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绍楠

作品数:19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6篇哲学宗教
  • 4篇艺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美学
  • 2篇电影
  • 2篇审美主义
  • 2篇佛教
  • 2篇《台北人》
  • 1篇多德
  • 1篇心安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言说
  • 1篇言说方式
  • 1篇艺术
  • 1篇异教
  • 1篇语境
  • 1篇语言
  • 1篇遮蔽
  • 1篇中国传统美学
  • 1篇中华美学
  • 1篇人间
  • 1篇人间词话
  • 1篇人性论

机构

  • 8篇华侨大学
  • 7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作者

  • 17篇郑绍楠
  • 1篇张海涛
  • 1篇张海涛

传媒

  • 3篇华侨大学学报...
  • 2篇电影文学
  • 2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电影新作
  • 1篇电影评介
  • 1篇理论界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陕西教育(高...
  • 1篇厦大中文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5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罗生门》:在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真之间被引量:2
2008年
历史之真与文学之真的辨析一直是文艺理论史上一个重要的论题。新历史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历史的真实性品质变得越来越不牢靠,相反,历史的诗性品质却得到醒目的彰显。由此,不仅人们对某一事件真相的认识变得越发困难而且真相本身也似乎愈发晦暗不明。那么到底还有没有真相到底如何认识真相文学之真是否当真能取代历史之真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诗学提供了一条回答这些问题的路径。而对于此路是否可行,电影《罗生门》提供了一个求证的范例。
郑绍楠张海涛
关键词:《罗生门》
白先勇佛教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融合被引量:1
2022年
白先勇的文学创作具有将中国传统佛教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相融合的特点。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来看,白先勇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前见”与佛教思想紧密相关,他将西方现代主义人—神对立的张力结构置换为今—昔比照的无常变化。以佛教的“四法印”来观照,白先勇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人生虚无和痛苦的体验是通过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来完成的。在文学的终极关怀层面上,白先勇没有走上佛教“寂静涅槃”的出世解脱之路,而是代之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悲剧的尊严”的抗争精神,并且他将大乘佛教的悲悯情怀与“悲剧的尊严”相融合,呈现出解释学所说的“视域融合”的境界。
程彩霞郑绍楠
关键词:佛教思想《台北人》视域融合
《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被引量:2
2019年
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已经成为美学界的共识,但具体如何转化,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经典著作,他富有远见地将美学的发展置入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语境--"跨文化历史语境"中。但他在重新建构民族美学时,误解了美学的学科性质,错误地将具有时代地域阶级局限性的、以康德叔本华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原理当成普遍真理,把中国传统美学当成材料。《人间词话》启示着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路径--既不能脱离西方美学的影响,又不能以西方美学原理为普遍真理而把中国美学当成材料;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应该自觉地置入"跨文化历史语境"中,恢复对民族美学的自信心,在充分注重民族美学的传统与特性的前提下,与西方美学进行对话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影响。
郑绍楠
关键词:《人间词话》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文化张力结构下的悲剧:对莎士比亚《李尔王》的解读被引量:1
2019年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信仰开始解体,异教精神迅速崛起并对那个时代的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莎士比亚并没有放弃以基督教的神性视野观照人性。基督教和异教精神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张力,它使莎士比亚悲剧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并产生了与古希腊悲剧迥异的旨趣。这种张力在剧作《李尔王》中体现为基督上帝始终没有正面出场却处处在场,体现为剧中人的平庸与渺小、疯狂与卑鄙,以及对爱之化身毁灭的绝望和对永恒之爱的祈望。
郑绍楠郭小丽
关键词:基督教异教悲剧《李尔王》
审美主义:从康德到尼采
郑绍楠
关键词:审美主义席勒
黑泽明电影《乱》的佛教视野和美学思想被引量:1
2017年
黑泽明的电影《乱》是由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改编而来,导演将故事背景置换为古代日本,并以佛教视野来观照乱世中的众生相。他在原作基础上增添了三个人物来代表人类对待苦难的三种态度——复仇、美和佛教的宽恕。在此视野下,他看到仇恨是"乱"不断循环的根源;而乱世中的美除了安慰苦难者,还担负"天问"的责任。《乱》中所持的美学不是日本避世的恒在美学,也非安住现世的无常美学,而是企图借美沟通接近救赎彼岸的宗教美学。
郑绍楠郭小丽
关键词:《乱》宽恕复仇
更从何处把心安——论王国维审美主义思想及其对叔本华美学的接受
王国维的审美主义思想形成于“跨文化历史语境”里,这种特殊的背景决定了他的审美主义思想不可能是西方审美主义思想的照搬引入,也不可能是传统审美主义诗学的简单延续,而只能是王国维带着自己“先行结构”和“前见”在接受西方美学过程...
郑绍楠
关键词:审美主义叔本华
文献传递
《色·戒》和《第四十一个》里的“孤岛之爱”被引量:1
2012年
“异质环境”是指迥然于人物日常熟悉的生存环境,人物的真性情在日常环境中往往处于被掩盖状态,而当人物被命运抛入这种环境之中,人的生存悖论在这里激化,人性所具有的丰富与复杂都要在此上演。小说《第四十一个》和电影《色·戒》提供两个相类似的范本,两场异质环境里的异质爱情向我们展示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同时也证明用一种简单的二分法去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态度的不可取。
张海涛郑绍楠
关键词:《色·戒》
论老子对“道”的言说方式以及王弼对此的发展
2012年
黑格尔认为可以"肯定性的方式"或"否定性的方式"去表现崇高的对象。文章试图运用黑格尔的这种崇高表现理论来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言说方式,以及王弼对老子的"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王弼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发展是:通过他的"言义之辨",去"说"老子认为"不可说"之物。而这种说是一种"肯定性的方式"的说,也是一种诗意的说。从老子到王弼对"道"的言说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某个角度上,也说明了魏晋玄学为何没有走向宗教和哲学形而上学,而是走向"诗"和"诗化哲学"。
郑绍楠
关键词:老子言说方式
“西体中用”的王国维诗学理论建构论被引量:1
2015年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以"西体中用"不平等的对话模式建构起来的诗学理论。王国维在建构其诗学理论时,把康德、叔本华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当作普遍真理,而把中国美学传统当成研究材料,从而导致对中国真正的审美理想和诗学传统形成一种遮蔽和压抑。王国维的"境界说"既不是学术界长期所认为的中西诗学融合的产物,也不是有的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传统诗学的延续和继承。从作品和作者两个层面对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解读,可知"境界说"理论基本上本于叔本华认识论美学的"直观说"和"天才论",而学术界长期将他的"境界说"当成"中国的最高的审美理想"和中国诗学的集大成,这纯属一种误解。
郑绍楠
关键词:境界说跨文化语境诗学建构西体中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