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艳
-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心理韧性和安全感的作用
- 2025年
- 背景流动儿童在社会变迁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学校适应方面。研究表明,同伴依恋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理韧性和安全感作为儿童重要的心理资源,也在其应对环境变化中发挥作用,但同伴依恋如何通过心理韧性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以及这一过程是否受安全感的调节,证据不足。目的探讨流动儿童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间的关系,并检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作用路径以及安全感的调节作用,以期为提升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能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4月1日—30日选取四川省某城乡结合部小学4~6年级的695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R)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SSSCLB)以及学校适应量表(SSAS)进行评定。采用Process 4.1检验心理韧性和安全感的作用。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631份(90.79%)。流动儿童IPPA-R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评分、RSCA评分、SSSCLB评分、SSAS评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160~0.600,P均<0.01)。流动儿童同伴依恋对学校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8,P<0.01),同伴依恋正向预测心理韧性(β=0.518,P<0.01),心理韧性正向预测学校适应(β=0.467,P<0.01)。心理韧性在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242(95%CI:0.184~0.302),占总效应的57.62%。心理韧性与安全感的交互项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103,P<0.01)。结论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在同伴依恋与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受到安全感水平的调节。
- 赵晓艳金敏韩黎李碧瑞王鹏邹赞衡
- 关键词: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安全感流动儿童
- 住院个案管理模式对首发抑郁症的疗效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住院个案管理模式对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分成2组:心身一科住院100例为干预组,实施个案管理模式,心身二科住院10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医学管理模式。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HAMA、HAMD评分)。结果治疗后干预组的HAMD及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住院个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
- 尹华赵晓艳谢俊霞
- 关键词:首发抑郁症住院
- 个案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究个案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12~2017.3之间我院收治的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个案管理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个案管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案管理,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疾病严重程度(CGI-SI)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8周时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CGI-SI和SF-36评分对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CGI-SI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且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8周时个案管理组患者的CG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角色功能、精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感功能及总体健康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4周、干预8周时个案管理组患者的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杨文君杨昆黄国平赵晓艳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