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杰
-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形成拟态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7年
-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指肿瘤中的脉管系统不依赖血管形成,肿瘤细胞具有形成供血管状网络的能力,从而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血供模式。VM的形成包括多种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在其形成过程中还发现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充质转变。作为一种独特的血供方式,VM与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和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靶向VM的抗癌疗法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策略。
- 白驹徐志杰廖朝亮杨力芳
- 关键词:血管生成拟态肿瘤信号通路肿瘤治疗
- Gasdermin基因家族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1年
- 背景与目的:Gasdermin(GSDM)家族由6个重要分子组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焦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来不断有研究表明GSDM家族的表达失调参与多种癌症进程,然而GSDM家族成员在胃癌中的表达、预后、功能和潜在机制研究尚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性的分析GSDM基因家族各成员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使用ONCOMINE、GEPIA2、UALCAN、Kaplan-Meier Plotter、cBioPortal、TIMER 2.0、DiseaseMeth等多个数据库对GSDM家族分子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预后价值、功能富集、基因改变、免疫浸润相关性、甲基化改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GSDM家族中仅DFNA5在胃癌中明显高表达,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升高2.479倍。DFNA5在TNM2、3、4期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在肿瘤分级2、3级的表达明显升高。GSDM家族中仅DFNA5在胃癌中有预后价值,高表达的DFNA5提示较差的总生存期。GSDM家族中GSDMD的基因变异率最高(19%),GSDMA、GSDMB、GSDMC次之(14%),DFNA5(8%)和PJVK最低(6%)。在胃癌中筛选出186个GSDM相关的共表达基因,这些分子可能通过炎症细胞凋亡、趋化因子反应、急性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参与胃癌进程。多数GSDM家族成员的表达与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的浸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仅PJVK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浸润中呈负相关。GSDMA、GSDMD在胃癌组织中处于低甲基化水平。结论:GSDM家族成员在胃癌中存在表达及功能紊乱。GSDM家族特别是DFNA5分子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肿瘤标志物,为开发新的胃癌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 李娟妮徐志杰胡宽
- 关键词:胃肿瘤计算生物学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使用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调取电子病历系统住院部皮肤科2016年至2018年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患者的诊断、用量、溶剂和合并用药等信息。结果691例患者中,男425例,女266例;主要用于治疗湿疹(25.90%)、银屑病(22.58%)和药物性皮炎(11.58%);均采用静脉滴注,86.46%的患者日使用剂量为40~60mL,13.07%的患者为80mL,0.46%的患者为20mL;溶剂多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81.23%),其次为木糖醇注射液(18.13%)、0.9%氯化钠注射液(0.43%)、10%葡萄糖注射液(0.16%);5 369例次(95.64%)与维生素C注射液同瓶静脉滴注,6例患者合并使用氨溴索,10例患者合并使用呋塞米;可见精神欠佳、乏力等症状,疑与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临床使用日剂量普遍大于药品说明书皮肤病推荐剂量,但未超过慢性肝炎推荐剂量。该注射液药品说明书对溶剂未作明确要求,临床使用多种不同溶剂,常与维生素C同瓶注射。存在超适应证用药及配伍禁忌现象,有待干预,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魏洁颜元良曾双双徐志杰刘万里龚志成
- 关键词:皮肤科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溶剂配伍禁忌合理用药
- 贝伐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脑胶质瘤疗效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贝伐单抗(BVZ)是靶向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抗肿瘤药物,有大量研究证实BVZ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生成,达到放化疗增敏的作用,然而也有研究持反对观点。本研究旨在评价BVZ参与治疗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为临床决策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和BIOSIS数据库,查找所有有关脑胶质瘤治疗的文献,采用软件SAS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4篇文献。分析发现:在新诊断胶质瘤中BVZ与替莫唑胺(TMZ)或伊立替康(CPT-11)联用,半年无进展生存率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TMZ单药治疗,复发性胶质瘤中BVZ与CPT-11联用,半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TMZ单药治疗和BVZ联用TMZ治疗。结论:新诊断脑胶质瘤使用BVZ联用TMZ或CPT-11相较于TMZ单药可提高治疗效果。目前虽然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并未得到显著提高,BVZ与CPT-11联用很大程度上可改善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颜元良徐志杰钱龙戴爽龚志成
- 关键词:脑胶质瘤贝伐单抗
- MTHFR C677T多态性与卵泡刺激素水平和控制性超促排卵的卵巢反应有关:来自临床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 曾双双王翔王永刚徐志杰张静平刘万里钱龙陈曦魏洁杨雪龚志成颜元良
- 靶向EBV-LMP1脱氧核酶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
- 2012年
- 鼻咽癌(NPC)是发生于鼻咽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病因学研究显示,EBV感染、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等与NPC发病密切相关。
- 覃岳香徐志杰王行炜
- 关键词:鼻咽癌潜伏膜蛋白1脱氧核酶放疗敏感性
- 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被引量:4
- 2023年
- 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诊断难度较大。目前淋巴瘤的诊断主要基于细胞形态学(cell morphology)、细胞免疫学(cellular 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4大类检查。其中,分子检测是诊断淋巴瘤尤其是疑难病例的重要手段。基于肿瘤组织的所有细胞均来源于同一个癌变细胞这一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利用细胞克隆性分析来辅助进行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的诊断。由于99%B细胞淋巴瘤和94%T细胞淋巴瘤分别伴有免疫球蛋白基因和T细胞受体基因的克隆性重排,因此免疫球蛋白基因或T细胞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的分子检测可作为克隆性分析的方法之一。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编写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主要基于临床常用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淋巴瘤基因重排相关工作原理、方法及手段进行了相关阐述,以进一步指导与规范我国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工作的进行。
-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委员会病理技术专家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分会标准化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病理技术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病理技术学组杨鑫鑫郭蕾师艺张静徐志杰孟宏学丁伟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基因中国专家共识克隆性分析T细胞淋巴瘤基因重排细胞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