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聪
- 作品数:59 被引量:3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预防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2006-2013年江苏省老年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掌握江苏省伤害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老年病例的分布特征,从而为制定有效的伤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3年因伤害首次在江苏省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60岁及以上老年病例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06-2013年江苏省6家监测医院共报告老年伤害病例52 818例:老年伤害的发生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跌倒∕坠落伤(40.48%)、道路交通伤(27.79%)、刀∕锐器伤(9.95%);伤害经常发生的地点为家中(44.00%);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为娱乐活动(45.15%);伤害性质位于前三位的是挫伤∕擦伤(38.07%)、骨折(26.99%)和锐器伤∕咬伤∕开放伤(20.37%);伤害部位前三位依次为下肢(27.98%)、上肢(24.48%)和头部(22.24%)。结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伤害发生的原因均以跌倒∕坠落伤和道路交通伤为主,因此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老年伤害的发生率。
- 杜文聪杨婕周金意张永青施展赵丽霞武鸣
- 关键词:哨点监测事故预防老年人
- 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 2020年
- 目的探讨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蛋类摄入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方法以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筛查出的11392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测,获得蛋类摄入频率及颈动脉斑块(carotid plaques,CP)资料.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以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蛋类摄入频率与CP之间的关系.结果<1 d/w组(2293人)、1~3 d/w组(4890人)、4~6 d/w组(2239人)、7 d/w(1970人)CP发生率分别为40.7%、33.3%、37.7%、39.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摄入频率为<1 d/w相比,男性和女性每周1~3 d摄入蛋类CP发生风险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0.790(0.629~0.992)和0.772(0.642~0.927).根据斑块数量分组后,男性和女性1~3 d/w组颈动脉斑块多发的OR值及95%CI分别为0.702(0.515~0.958)和0.682(0.517~0.901).结论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中低频率的蛋类摄入与颈动脉斑块发生呈负相关,且这种关联性在斑块多发者中更显著.
- 朱方瑜覃玉毕媛苏健崔岚罗鹏飞杜文聪缪伟刚王劲松周金意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
- 江苏省2006-2021年老年人非故意跌倒/坠落伤害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了解2006-2021年江苏省老年人非故意跌倒/坠落伤害(EUF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江苏省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首诊EUFI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06-2021年江苏省哨点监测医院中EUFI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始终居老年人非故意伤害发生原因的首位,EUFI病例在老年人非故意伤害病例总数的占比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1.4。EUFI病例发生的高峰时间段为8:00~10:00(32.7%),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63.6%);2006-2014年伤害发生时活动前3位为休闲活动(62.1%)、家务/学习(23.1%)和工作(5.2%);2015-2021年伤害发生时活动前3位为休闲活动(41.7%)、家务/学习(22.6%)和步行(20.5%);伤害的性质主要为骨折(39.9%);受伤部位主要为下肢(32.5%);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60.3%)为主,主要结局为处理后离院(7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外省/外籍、冬季、公共居住场所、家务/学习和休闲活动是江苏省EUFI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高、职业为家政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跌倒/坠落伤害是江苏省老年人非故意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高龄女性是非故意伤害的高危人群,EUFI干预应根据其分布特征采取相应措施。
- 王荣苏健范习康周金意杨婕武鸣杜文聪
- 关键词:老年人流行病学影响因素
- 2006—2021年江苏省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特征及趋势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06—2021年儿童伤害发生的流行特征,为儿童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21年因伤害首次在哨点医院就诊的0~14岁儿童病例信息,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ost hoc testing检验,根据调整后的标化残差(AR)判断各组的差异,使用Excel 2021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共收集0~14岁儿童伤害病例130 317例,男女性别比为1.63∶1。儿童伤害发生时间具有季节性特征,且不同伤害原因发生时间分布不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伤害病例居于前5位的伤害发生原因依次为跌倒或坠落伤(34.9%)、动物伤(30.6%)、钝器伤(10.1%)、道路交通伤(9.7%)和刀或锐器伤(7.5%)。2006—2021年跌倒或坠落伤、钝器伤和道路交通伤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2 630.59、551.64、4 477.66,P<0.01),动物伤和刀或锐器伤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11 034.17、383.14,P<0.01)。儿童伤害发生时活动前3位依次是休闲活动(70.7%)、驾乘交通工具(7.9%)和体育活动(6.2%)。2006—2021年休闲活动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 819.80,P<0.01),驾乘交通工具和体育活动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3 182.72,300.77,P<0.01)。2006—2021年在家中发生伤害的占比稳居首位,且呈上升趋势(χ趋势2=4 028.1,P<0.01)。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意外事故)为主(97.7%)。伤害临床特征中,伤害性质以锐器伤或咬伤或开放伤为主(41.5%),伤害部位主要为上肢(36.7%),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88.8%),伤害病例结局以处理后离院(93.2%)为主,上述主要伤害临床特征在2006—2021年间的构成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6 454.56、2 225.46、1 758.23、5 673.24,P<0.01)。结论 2006—2021年江苏省0~14岁儿童伤害病例的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和临床特征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伤害原因为动物伤、休闲活动�
- 王荣杜文聪苏健范习康周金意杨婕武鸣
- 关键词:儿童
- 江苏省2006-2014年伤害监测系统中头外伤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分析江苏省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头外伤病例特征。方法 收集2006-2014年因伤害首次在江苏省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头外伤病例资料,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结果 2006-2014年江苏省6家监测医院共报告头外伤133172例,占所有受伤比例的26.2%(133172/509175),男女性别比为2.18:1。头外伤发生的前五位原因分别是跌倒/坠落24.6%(32796例)、钝器伤24.4%(32446例)、机动车车祸20.3%(26993例)、刀/锐器伤10.7%(14183例)和非机动车车祸6.7%(8919例);头外伤高发地点主要是公路/街道32.5%(43262例)、工业和建筑场所22.2%(29526例)、家中20.5%(27295例)及公共居住场所10.8%(14367例);发生时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37.9%(50479例)、驾乘交通工具26.1%(34749例)和有偿工作24.8%(33034例);不同性质的头外伤受伤程度构成不同,轻度伤主要由挫伤和擦伤构成,占63.5%(67929/106912),中度伤病例中,脑震荡、脑挫裂伤21.5%(5119/23803)和骨折14.9%(3554/23803)的比例有一定升高,重度伤主要由脑震荡及脑挫裂伤构成(74.6%,1833/2457);133172例头外伤中78.8%(104940例)的结局是治疗后回家,仅有0.1%(134例)死亡。结论 头外伤在江苏省伤害监测病例中的比例最高,应在伤害防制中引起重视。
- 杨婕杜文聪周金意张永青施展邱晶武鸣
- 2006-2014年江苏省哨点医院中因暴力就诊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WHO对暴力的定义为故意攻击和加害个人或集体,并导致身体、心理、道义和社会发展的损害,包括袭击、攻击、辱骂、威胁、折磨和性袭击,也包括自虐、自残和自杀等伤害。世界范围内每年有99.4万人因伤害和暴力丧失生命,约占死亡人数的11%。
- 杨婕杜文聪周金意施展邱晶武鸣
- 关键词:暴力
- 2017—2021年徐州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变化趋势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徐州市道路交通伤害的死亡变化趋势,为制定道路交通伤害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2021年徐州市户籍人口死因监测资料,采用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利用Joinpoint软件描述分析因道路交通伤害而造成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2017—2021年徐州市道路交通伤害的粗死亡率为16.87/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09/10万,均呈下降趋势(APC=-4.81%、-7.98%,t=-6.12、-18.61,P值均<0.05);男性粗死亡率(23.11/10万)高于女性(10.1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0.86,P<0.01);0~14、15~44、45~64岁年龄组粗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t=-35.12、-7.17、-9.79,P值均<0.05);道路交通粗死亡率城市(15.33/10万)低于农村(17.6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5,P<0.05);伤害类型前3位分别为行人(占63.46%)、骑脚踏车(占13.85%)和骑摩托车(占8.53%)。结论徐州市2017—2021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是伤害死亡的重要原因,应重视对男性、≥65岁年龄组、农村人群的道路交通安全宣教,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 鹿培培马新慧陈培培乔程刘德董宗美李婷张盼杜文聪
- 关键词: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
- 2006―2022年江苏省哨点医院道路交通伤害病例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06―2022年江苏省道路交通伤害病例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措施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22年,江苏省哨点医院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流行特征;计算构成比,组间比较选用χ^(2)检验,并对道路交通伤害构成比进行趋势分析;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时间分布特征。结果道路交通伤害病例数居伤害发生原因的第2位(277744例,18.70%)。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29∶1.00。2006―2022年江苏省居民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全部居民伤害的比重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34066.82,P<0.001)。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时间有季节性特征,发生高峰期为每年4月15日―12月31日,发生高峰日为每年8月23日;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时病例以驾乘交通工具为主(73.2%);损伤程度以轻度为主(72.2%);主要结局为处理后离院(77.4%);≥65岁年龄组居民发生道路交通伤害后严重程度最重(中/重度占比59.8%)且观察/住院/转院(32.5%)人数居多;受伤部位主要为下肢(28.8%)和头部(21.8%);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66.2%)。结论道路交通伤害是江苏省居民因伤害就诊的重要原因,干预措施应重点关注男性和≥65岁年龄组的人群;同时应加强下肢及头部等重点部位的防护,以降低道路交通伤害的严重程度。
- 王荣范习康吴洵杨婕周金意杜文聪
- 关键词:道路交通伤害圆形分布法
- 江苏省中老年人群体质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联研究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分析江苏省中老年人群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病间的关联以及潜在的交互作用,为制定COPD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7—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6个市(区)共3600名≥40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测。采用R 3.5.3软件进行方差分析、χ^(2)检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3365名研究对象纳入数据分析,其中COPD患者428名(12.7%)。低体重者38人(1.1%),体重正常者1257人(37.4%),超重者1480人(44.0%),肥胖者590人(17.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的FEV1/FVC水平随BMI增加而上升(β=0.30);与体重正常的人群相比,超重及肥胖的人群支扩后的FEV1/FVC水平更高(β=1.14,2.1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与COPD患病呈负相关(OR=0.89,95%CI:0.84~0.95);与体重正常的人群相比,低体重与COPD患病增加相关(OR=3.14,95%CI:1.38~7.17),肥胖与COPD患病降低相关(OR=0.46,95%CI:0.28~0.7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男性(P交互<0.001)、当前吸烟者(P交互<0.001)以及暴露于生物燃料者(P交互=0.009)中观察到BMI与FEV1/FVC间具有更强的关联强度。结论江苏省中老年人群BMI与支气管扩张后的FEV1/FVC呈正相关,与COPD患病呈负相关,提示适宜的体重增长或许能够改善肺功能。
- 宛星霖陈路路苏健万亚男罗鹏飞杜文聪朱政陶然陶然
- 关键词:体质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中老年人
- 脂联素通路多态性与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江苏汉族人群脂联素通路基因多态性和环境的联合作用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新诊断T2DM病例(1105例)和健康对照(1107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利用Real-time PCR联合Taqman-MGB探针方法对19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性遗传模型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DIPOQ基因rs7649121、PPARγrs3856806基因型频率在病例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腰围、血清脂联素浓度、吸烟、饮酒、ADIPOQ rs7649121、rs12495941,PPARγrs3856806等因素与T2DM的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脂联素通路多态性与环境联合作用对于T2DM遗传易感性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 赵旭叶青周玲杜文聪陆莹李倩叶新华俞晓芳马建华成金罗高燕勤曹园园
- 关键词:2型糖尿病PPARΓ基因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