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学光

作品数:17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专利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煤层气
  • 4篇煤岩
  • 2篇型煤
  • 2篇压裂
  • 2篇岩心
  • 2篇原煤
  • 2篇排气压力
  • 2篇切割机
  • 2篇线切割
  • 2篇线切割机
  • 2篇煤层
  • 2篇模拟装置
  • 2篇接触角
  • 2篇解吸
  • 2篇孔隙
  • 2篇夹持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低渗透煤层
  • 1篇底板

机构

  • 17篇国家工程研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7篇朱学光
  • 12篇胡雄
  • 10篇成前辉
  • 10篇马良
  • 9篇李春虎
  • 8篇袁朴
  • 8篇侯厶靖
  • 7篇王鑫
  • 7篇魏振吉
  • 4篇王楠
  • 4篇梁为
  • 3篇胡雄
  • 3篇黄伟强
  • 3篇闫霞
  • 2篇张纪远
  • 2篇王峰
  • 1篇李松
  • 1篇陈博
  • 1篇林文姬
  • 1篇汤达祯

传媒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化工时刊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度与应力对原煤、型煤渗透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7
2012年
通过试验分析尺寸效应、温度和应力对原煤及型煤的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岩芯直径相同而高度不同的均质试样,尺寸效应对渗透率的测试值误差一般在10%以内;非均质煤样尺寸效应对渗透率的测试值误差范围为4%~40%,甚至可能更高;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导致煤样渗透率变化较大的主要因素。不同直径的煤样,直径相对较小的煤样在围压加压、卸压条件下渗透率变化比大尺寸煤样更为敏感,渗透率对应力的敏感性大于孔隙度。当煤体经历较高的围压后,孔隙结构将发生塑性变形,煤体会遭受永久性不可逆的损害,表现在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值无法恢复到初始值。煤在经历高温后,大孔被压缩,但微孔更加发育,比表面积增加,同时煤体的强度将有所降低,当围压增加时,存在一个围压临界点,当围压达到临界点,渗透率会大幅降低。原煤与型煤在加压、卸压条件下渗透率的变化规律一致,均与围压成指数关系。
胡雄梁为侯厶靖朱学光黄伟强
关键词:采矿工程应力孔隙度渗透率原煤
黄河口凹陷流体包裹体成藏年代和充注期次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流体包裹体技术已被证实在合油气盆地的成藏年代和运移期次的研究中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关于包裹体在成藏期次方面的研究已有许多,但系统介绍包裹体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则少见.为推动该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本文从样品制备、分析仪器、流体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与充注期次的方法,以及该方法在黄河口凹陷油气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确定了该凹陷普遍发育较低成熟液态烃包裹体、成熟气液态烃包裹体、较高成熟气液态烃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3类包裹体,确定了黄河口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充注至少有3期:第1期、第2期油气于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开始注入储层(10~5 Ma),第3期较高成熟油及伴生气于第四纪开始注入储层(小于3 Ma);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还确定了位于黄河口凹陷与渤中凹陷交界的BZ25构造第1期油气来源于渤中凹陷.
胡雄梁为李洋冰朱学光黄伟强侯厶靖徐博瑞
关键词:成藏年代流体包裹体埋藏史均一温度明化镇组
一种利用煤岩特性测量煤岩接触角的方法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煤的水接触角的测量方法,对目标地层的煤进行采样,测量所述煤的R<Sub>0</Sub>、A<Sub>d</Sub>、V<Sub>d</Sub>、H<Sub>d</Sub>后,将以上参数带入公式,计算所述煤...
熊琼姣马莉丽杨筝魏振吉杨赟袁朴蒋朝李春虎徐博瑞王鑫马良成前辉朱学光胡雄侯厶靖
一种岩心固定夹具及线切割机
一种岩心固定夹具及线切割机,岩心固定夹具包括:基座、设于所述基座上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形成夹持空间,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至少一个与基座滑动安装以调整夹持空间的大小。
胡雄邬长武朱学光马良成前辉徐博瑞杨贇李春虎蒋朝王鑫
一种用于煤层气的可燃气体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煤层气的可燃气体监测装置,包括工作台、检测装置和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端面安装有检测装置,工作台下端面安装有调控装置;工作时,调控装置能够对检测装置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各种高度下的...
赵跃王楠孙潇逸冯延青温建朱学光
基于地质建模的保德Ⅰ单元煤层气井产能响应特征被引量:7
2020年
煤层气资源条件及储层物性特征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开展煤层气藏地质建模,厘清煤储层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解释单井产能差异,可为煤层气选区、布井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保德Ⅰ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心含气量实测数据和试井渗透率测试,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和变形F-S渗透率计算公式建立研究区含气量和渗透率反演模型,完成162口煤层气井含气量和渗透率测井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研究区含气量和渗透率模型,由模型计算结果表明:4+5号煤层的含气量为2.0~5.2 m^3/t,平均3.3 m^3/t,8+9号煤层含气量为2.4~9.2 m^3/t,平均5.1 m^3/t;4+5号煤层渗透率为(0.8~9.8)×10^-3μm^2,平均6.1×10^-3μm^2,8+9号煤层渗透率为(2.8~11)×10^-3μm^2,平均7.3×10^-3μm^2;保德Ⅰ单元总体表现为低含气量、高渗透率的煤层气藏开发单元。基于建立的地质模型,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煤层气储层等效含气量、资源丰度、含气饱和度等平面展布规律,对比分析2口典型井(B1-X1和B1-X2)的地质条件,发现B1-X1井各项参数均优于B1-X2井。从过井剖面和生产曲线可以看出,影响两井产能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条件和储层物性条件,其中后者起决定性作用,B1-X1井条件明显优于B1-X2井。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渗透率差异是影响煤层气开采的关键参数,而煤层气资源丰度和吸附饱和度是评价煤层气井维持高产和长时间稳产的重要因素,煤层气开发前需查明煤储层主要地质条件和物性参数,为煤层气开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陈博陈博汤达祯林文姬李松朱学光
关键词:地质建模产能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实验技术及发展方向被引量:6
2025年
【目的】深部煤层气开发具有见气快、单井产量高、资源分布连续稳定等优势,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但其勘探开发技术仍面临诸多难题,深部煤层气地质储层特征与工程评价、气水赋存特征与开发机理、生产制度制定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等方面的关键实验技术研究薄弱。【进展总结】针对深部煤层和煤层气特点,提出了深部煤层在大尺寸煤样采集、高温高压高应力原位条件、亚纳米−纳米级微孔高精度表征与解吸、含气量准确测定4大方面的挑战,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多尺度孔裂隙表征、吸附性和含气性评价、煤岩力学特征及裂缝扩展规律、压后流体赋存−产出开发动态规律等实验技术进展与难点。【展望】针对性提出深部煤层气开发及煤炭原位转化实验的7个发展方向:(1)适用于特低孔、特低渗深部煤层小于2 nm微孔结构的清晰直接观测技术、“微孔大量发育−介孔少−宏孔多”的全孔径多尺度拼接技术及孔裂隙连通结构评价技术;(2)考虑高温高压原位环境下深部煤层润湿性、压裂液侵入、高矿化度影响的原煤等温吸附测试技术;(3)具有高保压率和高保温率、气量可位置追溯的密闭取心装置和原位保压取心技术;(4)高温、高压等多场耦合作用下,基于“纳米科学”的深部煤层微孔气水赋存评价技术和“纳米−微米−毫米”多尺度解吸−扩散−渗流实验技术;(5)适用于深部煤层高应力、低弹性模量、高泊松比特点的原位条件多功能力学实验设备研制及测试技术;(6)适用于提高深部煤层气采收率的储层赋能(微波、激光、电热)、激励增渗改造(电磁脉冲、脉冲超声波、可控冲击波)、注CO_(2)驱替、超临界CO_(2)机械脉动联合等实验技术;(7)适用于深部煤炭原位转化/利用的热解、煤炭地下气化、地热利用、CO_(2)地质封存等实验技术。分析认为,深部�
闫霞徐凤银熊先钺王峰王峰张纪远李春虎成前辉张纪远朱学光成前辉袁朴胡雄魏振吉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
深部煤层(岩)气渗吸置换开发机理及其实践意义
2025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又称煤岩气)先导试验水平井吉深6-7平01井首试大规模水力压裂,实现了重大突破,带动了全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已成为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重要领域,但水力压裂除增强渗流能力外,其对甲烷产出作用机理尚未理清,现场试验代价高且存在一定盲目性,制约了深部煤层气技术攻关方向和高效开发。通过物理试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方法,开展了深部煤润湿性特征与界面分子作用机制分析,采用在线核磁共振扫描、真实深煤大分子建模、水相侵入驱替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含水条件煤岩等温吸附、不同矿化度条件渗吸试验、扫描电镜等手段,揭示了深部煤层气压裂改造背后的“压驱-渗吸-置换”作用机理,证实在大规模水力压裂过程中已发生气水渗吸置换、吸附态甲烷转为新的游离气产出的客观事实,促成了深部煤层气井初期“游离气为主”高产现象。即大规模压裂除了煤层增渗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吸附气通过气水“渗吸-置换”转为“新的游离气”,与原始游离气一起,共同被驱替出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矿物分析、高温高压润湿性试验及深煤真实大分子建模测试,深部煤岩因亲水性黏土矿物充填及含氧官能团的存在,呈现宏观整体亲水、微观局部强亲水特性;基于等温吸附试验与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扫描试验,压裂液能够显著削弱甲烷与煤分子间作用力,含水率每增加1%,最大吸附量平均降低1.82 m3/t;在液气压差为5 MPa的条件下,压裂液即可侵入岩心驱替出70.84%的游离气,并通过竞争吸附置换出10.42%的吸附气,推测高压差条件下置换和驱替率将更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高压差驱动下,压裂液侵入纳米孔隙产生活塞式驱替效应,促使吸附态甲烷转化为游离态,能够将97.8%的甲烷驱替出纳米孔隙;基于不同尺寸毛管力�
周立宏闫霞刘洪涛熊先钺王峰王峰张纪远李曙光胡雄袁朴张纪远刘川庆
关键词:渗吸水力压裂
一种模拟煤层气解吸的实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煤层气解吸的实验方法,该实验方法采用煤层气解吸模拟装置,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01,将储层样品和地层模拟液装入样品罐中;步骤S02,开启第一加压泵对样品罐加压,在样品罐内的压力达到模拟地层压力后,关闭第...
马良朱学光胡雄侯厶靖袁朴王鑫蒋朝徐博瑞成前辉魏振吉李春虎王楠吴鹏马莉丽杨筝熊琼姣
一种煤层气解吸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煤层气解吸模拟装置,该煤层气解吸模拟装置包括加压组件、地层模拟组件、控压组件和计量组件;地层模拟组件包括样品罐,样品罐用于容纳储层样品和地层模拟液;加压组件与样品罐连通,用于给样品罐加压;样品罐的出气...
朱学光马良胡雄侯厶靖袁朴王鑫蒋朝徐博瑞成前辉魏振吉李春虎王楠吴鹏马莉丽杨筝熊琼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