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卫红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基础学科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哲学
  • 4篇唯物
  • 3篇以人为本
  • 3篇人为本
  • 3篇主义
  • 2篇唯物史观
  • 2篇唯物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哲...
  • 2篇辩证法
  • 1篇大众化
  • 1篇新唯物主义
  • 1篇哲学变革
  • 1篇哲学基础
  • 1篇职业道德
  • 1篇执政
  • 1篇执政理念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共产党执...
  • 1篇中国共产党执...
  • 1篇社会主义

机构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2篇李卫红
  • 1篇董立河
  • 1篇马剑波

传媒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史学史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唯物史观人学视阈中的以人为本
2011年
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是对唯物史观人学理论的继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发展。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的状况是衡量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但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以人为本是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的具体运用,但并没有把"普通个人"概念淹没在"人民群众"这个整体性的概念之中,因而在理解以人为本时,一定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以人为本"并未否定阶级和阶层划分,通过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对当今社会的整合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李卫红
关键词:以人为本唯物史观社会主义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演变的逻辑进程探寻
2013年
探讨支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抓革命、促生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产生的"特殊逻辑",既可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本质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执政理念生成的时代逻辑根据。改革开放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特殊逻辑"是"本本"和"原则"的至上性。新时代起支配作用的"逻辑"就是确立了"实践"对于"原则"的优先性和至上的权威,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自觉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执政理念。
李卫红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逻辑进程
奥克肖特的“历史经验”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种基于《经验及其模式》的解读被引量:3
2011年
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哲学家奥克肖特在其《经验及其模式》中阐发了一种独特的历史经验理论。在对历史学性质的看法上,虽然后现代历史哲学在奥克肖特的视野之外,但他实际上兼备了"现代"和"后现代"的双重视域,因而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现代和后现代,以便形成一种对历史学相对合理的认识。而且,奥克肖特的历史经验理论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前西方历史哲学领域有关"经验"问题的讨论。
董立河李卫红
关键词:奥克肖特历史经验
简论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
2002年
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行为的社会化角色道德,它与行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包括责业守则精神、精业求实精神、创业拼搏精神、敬业爱岗精神、乐业奉献精神。这五个道德层次和道德境界形成相互联系的阶梯,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
李卫红
关键词:职业道德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
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兼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被引量:2
2007年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市场经济解放个人的根本历史作用的深刻揭示和积极顺应,是对长期以来我党和我国在社会发展问题上"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的克服,是对我党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发展理念的科学总结,是面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矛盾而提出的指导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正确方针。
李卫红
关键词:市场经济以人为本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研究述评
2005年
“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文章对目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部分讨论文章和著作进行了研究,在概括、整理其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试图对这场讨论加以评述。
李卫红马剑波
关键词:本体论思想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实质被引量:4
2003年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和只习惯于说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作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却不注意也不习惯说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作为其理论来源。但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主要地正是唯物史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中心主要地正是人本主义。不明白这一点,就搞不清楚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性质。
李卫红
关键词: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中的“技术转向”被引量:1
2003年
目前,哲学研究中的"技术转向"有两层意义:一是指作为学科的技术哲学正在成为哲学中的热门,即狭义的"技术转向";二是指哲学视野的转变,即以技术哲学的语言来解读以往哲学所关心的一切,即广义的"技术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与哲学中的"技术转向"之间有内在联系。
李卫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研究述评
2011年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问题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辩证法甚至辩证法本身的理解存在着许多问题。应引进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辩证法的根基和载体,重新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辩证法的逻辑结构是自我对象化、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研究不仅对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体系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具有全局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李卫红
关键词:实践辩证法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被引量:5
2002年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李卫红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黑格尔辩证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