉年内平均生长固碳速率为0.022 kg·d^(-1),1 a生长固碳量为7.9 kg;2年生尾巨桉单株年内平均蒸腾耗水3.67 L·d^(-1),其林分(株行距2 m×3 m)1 a蒸腾耗水量为221.8 mm。2年生尾巨桉年内生长固碳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7.04 g·kg^(-1),变化范围为2.21~16.27 g·kg^(-1),旱季明显高于雨季。
- 周建辉王占印刘国粹王志超杜阿朋
- 关键词:尾巨桉固碳蒸腾耗水
- 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差异被引量:12
- 2015年
-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 a、2 a、3 a、5 a、7 a)尾巨桉林地0~60 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4.83 t·hm^(-2))>7 a(3.89 t·hm^(-2))>3 a(2.66 t·hm^(-2))>2 a(2.43 t·hm^(-2))>1 a(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 竹万宽陈少雄张利丽王志超杜阿朋
- 尾巨桉树干茎流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准确认识桉树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通过野外实测法,对尾巨桉不同径级下的树干茎流量进行连续观测,并配合降雨量及树体自身特征对茎流量的影响因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尾巨桉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线性模型,且产生茎流的降水临界值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增大;尾巨桉树干茎流与胸径和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和0.573,也与树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36。
- 王志超魏国余竹万宽杜阿朋
- 关键词:尾巨桉树干茎流降雨量
- 雷州半岛粗皮桉蒸腾耗水特征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 2025年
- 【目的】正确认识粗皮桉林分的蒸腾耗水特征,明确环境和林分结构变化对其蒸腾的影响,建立蒸腾多因素集成模型,为桉树产业的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雷州半岛地区12年生的粗皮桉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探针技术连续监测其液流速率,并通过尺度转换,探讨粗皮桉林分日蒸腾耗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回归分析,明确潜在蒸散(ET_(P))、土壤含水量(C_(SW))和叶面积指数(I_(LA))与林分日蒸腾耗水量(Q_(d))的独立关系,并利用连乘方程形式构建了Q_(d)的多因素集成模型。【结果】①粗皮桉林分的年蒸腾耗水量为743.4 mm,Q_(d)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季节变化趋势,雨季(5-10月)蒸腾耗水量为456.5 mm,占年蒸腾耗水量的61.41%,但仅占同期降雨量的34.95%,旱季该比例增加到105.01%。②Q_(d)随ET_(P)呈凸抛物线函数增长,而随I_(LA)和C_(SW)均呈饱和指数函数增长,且均存在阈值效应。③Q_(d)与ET_(P)、C_(SW)和I_(LA)耦合得到的多因素集成模型可解释粗皮桉高度分散Q_(d)的87%以上,拟合精度较单因素显著提高。【结论】雨季虽是粗皮桉蒸腾耗水的主要时期,但旱季的林水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应加强粗皮桉旱季的水分管理;此外,粗皮桉的多因素集成模型不但拟合精度更高,还可用于预测因粗皮桉生长和林分管理措施引起的冠层结构变化后的蒸腾量,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粗皮桉林分蒸腾的影响,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 刘宇升杜阿朋曹昊阳许宇星竹万宽黄润霞王志超
- 关键词:粗皮桉蒸腾耗水潜在蒸散
- 尾巨桉旱雨两季树干液流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为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为桉树栽培及抚育提供指导,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德国,SF-G)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旱雨两季特征差异,并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旱雨两季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旱雨两季树干液流日变化均呈典型单峰曲线,雨季启动时间和达到峰值的时间(7:15,11:30)均早于旱季(7:45,13:00),雨季峰值是旱季的1.3倍,维持峰值的时间雨季大于旱季;夜间液流密度及变化幅度旱雨两季均是前半夜大于后半夜,且雨季夜间液流变化幅度和液流密度均大于旱季;平均日通量和平均月通量雨季(3.99 kg·d^(-1),122.40 kg·月^(-1))大于旱季(2.64 kg·d^(-1),80.00 kg·月^(-1))。旱雨两季影响尾巨桉树干液流密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同,均为水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湿度和大气温度,但雨季树干液流密度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旱季与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 王志超竹万宽杜阿朋
-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尾巨桉树干液流
- 雷州半岛尾巨桉人工林树干液流对台风天气的响应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为正确认识台风对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对尾巨桉树干液流在台风前后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对台风天气的响应,并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台风过程中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台风当天,树干液流密度与台风登陆前后(单峰)不同,呈不规律多峰型曲线,树干日均液流密度(2.89 mL·h^(-1)·cm^(-2))较台风前减少53%,夜间液流波动较大;日间最大峰值(7.76 mL·h^(-1)·cm^(-2))出现在下午,峰值较台风前降低55%,树干液流日通量极显著小于台风登陆前后;台风登陆前树干液流密度峰值(17.4 mL·h^(-1)·cm^(-2))及平均液流密度(6.15 mL·h^(-1)·cm^(-2))分别是台风登陆过后的1.24倍和1.14倍,台风后树干液流日通量较台风前均有所下降;台风当天,影响液流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风速、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水汽压亏缺和降雨量,液流与风速的相关系数较台风前增大52%,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是台风前的2.6倍,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台风前均下降了50%左右,而台风登陆前后之间的主要影响因子差异不大。[结论]台风当天的日均液流密度、白天的平均液流密度和日通量均极显著小于台风前后,而夜间液流显著大于台风前后;台风前后的日均液流密度差异不显著,夜间液流台风前显著大于台风后;台风过程中风速成为影响液流的关键因子,与太阳辐射相关性不显著,其他影响因子与台风前后相同,但相关系数除风速和降雨量外均显著下降。
- 王志超许宇星竹万宽杜阿朋
- 关键词:尾巨桉台风树干液流
- 桉树、相思、湿地松生物量估算系数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3年
- 对已出版或发表的我国不同地点的桉树(主要包括尾巨桉、巨尾桉、尾叶桉和尾细桉等)、相思(主要包括马占相思、黑木相思、大叶相思、台湾相思和肯氏相思等)和湿地松生物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筛选,分析不同人工林生物量3个常见估算系数(生物量转换与扩展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的差异特征以及与林分结构特征(林龄、胸径、树高、林分密度、林分蓄积量)、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地形因子(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桉树、相思、湿地松人工林的BCEF平均值分别为0.66 Mg·m^(-3)、0.98 Mg·m^(-3)、0.69 Mg·m^(-3),BCEF平均值分别为1.26、1.61、1.66,R平均值分别为0.19、0.23、0.22。桉树林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树高和林分密度,相思林生物量估算系数主要受胸径和蓄积量影响。湿地松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受林分结构特征影响不大,主要受到气候因子(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和地形因子(海拔)影响。因此,在估算区域尺度人工林生物量时应考虑林分结构特征及气候和地形因子引起的生物量估算系数差异。
- 刘晓华杜阿朋许宇星王志超黄润霞竹万宽
- 关键词:桉树相思湿地松
- 3种整地措施下尾巨桉幼林生长及林地水分特征研究
- 对不同整地措施下尾巨桉幼林林分生长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林分平均地径炼山+机械全垦与不炼山+机械带垦极显著的优于不炼山+人工穴垦,炼山+机械全垦与不炼山+机械带垦差异不显著且差异随时间越来越小;林分平均树高炼山+机...
- 王志超杜阿朋陈少雄
- 关键词:尾巨桉林分生长土壤水分
- 文献传递
- 不同品种桉树林生活叶-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了解雷州半岛不同品种桉树(Eucalyptus spp.)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为其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雷州半岛赤桉(E.camaldulensis)、粗皮桉(E.pellida)、托里桉(E.torelliana)、尾叶桉(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湿加松(P.elliottii×P.oaribaea)人工林为对照,对各桉树人工林生活叶、凋落物及土壤(0~20cm)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桉树林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生活叶>凋落物>土壤,且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桉树品种生活叶全氮含量显著高于湿加松,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湿加松;托里桉凋落物全氮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桉树品种,与湿加松无显著差异;湿加松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各品种桉树土壤;不同品种桉树人工林凋落物C/N为39.43~63.35,表明研究区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氮元素成为限制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元素;8a生赤桉和10a生粗皮桉土壤C/N显著高于10a生托里桉、高于15a生尾叶桉和湿加松,说明10a生托里桉及15a生尾叶桉和湿加松表层土壤具有较快的矿化速率;相关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内部碳、氮、磷元素已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不同品种桉树及湿加松人工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氮元素是限制分解的主要元素;相比各桉树品种,湿加松具有较高的植物营养利用效率及固碳能力;不同桉树品种及湿加松生长限制性元素有所不同,建议在雷州半岛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及时补充多元素复合肥,充分发挥氮、磷、钾等元素的使用效果。
- 许宇星王志超竹万宽杜阿朋
- 关键词:桉树湿加松凋落物土壤
- 镉胁迫对尾巨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以尾巨桉(DH32-29)幼苗为试验材料,以植株的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根冠比、氮平衡指数(NB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为指标,通过盆栽试验设置8个10~140mg·kg^-1浓度镉(cd)盐溶液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cd胁迫处理下尾巨桉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低浓度(10mg·kg^-1)Cd处理对尾巨桉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无明显影响。当cd浓度大于20mg·kg^-1,随着Cd浓度的逐渐增大,其对尾巨桉幼苗的伤害程度也逐渐增加,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生物量减小、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II、NP、NBI)均下降,qP无明显变化,MDA含量升高。Cd浓度大于60mg·kg^-1以上时,尾巨桉幼苗生长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损伤症状和生长停滞现象。结果表明低浓度(≤20mg·kg^-1)Cd处理下尾巨桉幼苗能正常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大,Cd处理对尾巨桉的形态和生理特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结合部分桉树适生区土壤Cd含量调查及相关研究结果认为,尾巨桉具有一定修复Cd污染区土壤的潜力。
- 刘国粹杜阿朋李慧王志超张利丽竹万宽陈少雄
- 关键词:尾巨桉生理指标生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