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近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8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41例,予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住院时间、术后制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总疗效上,对照组优良率43.90%、总有效率80.49%,观察组则分别为68.29%和97.56%,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近远期疗效满意。
- 李博张兵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镜内固定疗效
- β-catenin基因在人骨肉瘤MG63细胞系的表达变化
- 2015年
- 目的:观察分析β-catenin基因在人骨肉瘤MG63细胞系的表达变化。方法:培养MG63细胞株,用不同浓度的Wnt3a蛋白或相同浓度、不同时间段的Wnt3a蛋白刺激液MG63细胞生长,用FQ-PCR在m RNA水平检测β-catenin在MG63细胞系的表达变化。培养MG63细胞株,用相同浓度的Wnt3a蛋白刺激,比较刺激组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数目的差别。结果:在细胞生长的第0,1天两组的MG63细胞数量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2,3,4天对照组细胞增殖速度较刺激组缓缓,经比较(t=4.109,3.892,5.215,均P<0.05)。β-catenin基因表达不会因为Wnt3a的浓度增加而增加。100 ng/m L的Wnt3a蛋白刺激β-catenin基因表达最高,其他几个浓度的β-catenin基因表达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100 ng/m L的Wnt3a蛋白刺激下,β-catenin基因表达会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 h时β-catenin基因表达最高(P<0.05),随后β-catenin基因表达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Wnt蛋白对MG63细胞有正向增加增殖作用。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促进MG63的细胞增殖。
- 赵小军于军赵海康张兵陶绍辉
- 关键词:FQ-PCRWNT3A
- 股内收肌群弹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评价股内收肌群弹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1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配至研究组41例(行股内收肌群弹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电脑中频脉冲电疗法)和对照组40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电脑中频脉冲电疗法)。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周、2周、4周NRS、ODI、JOA及BARS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7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随访率96.30%。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NRS、ODI、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NRS1.45vs 4.90;ODI 15.19%vs 45.87%;JOA 21.77vs 8.89);治疗后1周、2周、4周研究组患者三种评分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症状均有所缓解,在治疗后4周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NRS 0.98vs 1.02;ODI 13.27%vs 14.24%;JOA 22.61vs 22.33)。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44%vs 28.57%),治疗后4周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95.31%vs 92.06%)。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及日常活动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但体征治疗前、后差别不大(P>0.05)。研究组、对照组分别至治疗后2周、4周,患者疼痛范围才有明显减小,但二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内收肌群弹拨法具有治疗时间短、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等特点,疗效佳,与其他疗法综合应用,早期即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功能状态。
- 张兵刘琮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 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盆、髋臼骨折21例(其中骨盆骨折14例,髋臼骨折7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4例双柱骨折及4例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患者附加外侧切口。结果21例手术时间为85~200min,平均118min;术中失血量为270—1360mL,平均420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10—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7—3.9个月,平均2.9个月。参照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16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90.48%。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3例,良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0%。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具有切口小、解剖清晰、固定操作简单等优点,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有良好疗效。
- 陈劲松李军马保安张勇郭宏斌张兵
- 关键词: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外科手术
-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合并症病例分析
- 2009年
- 目前常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合并症包括无菌性松动、术后感染和脱位。这些合并症既给患者带来痛苦,又给后期翻修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和合并症的预防进行探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我院髋关节置换术出现合并症病例进行分析。
- 张兵郭里春
-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合并症病例分析无菌性松动术后感染
- 手法整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手法复位,对照组给予外科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腕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VAS评分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周,两组QOLS评分从亲缘和婚姻幸福、健康和功能、个人社会和社区承诺及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个月,两组QOLS评分以上述四个方面具有组间差异(P<0.05)。结论:手法整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
- 张兵刘琮李博郭里春朱鹏
- 补肾断续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血清MMP-2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观察补肾断续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骨代谢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及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加骨化三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断续汤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骨密度(BMD)、血清MMP-2水平及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腰椎正位、Wards三角区、大粗隆BMD水平及血清MMP-2、B-ALP、OC、TRAC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腰椎正位、Wards三角区、大粗隆BMD水平及血清B-ALP和OC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血清MMP-2和TRAC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断续汤能够明显缓解PMOP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骨密度,抑制破骨细胞活动的同时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林张兵鲍亮康晋
-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
- 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38例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用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10年12月对28例胫腓骨中下段开放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或结合腓骨钢板固定。按Gustilo分类,Ⅰ型13例,Ⅱ型22例,Ⅲa型5例。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3~42周(平均28周),无骨髓炎及骨不连发生。结论: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钢板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骨折愈合快等优点,是固定胫腓骨中下段开放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张兵郭里春候光前康晋
- 关键词:胫腓骨中下段单臂外固定架腓骨钢板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及炎症因子变化研究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骨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将90例RA患者按照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OP组(50例)和非OP组(40例),另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骨代谢指标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以及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比较各组骨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情况。结果 RA患者OP发生率为55.56%,女性OP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其中绝经后患者OP发生率明显高于绝经前患者(P<0.05);与对照组相比,OP组和非OP组患者骨代谢指标血清OPG水平显著降低(P<0.05),BGP水平显著升高(P<0.05),OP组和非OP组炎症因子指标IL-1β、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非OP组相比,OP组患者血清OPG、IL-1β、CRP水平明显高于非OP组(P<0.05)。结论 RA患者存在较高的OP发生率,且合并OP患者OPG、IL-1β、CRP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OP患者,OP的发生与较高的骨转换率有关。
- 张兵刘琮李博鲍亮朱鹏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骨代谢炎症因子
- 微创治疗术式于脊柱创伤后的疼痛及并发症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术式对脊柱创伤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72例脊柱创伤患者,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术式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和下地活动时间分别为(121.36±7.85)min、(123.74±31.75)m L、(8.32±2.14)d、(37.85±9.28)h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5.96±12.47)min、(299.77±36.01)m L、(15.41±4.58)d、(57.03±13.58)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7.931、11.372、8.192、9.341,P<0.05)。2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中VAS评分和NRSD评分分别为(1.86±0.53)和(2.01±0.5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2±1.34)和(5.59±1.3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值=12.913、11.235,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Z值=9.637,P<0.05)。结论:对于脊柱发生创伤的患者而言,在临床中应用微创术式进行干预治疗,不仅临床效果令人满意,而且还可较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较为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 张兵刘琮李博鲍亮朱鹏
- 关键词:脊柱创伤微创治疗疼痛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