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星

作品数:140 被引量:253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57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一般工业技术
  • 1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8篇航空宇航科学...
  • 14篇理学
  • 13篇电子电信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机械工程
  • 6篇电气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形状记忆
  • 16篇驱动器
  • 14篇压电
  • 14篇记忆合金
  • 14篇合金
  • 13篇形状记忆合金
  • 12篇压电叠堆
  • 12篇翼尖
  • 12篇机翼
  • 12篇风洞
  • 11篇有限元
  • 11篇飞行
  • 9篇振动主动控制
  • 9篇陶瓷
  • 9篇减振
  • 9篇RAINBO...
  • 8篇单胞
  • 8篇折叠
  • 7篇铁电
  • 7篇铁电陶瓷

机构

  • 138篇南京航空航天...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飞机强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常州市中医医...
  • 1篇北京空间飞行...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中国空气动力...
  • 1篇中国空间技术...
  • 1篇南京电子技术...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农业部南京农...
  • 1篇上海卫星工程...
  • 1篇北京东方计量...
  • 1篇北京航天长征...
  • 1篇韩国科学技术...
  • 1篇中航通飞华南...

作者

  • 138篇沈星
  • 29篇李杰锋
  • 26篇王晨
  • 13篇张磊
  • 10篇万建国
  • 10篇常璐璐
  • 9篇刘永刚
  • 9篇刘全
  • 9篇黎明
  • 7篇陈金金
  • 7篇王进强
  • 6篇杨洋
  • 5篇王鑫伟
  • 5篇陈勇
  • 4篇季赛
  • 4篇徐志伟
  • 4篇袁慎芳
  • 4篇赵东标
  • 4篇陶宝祺
  • 4篇裘进浩

传媒

  • 10篇南京航空航天...
  • 4篇压电与声光
  • 3篇振动.测试与...
  • 3篇金属热处理
  • 3篇振动与冲击
  • 3篇材料导报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2篇航空学报
  • 2篇计算机工程与...
  • 2篇航空科学技术
  • 2篇电子元件与材...
  • 2篇Transa...
  • 2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篇宇航计测技术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仪器仪表学报
  • 1篇新技术新工艺
  • 1篇现代制造工程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年份

  • 17篇2025
  • 13篇2024
  • 14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9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环视系统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预警效果,对基于视觉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一套基于车载环视驾驶辅助系统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通过环视系统获取车辆的俯视图像,然后采用适当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和有效的车道线边缘检测算法,快速的对车道标志线进行识别和定位,最后基于TLC(time to lane crossing)预警算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冷坤沈星胡振程
关键词:TLC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风洞尾支杆多维减振研究
2024年
针对传统悬臂尾支杆因其低刚度、低阻尼的特点而引起飞行器模型与支撑系统产生大幅、低频振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抗扰的风洞尾支杆多维振动控制技术。首先设计了基于压电叠堆的尾支杆多维主动减振系统,并进行有限元分析与系统辨识,获取其模态特性;其次通过带宽参数化对自抗扰控制(ADRC)算法的参数进行初步整定,降低复杂度,并引入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进一步优化。基于PSO的自抗扰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在基于DSPACE的地面控制实验平台将该文算法与传统算法进行实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PID算法相比,系统在该文算法下的振动衰减时间明显缩短、稳态幅值和振动能量均明显降低。
杨诗瑶邓力嘉沈星
关键词:压电叠堆振动主动控制自抗扰控制粒子群优化
碳纳米薄膜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研究
2025年
冲击损伤对复合材料结构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亟需发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来及时发现冲击损伤。提出制备碳纳米纤维薄膜的方法,并共固化在复合材料层板表层,通过电阻层析成像技术重建冲击损伤引起的表层电导率变化分布图像对冲击损伤进行监测和识别。分别采用了Tikhonov正则化(吉洪诺夫正则化)和SpaRSA(可分离近似稀疏重建算法)稀疏正则化方法来重建损伤图像。对复合材料层板进行了冲击试验和损伤识别试验,结果表明:电阻层析成像与碳纳米纤维薄膜相结合对冲击损伤识别是有效的;Tikhonov正则化和SpaRSA稀疏正则化方法都能对损伤引起的碳纳米纤维薄膜层的电导率变化进行重建,两者在损伤中心位置的识别方面差别较小,但在损伤尺寸的识别方面都有一定不足,通过图像融合将两者的识别结果进行整合,可以提高损伤识别的准确度。
马瑛剑沈星李春威魏嘉成汪雅婷
关键词:复合材料电阻层析成像TIKHONOV正则化
具有大驱动位移的复合结构型PZT压电陶瓷被引量:12
2005年
采用PZT作为基体材料,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大位移驱动能力的复合结构型压电陶瓷。研究了其预制应力的分布,探索了还原制备工艺,测试了驱动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是,还原层厚度比率为0.3;与普通压电陶瓷驱动器相比,复合结构型PZT压电陶瓷具有较低的谐振频率,驱动位移量提高3倍多;还原层相结构中存在二次氧化的基体相,表明其还原工艺仍需改进。
沈星冯伟李仁
关键词:压电陶瓷驱动器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被引量:17
2006年
交叉指形电极压电纤维复合材料是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新成员,以提高其驱动应变为目的,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其驱动特性,并给出了组分材料特性对驱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低弹性模量、高泊松比的压电相和聚合物相有利于提高压电片的驱动应变;聚合物相的介电常数对驱动应变影响最大,采用高介电常数的聚合物相可以使其驱动应变明显提高。
刘卫民陈勇刘永刚沈星
基于压电驱动器的风洞全模试验主动抑振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风洞全模试验是验证飞行器气动性能的重要试验。悬臂支杆作为该类型试验中最普遍采用的支撑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支撑干扰低等优点,但也存在支撑刚度低、结构阻尼小等特征,导致易出现模型支撑系统的振动。在大型风洞和低温风洞中此现象发生得尤为频繁,甚至中断吹风过程。针对该问题,首先对风洞全模测力试验振动问题的历史发展及传统振动抑制方法进行回顾,接着对风洞全模测力试验的振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的基于压电的各类抑振原理及抑振结构型式,并对主动抑振算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了抑振系统对气动系数的影响,并讨论了攻角扩展的相关结果。
张磊姜帅和黄赟章锐王韬熹沈星
关键词:压电气动弹性
一种基于压电-形状记忆合金复合作用的云台减振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压电‑形状记忆合金复合作用的云台减振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一级减振板、二级减振板和三级减振板,所述一级减振板和所述二级减振板之间设置有压电叠堆,所述二级减振板和所述三级减振板之间设置有形状记忆合金...
王涛郭宇辰王晨沈星杨洋王韬熹何子懿亓恣涵
基于SMA的可变频隔振器设计与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会经历复杂的动力学环境,而普通的隔振器无法做到对高频冲击振动进行抑制的同时避免对低频振动的放大。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MA)作为驱动器,结合金属橡胶的刚度对形变量敏感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可改变自身固有频率的隔振器。在实验研究不同参数的金属橡胶隔振特性的基础之上,选用合适的金属橡胶作为可变频隔振器的隔振元件,并通过实验对比隔振器变频前后的共振频率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可变频隔振器的固有频率从60 Hz以下提高到110 Hz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王进强沈星李杰锋
关键词:隔振器SMA金属橡胶变频半主动控制
一种快速诊断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承载能力的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诊断骨质疏松患者椎体承载能力的系统及方法,所述方法在典型的三维模型基础上,构建个性化的人体脊柱三维模型,再建立个性化的有限元模型,最终通过分析计算单元计算得到患者椎体最大弯曲度以及承载能力。该系统及方法...
沈星张琪蒋涛黎珂宇卞胡伟邱冬梅杨凯栋齐珂
文献传递
基于ANSYS的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acro-fiber composites(MFC)建立微机电模型,讨论了交叉指形电极关键尺寸、两相结构尺寸对驱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支电极中心距p一定时,取较大的分支电极宽度w可得到较大的自由应变和夹持应力;当分支电极宽度w不变时,随p/w的增加,自由应变增加而夹持应力减小;采用交叉指形电极结构可使1-3型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横观各向异性,横向效应系数可提高2.3倍。较小的聚合物层厚度a、纤维截面尺寸c有助于提高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驱动性能,较小的纤维间聚合物宽度b有助于提高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自由应变,而同时夹持应力则相应降低。
李允沈星徐蕾
关键词:有限元方法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