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园园
- 作品数:6 被引量:9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川口地区长6致密油藏成藏因素分析及储层评价
- 2016年
- 红河油田川口地区长6致密油藏油气富集程度及产能差异较大,通过油藏主控因素分析、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对储层重新评价;结合探明区块开发情况,分析认为沉积相带、砂体厚度、储层物性、风化壳淋滤作用是影响油气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试油结果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确定了该地区长6油藏储层的岩性与含油性下限、物性下限、电性下限,并分层位建立了吻合率较高的二次解释模型,对储层的综合评价和该区开发部署具有指导作用。
- 梁承春聂小创吴云飞吉园园杨帆
- 关键词:主控因素储层评价致密油藏
- 克拉通盆地构造转折区中-新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控藏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为例被引量:21
- 2020年
- 基于三维地震、测井、岩矿测试等资料,分析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特征与成因,结合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反演结果,恢复了长8段油气成藏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了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长8段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部镇泾构造转折区构造变形受盆地边缘影响明显,发育复杂断裂体系,构造特征及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中生界北西向、北东东向、近东西向3组断裂发育,平面上呈雁列式带状展布,剖面上为高陡产状且小断距错动。印支期北西向主断裂走滑明显,中、晚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活动加强,喜山期北东东向次级断裂密度增大,并派生大量剪切裂隙。(2)长8段油藏经历了晚三叠世储集层、烃源岩层初始沉积形成,早白垩世初期少量低熟油近源充注形成岩性油藏,早白垩世末成熟油快速输导形成受断层及裂缝控制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晚白垩世以来早期油藏调整等4个阶段。(3)印支运动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展布范围,I类北西向走滑断裂控制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构造格局;中、晚燕山运动加速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并改善储层物性,II类断裂活动,为烃类输导提供垂向通道;喜山运动使先存中生界断裂活动,控制油气调整范围及油藏差异富集;其中北东东向II类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导流性能好,是最为有效的富油断层。
- 张园园任战利任战利何发岐杨桂林崔军平吉园园
- 镇泾地区侏罗纪古地貌与延安组成藏关系被引量:17
- 2016年
- 为探明镇泾地区延安组油气成藏规律及确定下一步勘探方向,开展了不整合面上覆及下伏地层厚度特征研究。采用地层厚度印模法恢复了红河油田镇泾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发现工区存在2条呈60°夹角的古冲沟,且区域内具有上覆地层厚度大而残留地层厚度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有利条件为:古冲沟及河道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古地貌斜坡区砂体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受古地形影响的微幅构造和岩性圈闭是油气有利聚集区。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延安组油气富集潜力区的预测提供了有效指导。
- 王国壮梁承春聂小创吴云飞吉园园
- 关键词:古地貌成藏关系侏罗系延安组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储层微观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以红河油田长8储层为例被引量:32
- 2020年
-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红河油田长8致密砂岩储层为例,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采用地质学统计的方法,对微观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典型区块Q1井区的微观裂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地质成因上,该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裂缝可以分为构造、成岩、构造-成岩和异常高压成因4种类型,其中以构造成因的微裂缝和构造-成岩成因的微裂缝为主,该区微观裂缝大部分为有效裂缝,少量无效裂缝被方解石、石英及炭质等充填。该区微观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及异常高压作用控制。云母、岩屑等塑性成分含量越高,杂基含量越多,岩石颗粒越细,微裂缝发育程度越差;压实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构造-成岩成因的粒内缝、粒缘缝发育;随着胶结强度增强,粒内缝和粒缘缝发育程度降低,利于发育构造成因的微裂缝。典型区块Q1井区,在细砂岩强压实方解石强胶结相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最强;其次为细砂岩强压实相和中-细砂岩方解石中胶结相;在细砂岩高岭石胶结相和绿泥石胶结中溶解相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较弱;在泥岩中微观裂缝发育程度最弱。
- 吕文雅曾联波周思宾吉园园梁丰惠晨尉加盛
- 关键词:发育特征致密砂岩储层鄂尔多斯盆地
- 红河油田长_8致密油成藏机理及“甜点”模式被引量:16
- 2016年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_8油层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低,与盆地中部、北部同类油藏相比,勘探开发效果较差。为了分析其原因,通过对"生、储、盖、运、圈、保"等成藏条件的研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油田开发动态分析认为,中期成熟油在生烃超压驱动下,向下连续充注进入同期致密化的邻近砂体,形成低丰度致密砂岩岩性油藏,油水基本不分异,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产生了多组断裂,改造调整了原生油藏,原油在局部浮力驱动下沿高角度裂缝进行垂向、侧向运移调整,直至上倾方向裂缝消失或闭合,聚集形成较高丰度次生油藏。建立了长_8油层组7种次生油藏"甜点"模式,明确了盆缘构造区致密砂岩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方向。
- 梁承春刘小虎林清申杨帆吉园园
- 关键词:成藏机理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