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报
- 作品数:102 被引量:21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背角无齿蚌幼蚌食物中的藻类组成被引量:6
- 2014年
- 选取不同生长阶段(1.5月龄,2.5月龄,6月龄)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幼蚌,通过生物学解剖对其消化道内容物中的藻类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月龄幼蚌食物中藻类组成均以蓝藻、绿藻为主。随幼蚌个体发育,检出的藻种类数逐渐增多(1.5月龄仅11种,2.5月龄13种,6月龄37种)。在1.5月龄幼蚌食物中藻类主要优势种为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微小四角藻(Tetra?dron minimum);2.5月龄幼蚌食物中藻类主要优势种为小球藻、微小四角藻和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6月龄幼蚌食物中藻类主要优势种为银灰平裂藻、小球藻和直径较大的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微小四角藻在6月龄幼蚌消化道前后端的出现频率差异显著(P<0.05),反映出较高的利用强度。上述结果可为突破饵料"瓶颈",建成标准化养殖背角无齿蚌实验动物种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研究其他淡水经济蚌类的饵料藻类,以促进其人工繁育及资源恢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 苏彦平陈修报刘洪波武秀国杨健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幼蚌食物组成藻类
-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为了解不同地区野生、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情况,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研究中华绒螯蟹长江流域安徽无为江段、山东东营黄河口、文献报道的辽河野生群体以及湖南大通湖、辽宁盘锦养殖群体的遗传学特征。结果显示:上述5个群体共有36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8个。盘锦养殖群体(PJ)、东营野生群体(DY)、无为野生群体(WW)、大通湖养殖群体(DTH)以及辽河野生群体(LH)的单倍型数分别为6个、5个、9个、5个和7个,其中单倍型Hap15、16、17为LH群体的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6、7、8、10为DY群体的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11为PJ群体独有单倍型,单倍型Hap12、13、14为DTH群体独有单倍型,其中DTH08个体的单倍型与合浦绒螯蟹更接近。LH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最高,而DTH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Pi)最高;WW群体的单倍型与核苷酸多样性最低。中华绒螯蟹5群体间基于COI序列的固定指数FST值为-0.034~0.089,分化程度极低,群体间的基因流为5.119~∞,显示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没有明显的遗传结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单倍型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化特征,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种质混杂情况较为严重。
- 轩中亚薛竣仁陈修报姜涛刘洪波杨健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种质
- 背角无齿蚌组织中的元素分布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利用Agilent7500ce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研究了18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Pb)在背角无齿蚌5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足、鳃和内脏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鳃中元素的浓度最高,内脏团和外套膜次之,足和闭壳肌中较低。Ca、Mn、Mg、Zn、Al、Cu、Ni、As和Se9种元素浓度均在鳃中最高,Na在外套膜中浓度最高,K在足中浓度最高,Fe和Pb在内脏团中浓度最高。元素负荷量的绝大部分存在于重量较大的鳃和内脏团中,但近50%的Na却积累于外套膜、闭壳肌和足中。背角无齿蚌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元素的积累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 李威杨健陈修报赵颖苏彦平刘洪波
-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负荷量
- 一种淡水贝类胚胎体外培养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淡水贝类胚胎体外培养方法,属于淡水贝类繁育技术领域。该方法步骤如下:配制抗生素溶液作为消毒试剂,并将贝类和工具在抗生素溶液中消毒,其中抗生素溶液包括无菌水、50~80μg/mL的青霉素和2~4 μg/mL...
- 陈修报姜涛薛竣仁
- 茜素络合物对鲤仔鱼耳石标记特征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利用100 mg/L的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对鲤仔鱼进行48 h的水环境浸泡标记,以探讨该ALC标记方法的特征,及其对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鱼体ALC浸泡、续养恢复与耳石ALC标记区域形成和消失的时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荧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其中星耳石的标记效果最佳,微耳石次之。耳石上荧光信号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与鱼体ALC浸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均存在1 d的时滞。此外,浸泡标记过的鲤仔鱼在进行了长达50 d的续养恢复后,其耳石上的ALC标记环仍清晰可见。研究表明,ALC标记法所形成的标记环在耳石上可长期存在,使用ALC对鲤仔鱼进行生态标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 邱晨姜涛陈修报刘洪波杨健
- 关键词:耳石荧光标记
- 一种利用信息处理技术辨别中华绒螯蟹原产地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利用信息处理技术辨别中华绒螯蟹原产地的方法,涉及水产品溯源领域,包括采样、调整图像、数据采集、分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中华绒螯蟹原产地判别工作上操作繁琐、辨别周期长、对中华绒螯蟹身体损伤大的问题;通过非致死...
- 薛竣仁杨健姜涛刘洪波唐静陈修报
-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螯肉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及产地判别研究
- 2025年
- 为了解同一水系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部分矿质元素含量特征,进一步探讨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并探索矿质元素对中华绒螯蟹原产地判别的可行性,选择湖南省大通湖,安徽省黄陂湖、沱湖、女山湖、无为长江江段(野生),江苏省溱湖、石臼湖等长江中下游共7个产地的中华绒螯蟹,取其单侧螯肉为样,经清洗、烘干、研磨、消解、定容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样品进行了21种矿质元素测定,并筛选其中稳定存在于所有样本中的Na、Mg、Al、K、Ca、Mn、Cu、Zn、Sr、Ba、Fe等11种矿质元素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7个产地中华绒螯蟹螯肉中主要含有Na、Ca、K、Mg等4种矿质元素,其余矿质元素含量相对较少。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7个产地中华绒螯蟹体内矿质元素组成存在产地差异,产地间的判别准确率达93.9%,已具有产地判别的可行性。
- 唐静薛竣仁刘洪波姜涛陈修报杨健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矿质元素营养评价
-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的不同组织对镉的脂质过氧化响应特征被引量:1
- 2017年
- 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的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镉(Cd)的脂质过氧化响应的组织特异性,根据Cd对幼蚌的安全浓度设定0.005、0.050、0.500 mg/L的浓度梯度,暴露48、96 h后测定斧足、内脏团、外套膜和闭壳肌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组织MDA总体呈现出"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外套膜MDA与Cd表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闭壳肌MDA与暴露时间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关系(P<0.05)。研究认为,"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外套膜和闭壳肌分别适宜作为基于MDA预警、监测渔业生态环境Cd污染程度和污染时间动态的靶组织。
- 陈修报刘洪波苏彦平姜涛杨健
- 关键词:镉丙二醛
- 洞庭湖中是否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被引量:14
- 2020年
-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分析了2018年8月采自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水产市场2尾刀鲚(Coilia nasus)干制个体的矢耳石中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2尾样本的耳石锶钙比值(Sr/Ca×1000)波动显著,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淡水生境的锶钙比值<3的低值区,对应于半咸水生境的3-7高值区和再次为对应于淡水生境<3的低值区。面分布分析结果更直观显示两尾刀鲚个体的耳石从核心到边缘对应于不同盐度生境的锶含量变化图谱,即从耳石核心到边缘可分别出现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对应长江口外半咸水生境的黄绿色区域和再次对应于淡水生境的蓝色区域。这种淡水-半咸水-淡水的生境转换显示出了上述个体的典型溯河洄游生活史"履历"。研究显示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400 km的洞庭湖中仍可能存在溯河洄游型刀鲚个体。
- 轩中亚姜涛刘洪波邱晨陈修报杨健
- 关键词:刀鲚耳石洞庭湖溯河洄游
- 基于“标准化”背角无齿蚌主动监测太湖和东湖重金属污染
- 将人工繁育的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污染本底值低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分别移殖至太湖五里湖(内太湖)(2010年9月~2011年6月,2011年3月~2011年9月)、贡湖(外太...
- 陈修报杨健刘洪波苏彦平
- 关键词: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