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
- 作品数:23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凉山彝族嫫尼现状调查被引量:6
- 2006年
- 彝族嫫尼是生活在彝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一些已婚女性组成,她们用自己的巫术为人驱鬼治病,禳解灾难,占卜未来。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凉山彝族嫫尼成巫的原因和条件,她们从事的法事活动,她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嫫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笔者所做的调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 蔡华
- 关键词:彝族
- 倪瓒的道教美学思想探析被引量:8
- 2004年
- 作为元朝一名著名绘画大师 ,倪瓒受道教思想的影响颇大。本文从逸民、逸气。
- 蔡华申喜萍
- 关键词:倪瓒选民逸气逸格
- 互嵌与共生:多民族杂居区生计模式的族际互动——以九龙县为例被引量:1
- 2025年
- 生计是衡量福祉的重要尺度,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议题。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突破单向度的经济互惠,构建多维度协同演化的共生系统。本文以四川省九龙县为田野点,采用民族学参与观察与历史文献互证法,剖析汉族、藏族、彝族在共享生计模式下的多民族互嵌与共生现象,探讨多民族杂居区生计模式与族际互动的互构关系。从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切入,深入探讨“空间互嵌、经济共生、社会共融、文化互鉴”的互嵌体系,揭示民族间的互嵌与共生关系。研究认为,多民族杂居地区通过资源利用的互补性配置、地方性知识的共享性传递、环境应对的协作性实践,形成超越族群边界的“生计共同体”。这种基于物质交换与意义协商的共生逻辑,不仅重构了九龙县汉、藏、彝三元族际关系网络,更为当代民族地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镜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证支持。
- 欧妮蔡华
- 关键词:族际互动
- 凉山彝族婚嫁“高额彩礼”问题研究被引量:4
- 2022年
-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婚嫁彩礼持续走高,特别近10年来,婚嫁彩礼已经变异为“高额彩礼”。课题组自2018年至2022年,以凉山彝族“高额彩礼”为研究对象,探究“高额彩礼”的性质、形成的原因和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高额彩礼”阻碍凉山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凉山急需进行一场彻底的移风易俗洗礼,使彩礼不再“高额”,让彝族青年走出“婚嫁漩涡”,形成崇尚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的社会风气,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 蔡华何长英
- 关键词:凉山彝族
- 试论彝族民间宗教与彝族地区发展
- 彝族宗教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内容为核心,以毕摩掌握的经书为载体,祭仪由毕摩苏尼主持,尚处于物象礼仪阶段,调整彝族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民间宗教。改革开放以来...
- 蔡华
- 关键词:民间宗教
- 文献传递
- 凉山彝族关于麻风病的文化应对与社会构建被引量:3
- 2020年
-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在历史上的不可治性,人们尤为害怕这种病。凉山彝族曾将其视为一种具有“遗传性”的疾病,并因此衍化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应对机制。在医疗技术有限的历史条件下,麻风病对彝族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有着解构性的影响,但其“遗传性”的文化设置却有效地缓解了个体病患对群体带来的信任危机、社会关系断裂等难题。
- 约其佐喜蔡华
- 关键词:凉山彝族麻风病社会制度
- 民族学视野下的义诺彝族“吉觉”仪式被引量:8
- 2010年
- 本文从民族学视角出发,对凉山美姑县义诺彝族的"吉觉"仪式进行了研究。"吉觉"仪式,作为毕摩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彝族驱遣类仪式中以遣返祸害、扭转劣势和转返他人咒术攻击为特征的季节性仪式。不仅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鬼神观念,也折射出了鲜明的象征思维、对超自然界的刚硬态度和控驭意识,以及"人力胜天、和谐平衡"的思想特质。
- 蔡华张可佳
- 关键词:民族学
- 原生性宗教与国家治理问题探究被引量:3
- 2016年
- 原生性宗教作为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的、与民族的社会文化浑然一体的宗教系统,历来就是中国宗教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无论作为一种文化系统还是组织实体,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在治理视角下,本文提出民族的原生性宗教首先是由于理解与定位的问题带来了治理实践中的难题与困境,从而带来了民族的原生性宗教是否应该治理,该如何治理,何种活动符合法律与政策等种种问题。通过问题反思对原生性宗教的价值做出多维的分析,给原生性宗教更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
- 蔡华
- 关键词:民族宗教
- 文化传播与仪式变迁——以云南普淜彝族“喽氐”为例
- 2025年
- “喽氐”是彝族罗罗濮支系驱邪禳灾的传统祭祀仪式,历史上在云南祥云县及周边彝族地区颇为盛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主持“喽氐”的彝族法师“朵西”已被火居道士取代,仪式被赋予“庆祝丰收、朝山祈福”的新内涵。“喽氐”仪式的这种文化变迁,是道教传播彝族社会的文化涵化所致。本文通过对云南普淜朝山节“喽氐”仪式的田野调查,分析道教与彝族民间信仰的文化传播与仪式变迁,指出“喽氐”是滇西民族文化交融的民俗节日,是道教传播影响滇西各民族的典型个案。
- 杨杨蔡华
- 关键词:彝族道教民间信仰
- 道教在巍山彝区的传播与发展被引量:5
- 2004年
- 巍山是彝族南诏国的发祥地,在南诏统治时期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里的历史长河中深受道教影响,在巍山,无论在彝族宗教体系上,还是在道教宫观里都能体味到两种文化的交融。道教丰富了彝族宗教信仰的内容,道教在传播中又吸收了彝族的传统文化,为道教能在巍山彝区长久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论文根据本人到巍山彝区的调查探讨了巍山彝区道教的传播以及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的交融。
- 蔡华
- 关键词: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