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磊

作品数:11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边坡
  • 2篇公路
  • 2篇高速公路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滑坡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环境
  • 1篇地质环境影响
  • 1篇地质灾害
  • 1篇东郊
  • 1篇岩质
  • 1篇岩质边坡
  • 1篇营养元素
  • 1篇元素分布特征
  • 1篇三维离散元
  • 1篇色谱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恢复
  • 1篇水平滑移

机构

  • 10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徽省交通投...

作者

  • 10篇张磊
  • 4篇王运生
  • 4篇程温莹
  • 3篇罗永红
  • 2篇罗丽
  • 2篇刘勇
  • 1篇申通
  • 1篇曹文正
  • 1篇吉锋
  • 1篇石豫川
  • 1篇黄健龙
  • 1篇孔祥宇
  • 1篇舒媛洁
  • 1篇钟西贝
  • 1篇陈琛
  • 1篇全清
  • 1篇伍丽娟
  • 1篇顾金

传媒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山西建筑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康定Ms5.8级地震冷竹关坡体内地震动响应特征被引量:13
2015年
为了揭示坡体内不同水平深度峰值加速度变化特征及地震触发大型滑坡形成机理,在冷竹关沟两岸安置强震监测台阵,对斜坡内部不同深度地震动响应进行监测研究.2014年11月25日康定Ms5.8级地震触发了位于坡体内部不同深度的五台强震监测仪,数据揭示:自坡体表面水平向内,各监测点水平向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且0~45 m的表层向内峰值加速度下降幅度较大,在坡体内部的下降幅度变小,洞深99 m处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约为洞口监测仪的60%;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也表明自坡面向内各监测点加速度幅值逐渐减小,标准反应谱的动力放大系数β都小于3.5;傅里叶频谱也表明自坡面向内各监测点幅值逐渐减小,且越靠近洞口傅氏谱频率成分越复杂.
王运生贺建先罗永红郝子皓刘勇张磊
关键词:加速度反应谱
四川成都东郊大气颗粒物水溶性酸性离子测定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测定成都东郊大气颗粒物水溶性酸性离子含量。[方法]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与分析了成都东郊区域2007年下半年及2008年上半年不同粒径(分级)可吸入颗粒物及其主要酸性离子的含量和特征,同时分别比对了2006年同期样品的结果,从而得出成都市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前后的大气颗粒物及其主要酸性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分级样品中,直径在0.65~2.10 μm的样品中阴离子总浓度和各种阴离子浓度都明显高于其他级别。颗粒物中水溶性酸性阴离子的富集量最大,这个特征与2006年的相同。[结论]成都东郊区域的细粒子对人体的危害性最大。
张磊程温莹陈琛
关键词:颗粒物离子色谱
1786年磨西地震烂田湾滑坡形成机制及过程被引量:9
2016年
大型高位地震滑坡因其瞬时破坏性及灾害链效应而备受关注。通过对1786年磨西73/4级地震触发的泸定烂田湾滑坡深入详细的调查及根据邻近摩岗岭地震动监测成果,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并利用三维离散元模拟软件—3DEC,模拟了滑坡的运动过程。研究揭示,地震波在经过地形及背坡效应放大后,斜坡滑源区地震峰值加速度超过1 g,地震作用首先在强卸荷斜坡后缘沿陡倾坡外的结构面拉裂并向下贯通,随着地震力的持续作用,拉裂面外侧的岩体沿缓倾结构面剪断滑出,因此烂田湾地震滑坡形成机制为拉裂-滑移。滑坡的演化过程为:孕育-启动→高位高速运动→碎屑流→堆积堵江4个阶段。滑坡堵江后形成堰塞湖并在短期内决口。
顾金王运生曹文正张磊黄健龙贺建先刘勇
关键词:地震滑坡
黄塔(桃)高速公路边坡土壤营养元素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08年
黄塔(桃)高速公路生态建设与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建立在查清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之上,作者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系统性采集土壤样品、测试分析,探讨了黄塔(桃)高速公路边坡土壤中N、P、K、有机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分布特征。
张磊程温莹罗丽
关键词:高速公路边坡土壤营养元素
能源消费结构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以成都市某区为例被引量:6
2009年
以成都市某区为例,通过研究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大气环境质量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近五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以及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以探索中国城镇能源消费结构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为节能减排、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从2006年开始空气质量有所好转,这种变化与主要能耗结构变化明显相关,说明合理利用资源,推广清洁能源和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能源、经济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有效途径。
伍丽娟程温莹张磊
关键词:能源结构大气环境质量节能减排
黄塔(桃)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生态恢复研究
2008年
通过研究区环境调查、开挖边坡岩土的采样和理化性质分析,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地质、气候、人居环境等条件,综合考虑边坡稳定性、植物根系、边坡防护工程方式等实际因素,提出岩质边坡的生态恢复方案。
汪家勇程温莹张磊
关键词: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
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大气水中重金属污染特征
2009年
通过对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大气水进行定点周期性采集和监测,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表征大气水样受污染程度的重金属含量,包括Cu、Pb、Fe、Mn、Zn、Cd、Hg、As、Cr等9种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大气水中主要污染重金属元素为Cu、Zn、As、Hg、Fe,其中Hg、As含量在秋冬季以及阴雨雾霾的特殊天气条件下尤其高,东郊监测最高As浓度为12.86mg/L,西郊监测Hg浓度高达17.55mg/L。从区域污染程度上说,西郊大气水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东郊较之稍轻。
孔祥宇罗丽舒媛洁张磊钟西贝
关键词:大气水重金属污染特征
顺坡陡-中倾角裂隙组合结构边坡稳定性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顺坡向倾外裂隙易与开挖坡面组合形成不利块体,严重威胁边坡稳定。以雅砻江中游某电站石料场顺坡向(后缘)陡倾裂隙-(中下部)中倾外裂隙组合结构边坡为例,通过勘探查明边坡长大结构面的延伸及组合,陡-中倾坡外裂隙的存在使可能的失稳模式为沿后缘陡裂张开的底面单面滑动。为评价边坡稳定性,针对Ⅱ区边坡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判断底滑面中岩桥的抗剪强度较大,定性分析认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采用极限平衡法求出不同工况下开挖边坡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开挖至高程2 165 m时,在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边坡整体均处于稳定状态,开挖至高程2 110 m时,天然、暴雨工况下稳定,但安全浴度不足,而地震工况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同时分析了底滑面裂隙连通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三维离散元程序分别计算天然工况下边坡开挖至高程2 165 m和2 110 m时的力学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边坡开挖至高程2 165 m时,沿顺坡裂隙发生侧向位移,开挖至2 210 m,位移增大,位移变形受后缘陡倾裂隙与坡体中下部顺坡向节理控制。研究成果可为边坡后续支护设计提供建议。
李鸿鸣吉锋石豫川冯小飞张磊
关键词:三维离散元连通率
四川芦山M_s 7.0级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此次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备受各界关注。基于遥感解译与震后现场调查,对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芦山地震的地质环境影响主要有:诱发较为广泛的崩塌等次生山地灾害,崩塌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双石—大川断裂带槽谷以及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省道芦山—宝兴峡谷、芦山—双石峡谷、龙门—太平峡谷,其中震中区宝盛、太平镇崩塌密度最大;泥石流动静物源有不同程度增加,崩塌新增了泥石流沟的物源;斜坡上缓坡带也堆积有新的崩塌物源,使震后沟谷泥石流与坡面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增加;斜坡震裂现象较普遍,震动引起斜坡表层覆盖层不均匀沉降,宏观上表现为地面开裂、房屋开裂以及公路路基失效等;沙土液化加重灾害程度,震动引起发震断裂槽谷区砂土液化,使发震断裂带上地基失效,震害加重;厚覆盖层场地效应使地震下盘平坝区震害异常,下盘前陆盆地厚覆盖层地区地震波放大效应使芦山县龙门、清仁以及天全县老场、仁义平坝区及斜坡地带震害严重;芦山地震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震中区太平—宝盛一带,其次是断裂带下盘5km—上盘5km的地带、宝兴县城区域及前陆盆地带。
王运生全清罗永红张磊申通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影响崩塌路基沉陷
芦山地震仁家村斜坡地震动监测被引量:2
2015年
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一个显著特点是地形放大效应。震后第二天,课题组在极震区仁家村斜坡局部孤突地带谷底基岩及斜坡中部坡折部位各放置一台地震监测仪,捕捉到一系列余震数据。数据显示,坡折(2#监测点)相对谷底监测点(1#监测点,二级阶地高程)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一般放大最大可达3.4,最小为1,说明坡折部位的地震动能量大于谷底部位。阿里亚斯强度计算显示,坡折部位阿里亚斯强度最大值为0.004 855 m/s,谷底部位阿里亚斯强度值最大为0.003 145 m/s,前者约为后者的1.5倍,阿里亚斯强度放大系数最大可达6.9。傅里叶频谱分析可知,1#监测点主频范围为4.81-22.81 Hz,2#监测点主频范围为3.31-20.94 Hz,说明局部孤突地形并不影响坡体接收到地震波的丰富程度。通过与桅杆梁监测成果对比,说明了软弱覆盖层地震波的低频部分有放大作用,而对高频部分存在滤波作用;三面临空山体表现更显著的放大效应。研究认为,地震条件下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动加速度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因而在这些地区较易达到岩土体的强度极限,从而增加震裂、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规模,在进行山区工程选址和城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局部地形的放大作用和影响。
张磊王运生罗永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