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敏

作品数:22 被引量:8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化学工程
  • 3篇生物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活性炭
  • 4篇丁烷
  • 4篇正丁烷
  • 3篇动力学
  • 3篇吸附动力学
  • 3篇颗粒活性炭
  • 3篇比表面
  • 3篇比表面积
  • 2篇动力学研究
  • 2篇性能研究
  • 2篇杉木
  • 2篇炭吸附
  • 2篇天然气
  • 2篇氢氧化
  • 2篇氢氧化钾
  • 2篇污染
  • 2篇吸附值
  • 2篇磷酸
  • 2篇硫酸
  • 2篇孔结构

机构

  • 22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国家林业局
  • 1篇福建省林业科...

作者

  • 22篇刘晓敏
  • 18篇邓先伦
  • 13篇朱光真
  • 12篇王国栋
  • 5篇郭昊
  • 2篇许玉
  • 2篇金崑
  • 2篇薛亚东
  • 1篇孙康
  • 1篇林冠烽
  • 1篇龚建平

传媒

  • 3篇林产化学与工...
  • 2篇功能材料
  • 2篇生物质化学工...
  • 2篇第五届全国研...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可再生能源
  • 1篇Agricu...
  • 1篇自然保护地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兽类相对多度变化和活动节律
2025年
【目的】更新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数据,了解近10年保护区主要兽类相对多度变化和不同季节各物种的活动强度差异,以期为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间,在保护区内阿尔金山北麓区域布设了50台红外相机开展监测工作;计算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并与该地区10年前红外相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季节保护区主要兽类的日活动节律。【结果】共记录到兽类12种,隶属4目7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与10年前相比,在6种食草动物中,除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和岩羊(Pseudois nayaur)外其余4个物种的RAI均有所下降;在6种食肉动物中,赤狐(Vulpes vulpes)的RAI有所下降,狼(Canis lupus)、雪豹(Panthera uncia)、猞猁(Lynx lynx)的RAI均有所增加。野骆驼(Camelus ferus)(时间重叠度指数Δ_(4)=0.89)和狼(Δ_(4)=0.56)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极显著(P<0.001);鹅喉羚(Δ_(4)=0.84)和赤狐(Δ_(4)=0.78)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P<0.01)。【结论】①新增棕熊(Ursus arctos)至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物种名录;②10年间保护区主要兽类种群动态有所变化,食肉动物种群相对多度总体有所增加,而食草动物有所减少;③保护区兽类群落受水源和温度影响,其时空活动格局表现出差异;④建议保护区加强对长期持续监测工作的投入,及时掌握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动态变化,为保护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刘晓敏程芸王欣琪袁磊李佳张宇金崑薛亚东
关键词:日活动节律
狼、豺和赤狐时空生态分布特征
2025年
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和赤狐(Vulpes vulpes)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捕食者,探究其种间时空生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保护意义。基于2021—2024年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调查监测数据,使用参数优化的最大熵模型(Maxent)与核密度法比较了狼、豺和赤狐的种间与种内时空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1)优化后的Maxent模型狼、豺和赤狐AUC值分别为0.966、0.941和0.960,狼栖息地的关键因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26.1%)、海拔(14.8%)和距铁路距离(14.0%),豺为坡度(62.1%)、归一化植被指数(23.2%)和距铁路距离(3.1%),赤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29.3%)、海拔(16.5%)和距铁路距离(12.5%)。(2)狼、豺和赤狐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较高,适宜栖息地空间重叠度系数分别为0.53(狼-豺)、0.78(狼-赤狐)和0.63(豺-赤狐)。(3)三种食肉动物的时间生态位存在明显分化(P<0.05),狼的活动高峰期晚于豺,赤狐明显回避狼和豺的活动。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狼、豺和赤狐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是其同域共存的关键因素,为食肉动物的保护研究提供了参考。
黄太福张溢刘晓敏丛微余建华李佳薛亚东张于光
关键词:生态位物种共存活动节律食肉类
KOH浸渍制备活性炭及其对丁烷吸附性能研究
将正交试验运用于KOH浸渍制备丁烷吸附用活性炭的研制,并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直观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活性炭丁烷吸附性能影响程度:KOH浓度>浸渍比>浸渍温度>浸渍时间,同时得出了最佳的浸渍改性工艺KOH浓度为2%、浸...
刘晓敏邓先伦郭昊王国栋
关键词:活性炭氢氧化钾
活性炭孔结构与正丁烷吸附性能的关系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活性炭在工业三废治理过程中,尤其是在废气治理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相吸附活性炭已广泛用于溶剂回收,有机废气处理,气体分离、净化,能源储存等领...
刘晓敏
关键词:活性炭吸附动力学
文献传递
浸渍改性活性炭对正丁烷吸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借助SEM,FT-IR,Bohem滴定,氮气吸附对改性后的活性炭进了分析,研究了KOH溶液、NaHCO3溶液、HNO3溶液浸渍改性活性炭机理。对3种浸渍改性剂改性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KOH溶液、NaHCO3溶液的改性效果要优于HNO3溶液的改性效果;而NaHCO3溶液的浸渍改性作用比KOH溶液更明显些。浸渍过程中会改变活性炭表面和孔结构,出现了凹凸不平、裂痕、团聚现象,使比表面积发生改变;浸渍作用会引起孔隙扩大、孔道坍塌、孔径堵塞等现象,使得孔容积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另外,浸渍改性过程会影响活性炭表面的官能团,进而影响其吸附性能:总碱度越大,丁烷吸附性能越小;活性炭表面的羧基越少、内酯基越少,酚羟基浓度越多,对丁烷的吸附量也越大。
刘晓敏邓先伦郭昊王国栋
关键词:活性炭
活性炭吸附正丁烷动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研究了木质颗粒活性炭对正丁烷的吸附动力学,考察了吸附温度,正丁烷含量和正丁烷流量对活性炭吸附正丁烷过程的影响,并用准一级、准二级、Elovich和班厄姆4种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炭对正丁烷的饱和吸附量降低,表明活性炭吸附正丁烷为放热反应;随着正丁烷体积分数的增大,吸附饱和时间不变,但正丁烷吸附量不断增大;正丁烷流量显著影响活性炭的吸附速率和吸附时间,但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保持不变。在不同条件下班厄姆方程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远高于其他3个动力学方程。因此,活性炭对正丁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遵循班厄姆动力学方程。
郭昊邓先伦刘晓敏王国栋朱光真
关键词:活性炭正丁烷吸附动力学
低温定向制备高比表面积木质颗粒活性炭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低温制备高比表面积木质颗粒活性炭的方法,以木质纤维素类原料与磷酸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加热进行酸水解糖化处理,使混合料具备可成型的粘性,经捏合后成型为柱状(或球状),经180~300℃的干燥固化后在350~500...
邓先伦朱光真刘晓敏孙康
文献传递
杉木屑制备高丁烷工作容量颗粒活性炭(英文)被引量:14
2011年
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高丁烷工作容量(BWC)颗粒活性炭(GAC)的制备方法。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中通过添加浓硫酸作为助催化剂,以杉木屑为原料制备了BWC高达165 g/L的产品,其表观密度为241 g/L,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为2 627 m^2/g、1.574 cm^3/g、0.941 cm^3/g和2.397 nm。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磷酸浓度为56%,浸渍比为1.9∶1,硫酸添加量为6%,硫酸浓度为80%,干燥固化温度为300℃,干燥固化时间为3 h,活化温度为450℃,活化时间为60 min,并且浓硫酸和活化温度是制备丁烷吸附用颗粒活性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本研究可将高BWC颗粒活性炭制备时间从20-70 h缩短在5 h以内。
朱光真邓先伦刘晓敏许玉林冠烽龚建平
关键词:正交试验杉木磷酸硫酸
油茶壳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制备油茶壳活性炭,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方法]以油茶壳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油茶壳活性炭,考察磷酸浓度、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的得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得的活性炭结构进行表征。[结果]当磷酸浓度为70%,浸渍比为1∶3,活化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90 min时,活性炭得率可达34%以上;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大于1 000、150mg/g;所得活性炭结构以微孔为主,且富含一定比例的中孔,孔径分布相对集中在1.4~5.0 nm。[结论]该研究为油茶壳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刘晓敏邓先伦郭昊王国栋
关键词:活性炭
木质颗粒活性炭的孔结构对丁烷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对5种不同工艺制备的杉木颗粒活性炭的丁烷活性、丁烷工作容量、丁烷持附性与孔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丁烷吸附性能与活性炭样品的比表面积、孔容积和孔径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对丁烷活性起作用的孔主要集中在1.16~2.00 nm;对丁烷工作容量有显著影响的孔径介于2.0~4.0 nm;对丁烷持附性影响最大的孔分布在0.5~1.0 nm。大孔对整个吸附过程没有什么显著影响,只是作为丁烷分子进入中孔、微孔的输送通道。
刘晓敏邓先伦朱光真王国栋许玉
关键词:活性炭孔结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