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靓鉴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织构
  • 2篇铁硅合金
  • 2篇铁素
  • 2篇铁素体
  • 2篇铁素体不锈钢
  • 2篇晶粒
  • 2篇硅合金
  • 2篇合金
  • 2篇不锈
  • 2篇不锈钢
  • 1篇对立
  • 1篇再结晶
  • 1篇再结晶晶粒
  • 1篇织构形成
  • 1篇退火
  • 1篇退火过程
  • 1篇起皱
  • 1篇冷轧
  • 1篇立方织构
  • 1篇晶界

机构

  • 4篇上海大学

作者

  • 4篇骆靓鉴
  • 3篇王均安
  • 2篇陈纪昌
  • 1篇王辉
  • 1篇邱振伟
  • 1篇周采
  • 1篇胡汪洋
  • 1篇张志磊

传媒

  • 1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上海金属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铁硅合金轧制-退火过程中立方取向晶粒的形核与长大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金相显微镜和EBSD技术分析研究了Fe-3.2%Si合金二次冷轧织构、(100)[001]立方取向晶粒形核、初次再结晶以及二次再结晶后立方织构的形成。结果表明,二次冷轧之后的织构主要为{111}<112>和{111}<011>,并存在少量的{112}<110>,同时在变形晶粒内部存在有接近{100}<001>取向的微区。冷变形晶粒内部各微区取向连续变化,并且逐渐向近立方取向靠近。冷变形晶粒内部立方取向的微区作为形核的核心,在退火过程中利用(100)晶粒低表面能和γ→α相变最终发展成为具有集中立方织构的柱状晶组织。
王辉骆靓鉴王均安
关键词:铁硅合金
再结晶晶粒取向分布对铁素体不锈钢起皱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铁素体不锈钢拉伸后的表面起皱现象,研究了再结晶晶粒取向分布对起皱程度的影响。将厚度3mm的430铁素体不锈钢热轧退火板,经2种工艺(一次冷轧、多次冷轧)轧制和再结晶退火后得到最终厚度均为0.1mm的冷轧板,分析了再结晶晶粒取向、轴向拉伸后表面起皱程度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11}<011>和{100}<011>取向晶粒的存在是引起表面起皱的内因;铁素体不锈钢中各个晶粒取向均匀分布,削弱了塑性各向异性,从而抑制起皱的产生。铁素体不锈钢在拉伸变形后,相近取向的相邻晶粒表面呈现单滑移痕迹,这是形成起皱的主要原因。多次冷轧-中间退火为减轻铁素体不锈钢表面起皱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骆靓鉴陈纪昌黄宏川张志磊熊邦汇王均安
关键词:铁素体不锈钢冷轧再结晶织构
铁硅合金初次再结晶对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
2010年
Fe-3.2%Si合金通过真空退火发生二次再结晶,最终可形成立方织构电工钢。其中初次再结晶后的晶粒是发生二次再结晶的晶核。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取向成像显微(OIM)技术研究了硅钢初次再结晶对最终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通过冷轧压下量70%和不同退火温度的工艺处理,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初次再结晶的影响;发现在低温650℃下初次再结晶,形成的初次再结晶晶核有利于最终形成立方织构。
邱振伟周采骆靓鉴
关键词:立方织构
铁素体不锈钢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原位EBSD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原位EBSD技术研究了铁素体不锈钢形变过程中组织和晶粒取向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随形变量的增加,小角晶界(1°<θ<2°)显著增多,大角晶界(θ>10°)保持相对稳定。当形变量<6%时,{100}<011>取向晶粒在轴向拉伸过程为稳定取向,而{111}晶粒其拉伸轴取向向<100>-<101>连线方向转动一定角度(12°<α<20°)。具有不同转动特点的晶粒之间相互作用,使晶粒向着晶面法向转动,形成粗糙表面。
骆靓鉴胡汪洋陈纪昌王均安
关键词:铁素体不锈钢晶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