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麻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动脉旁路
  • 3篇移植术
  • 3篇体外循环
  • 3篇外循环
  • 3篇麻醉处理
  • 3篇冠状动脉旁路
  • 3篇非体外
  • 3篇非体外循环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手术
  • 2篇舒芬太尼
  • 2篇术后
  • 2篇体外循环冠状...
  • 2篇旁路移植
  • 2篇旁路移植术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王慧敏
  • 7篇卿恩明
  • 5篇卢家凯
  • 5篇赵丽云
  • 4篇王义军
  • 3篇梁孝平
  • 2篇王学勇
  • 2篇董秀华
  • 2篇徐源
  • 2篇闫旭明
  • 2篇王成彬
  • 2篇任发成
  • 2篇王嵘
  • 1篇吴宪宏
  • 1篇耿新社
  • 1篇兰琼
  • 1篇吕誉芳
  • 1篇夏星
  • 1篇林多茂
  • 1篇杨旸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麻醉与监护论...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医学会麻...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谵妄发生率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对比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麻醉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拟行OPCABG的患者48例,年龄60~65岁,随机分为2组(n=24):舒芬太尼组(S组)与芬太尼组(F组)。2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维库溴铵及舒芬太尼1~2μg//kg(S组),芬太尼10~20μg/kg(F组)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组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5~1.5μg.kg-1.h-1,F组静脉输注芬太尼5~15μg.kg-1.h-1,2组均吸入0.5%(2.0%异氟烷,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S组静脉输注舒芬太尼2μg/h,F组输注芬太尼20μg/h进行术后静脉镇痛。分别于术前、术后1d、2d、3d、4 d及5 d进行谵妄分值评估。于术前及术后1d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并于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ICU停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F组比较,S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低(P<0.01),术后1 d C-反应蛋白较F组低(P<0.05),术后发热发生率降低(P<0.01),其他不良反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麻醉可降低OPCABG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程度,并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赵丽云王慧敏徐源刘醒帅卢家凯卿恩明
关键词:舒芬太尼芬太尼谵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的麻醉处理被引量:1
2006年
急性心肌梗死可诱发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使内环境严重紊乱,文献报告心肌梗死后1月内施行手术治疗死亡率高达15.8%,手术安全时限为心肌梗死后3月以后。近年来的观点认为,对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无PTCA适应症或PTCA失败后,应及时考虑施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CABG),但麻醉处理上难度很大,风险极高。于2000年7月至2004年9月本院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1月内病人实施了CABG,本研究拟对其麻醉处理方案进行回顾性总结,以评价麻醉的效果。
王慧敏赵丽云王嵘梁孝平卿恩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麻醉处理病人应激反应
高龄患者血管手术的麻醉处理(附50例总结)
高龄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脑梗塞等多种疾病,行血管手术麻醉风险高,易发生合并症.血管手术操作复杂、时间长、术中常需要阻断和开放血管,可发生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在麻醉选择上有一定难度,麻醉管理有其...
耿新社王慧敏吕誉芳杨旸
关键词:血管手术麻醉处理高龄患者
文献传递
重症动脉栓塞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附50例报告)
2006年
目的总结重症动脉栓塞病人施行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对50例重症动脉栓塞行急诊手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高危患者麻醉无死亡。结论重症动脉栓塞病人行急诊手术时进行全面监护,积极改善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内环境紊乱,做好心肺复苏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王慧敏卢家凯卿恩明
关键词:急诊手术麻醉处理
盐酸戊乙奎醚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预防效果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评价术前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PPc)发生的预防效果。方法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40例,性别不限,年龄35~80岁,体重55~80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70):对照组(C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于气管插管后即刻P组缓慢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20μg/kg(5m1),C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记录术后72h内患者PPC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和P组PPC发生率分别为33%和16%。与C组比较,P组PPC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术前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20μg/kg可预防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PPC的发生。
林多茂卢家凯闫旭明兰琼李泽王慧敏赵丽云王义军卿恩明
关键词:胆碱能拮抗剂非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围术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资料,将与术中及术后10 d内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患者32例,病死率为1.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应用透析(P<0.01,OR=23.791)、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40%(P<0.001,OR=6.903)、术中室颤(P<0.025,OR=5.292)、急诊手术(P=0.009,OR=4.539)、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P=0.009,OR=4.488)、性别(P=0.018,OR=2.312)、术前心肌梗死史(P=0.025,OR=2.180)与年龄(P=0.027)为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男性19/1 830,女性13/5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应用透析(P<0.001,OR=26.141)、术前射血分数<40%(P<0.001,OR=8.436)、急诊手术(P=0.003,OR=5.039)与性别(P=0.026,OR=0.418)为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透析治疗、性别、术前EF<40%和急诊手术是OPCABG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肾保护、积极维护心功能、提高急诊和女性OPCABG患者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利于控制OPCABG围术期病死率。
卢家凯董秀华卿恩明王义军任发成王学勇梁孝平吴宪宏王成彬王慧敏王嵘
关键词:术后病死率
罗哌卡因伍用不同阿片类药物在硬膜外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对比观察罗派卡因分别伍用芬太尼和吗啡对上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 方法:41例择期上腹部手术。随机分为RM组和RF组,接受PCEA治疗。RM组为0.2%的罗派卡因加吗啡50μg/ml,RF组为0.2%罗派卡因加芬太尼5μg/ml.每次启动PCA泵给药6ml。 结果:RM组和RF组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安静时RM组的VAS评分波动于27~38mm之间,RF组为28-39mm,活动时RM组的VAS为38~56mm之间。RF组兔36-58mm之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F组罗哌卡因的用量显著大于RM组(P〈0.01),RF组与RM组出现单侧或双下肢麻木的比例为5:1,恶心,呕吐、瘙痒.镇静评分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无一例呼吸抑制出现。 结论:0.2%的罗哌卡因加小剂量吗啡或芬太尼对上腹都手术后PCEA的效果相当,RM组可明显减少罗哌卡因的用药量。
赵丽云王慧敏徐源卿恩明
关键词: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病人控制
低射血分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术前合并低射血分数(EF)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自制OPCABG麻醉数据库,对我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前EF<40%定义为低EF,将患者分为EF<40%组(n=2 224)与EF≥40%组(n=155)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分别以术后死亡、术后透析、术中室颤、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及术中紧急中转心肺转流(CPB)为终点事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术前EF<40%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6.5%,经单因素分析,与术前低EF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心肌梗死史、术前室早、房颤、肝功能异常、室壁瘤、合并瓣膜病;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低EF是术中室颤、IABP以及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术中紧急中转CPB、术后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低EF分别是术中室颤、术中IABP及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董秀华卢家凯闫旭明卿恩明王义军任发成王成彬王学勇梁孝平王慧敏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功能低下
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麻醉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在危重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对40例危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手术,麻醉诱导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15mg/kg,1-羟丁酸钠50~70mg/kg,舒芬太尼1.5~2,5μg/kg,维库溴胺0,15~0.20mg/kg,皮肤切开前舒芬太尼用量达4μg/kg,手术中持续静脉滴注舒芬太尼0.05~0,10μg/(kg·min),以丙泊酚1~3mg/(kg·h)维持麻醉深度,术中全部患者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酌情辅助应用多巴胺及肾上腺素,术后皮下注射舒芬太尼2.5μg/h,持续4d。结果诱导后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与诱导前比较有明显变化(P〈0.01);与诱导后比较,各时点体循环阻力、肺循环阻力明显下降(P〈0.01),术后心输出量、心排指数明显上升(P〈0.01),肺动脉楔压冠状动脉吻合前较诱导后明显下降(P〈0.05),开胸后各时点氧供作功、氧摄取率、氧耗作功较开胸前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1)。冠状动脉吻合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开胸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危重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中使用可保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指标,是临床较理想的镇痛药物。
王慧敏王义军赵丽云夏星迟慧
关键词:舒芬太尼血流动力学麻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